来源:人民日报在线-安徽频道原创稿
近年来,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三育育人”综合改革。结合学院实际,在工作中运用工程思维和系统思维,逐步形成以党建“一体”为龙头、思想政治引领和创新意识培养为“两翼”、课程改革和实践教育为“双引擎”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三个专业已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了所办专业全覆盖;《数字图像处理(双语)》被批准为国家级“一流课程”,《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被批准为省级“一流课程”;“软件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属高校首个通过认证的软件工程专业),已受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专业认证申请,正在开展自评和建设工作。
一体:坚持党建统领
以党建为统领,统筹谋划和部署党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中心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方向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以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为抓手,选派骨干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和党员,将专业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同时强化支部政治功能,提高引领支部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能力。在招生宣传、学生培养、升学就业等方面积极引导、严格把关。形成了“一流党建”带动“一流专业”建设、党建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两翼:强化思想引领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思想领导力。聘请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优秀博士担任兼职辅导员,形成了以专职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思政队伍,为“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徽文化传播智能交互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高校协同创新《徽文化智能展示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发》等研究项目,加强回族文化的创新展示和传播,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创新意识培养,注重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创新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竞赛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校企联动”教学改革,“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观”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建立以培养软硬件协同设计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计贯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统一的实践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多个跨课程知识体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院队获得“天一云杯”全国云创总决赛金牌。图片由安徽大学提供
双引擎:发挥课程改革和实践育人效力
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激发人才培养内生动力。围绕国家、安徽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需求,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计算机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设计系列课程和教学案例,满足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结合e的需求
id="6574861479923701005" mention-index="0">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与科大讯飞、新华三等合作设立校企实践基地75 所,为学生实践创新提供了大舞台。组织学生赴黄山市徽州区开展服务三农实践活动,在为精准扶贫项目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同时,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取得了优异成绩和丰硕成果。在入口上,强劲的专业实力已逐步凸显优秀生源的虹吸效应,2021年计算机学院招生分数位列安徽大学理工类首位。在培养环节,近3年,学生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ACM国际新星奖等国际/国家级奖项60余项,申报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80余项;在校生曾先后多人获得“中国好人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宝钢优秀学生奖”等奖项;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5名学生参与武汉火神山医院智能语音HIS系统建设并做出重要贡献。在出口上,就业升学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约35%赴清华、北大等高校继续深造,20%进入科大讯飞、新华三、百度、华为等高科技企业。毕业生中既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和“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学术精英,也不乏国家、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以及“华为公司总裁奖”“犀牛制造鲁班奖”等获得者。(吕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