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反欺诈大数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购消费的兴起,一种被称为“返利”的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其实“消费返利”原本是很常见的促销手段,商家设置了消费梯度,有全额返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发展成了一系列“消费返利”骗局。(本文转自反欺诈大数据:FPData)
正文共: 1164 字
阅读时间: 4 分钟
标题图:网络图
这种“消费返利”不同于正常的商家返利促销活动,这些消费返利营销模式几乎都具有传销的特点。那么,这些传销“消费返利”的套路有哪些呢?如何认定为消费者?
一般“消费返利”骗局,常承诺高额返还消费款等
据了解,一般的“消费返利”骗局会打着“创业”、“创新”的旗号,以“购物返本”、“消费等于赚钱”、“消费时还钱”等噱头,承诺高额甚至全额返还消费款和加盟费,以此吸引消费者和商家投钱。一旦他们投资了,就会陷入陷阱。
目前国内的“消费返利”模式主要分为三种:收取入场费、线下开发、团队付费。以“消费返利”为名,要求会员、参与者缴纳入场费或变相缴纳入场费,依靠发展线下盈利;没有入场费,团队报酬没有“消费者返利”,只有线下发展。通过网站购物平台和线下实体联盟商家的发展,注册网站会员在实体联盟商家购物后,商家向公司支付中介服务费,公司根据其退货政策返还给消费者。(本文转自反欺诈大数据:FPData)
与前两个属性不同的是,第三个属性是“消费返利”,没有入场费,没有线下开发,没有团队报酬。也就是说,消费者返利载体主要是大型购物网站,只在网上网站进行返利,实际上是一种盈利性的推广。据业内人士介绍,这类企业通过返还一定比例的现金进行推广,不存在线下开发和支付入场费的行为。但是,前两种类型会发展成“消费者返利”骗局。
返利比例超30%,需要慎重选择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消费警示称,部分第三方平台的返利资金主要来源于商品保费收入和会员、加盟商支付的费用。大多数平台没有与其承诺回报相匹配的合法实体经济和收入,难以长期维持资本运营和高额返利。同时,部分平台通过“预付费消费”、“充值”等线上线下渠道吸收公众和企业资金。大量资金被平台控制,存在资金转移和滚钱的风险。
面对这些不确定的风险,识别欺诈性消费返利平台有两点,即返现比例和返现时间。据一位从事电商多年的人士介绍,正常情况下,返利比例不会太高。比如在商场,150元以上送20元购物券的套路只能限定一次。但是如果返利比例超过30%,次数不限,就需要谨慎了。毕竟商家的最终目的是赚钱。
“在返现时间方面,一般来说,商场消费返利的时间间隔不会太长。”上述人士表示,“高额返现”一般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以逐步按比例返还的方式进行,与消费行为存在较长的时间差。时间差越长,留给骗子操作的时间就越长,这也是很多骗子能圈钱跑路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转自反欺诈大数据:FPData)
同时,广告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全额返利”、“每日返利”、“免费消费”、“100%返利”、“消费投资”等诱人的口号,大多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