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江苏新四军根据地,浙江创业新四军

浙江杭州夜景。照片由以下公告提供

杭州12月17日电(王逸飞)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领先趋势背后的驱动力。浙江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缩影。

七山一水两田,人均资源全国倒数第三是浙江的发展基地。40年前,一场以“四千精神”为支撑的农民创业潮,成为该省进入市场经济的敲门砖。40年来,以民营经济崛起为代表,浙江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创新驱动型经济大省的跨越。40年后,当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创新创业成为浙江发展的新引擎时,建设“创新强省”也被列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

浙江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它用裂变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独创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诠释了变革不变的内在哲学,诠释了全面深化引领的发展之路。

“四千精神”开辟崛起之路

“小时候,父亲没有工作。我母亲40元的工资养育了我们五个孩子。有时候最后一顿饭没吃。”“我做过销售员,骑着三轮车卖冰棍和文具,用几把落地扇挤绿皮火车,在一个简单的招待所里玩地板……”

沿着钱塘江。王刚

回首往事,73岁的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依然记忆犹新。这些话也道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摆脱贫困,一批浙江农民白手起家,以“走遍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开辟了浙江经济崛起之路。

温州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城市。40年前,资源匮乏、交通不便“逼”住了温州人的创新思维和精力。随着以“八大天王”为代表的温州模式的出现,温州的前途命运迎来了转折。

当时,一个出生在农村,摆摊修鞋的年轻人加入了家庭作坊,生产电器维持生计。在没有启动资金的情况下,他和父亲将老房子抵押了5万元;如果没钱买零件,可以找熟人赊账;没有技术,他去上海“借”.他就是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当时从温州坐船到上海需要24小时,遇到恶劣天气非常危险。路毁了,如果堵车,20多个小时也到不了杭州。”南存辉说,“四千精神”是温州人通过艰苦创业改变生活的写照。

浙商研究会常务理事胡宏伟曾回忆说:“1987年夏天,第一次去温州,我吓坏了。坐了15个小时的公交车,从杭州坐夜车,熬了一夜。当然,这种艰辛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四千精神’和浙江人的伟大。”

当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创新实践已经在浙江铺开。

在杭州,许传华和徐冠巨创办了一个家庭作坊,用一个大罐子和一辆自行车生产洗手液

,发展为化工、物流行业龙头传化集团;在台州,李书福办了照相馆、做过装潢,最终成立吉利集团;在宁波,李如成将青春服装厂救活,后成为雅戈尔……


传化集团的现代化车间。 施佳秀 供图


一个个看似“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幸运,背后是草根农民“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艰辛。其坚持的“四千精神”也开辟了浙江经济新时代。


40年,浙江GDP增长超417倍,居全国前列。浙江民营企业数量超200万家,民营经济创造了该省65%的生产总值,80%的就业岗位,90%的新增就业。


该省省委书记车俊公开表示,浙江发展能有今天的成就,民营经济居功至伟,民营企业家居功至伟;民营经济强则浙江强,民营企业好则浙江好。


这是对一个时代敢为人先的肯定,更是对“四千精神”的礼赞。


创新创业再续发展动能


改革最本质的要求是创新。当下浙江,一场更加轰烈的创新热潮的出现,令人感觉似曾相识,又更加意味深长:这是不变的创新精神,是更加磅礴的改变力量。


3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涂巍峰办起公司,构建综合性健康服务平台;曾任职美国名企的“70后”海归博士汤开智回国创业,在浙江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国家为激发民族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发出时代号召。此刻,流淌在浙江人血液里、历经30余年改革开放积攒的创新动力与热情喷薄而出。


“高校系”“浙商系”“阿里系”“海归系”……以创业“新四军”出现为标志,浙江全民创新创业时代序幕拉开。至2018年底,该省在册市场主体总量较双创提出前近乎翻番。浙江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超千户。这意味着,十个浙江人里就有一个在创业。


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陈凌说:“浙江已从草根创新创业发展为全民创新创业。创新创业不止是形式,更成了浙江人的生活态度。”


这场创新浪潮之所以值得铭记,更在于创新影响的纵向延伸。


当科技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浙江不断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为该省各领域各行业的最大共识,动能引擎作用迅速彰显。


在城市,数字经济大军迅速组成,对该省GDP贡献率达17.1%;在工业园,以娃哈哈发力智能制造为代表,创新推动浙江规上工业增加值五年增长23.4%。在乡村,1172个淘宝村和128个淘宝镇的打造,成为浙江农村经济领跑全国的新推力。


“改革开放造就了浙商,双创则带动浙江出现了传统经济结合互联网的新浙商、纯互联网经济的新新浙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明星与新势力。”陈凌说。


改革的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聚焦民生福祉,大至“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政府服务模式、思维变革,小至“城市数据大脑”促进城市管理方式、手段变化,均成为该省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动能力量。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魏江表示:“浙江已率先于全国步入创新驱动阶段,走上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


“创新强省”明晰未来路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而今天的长征路就是将改革创新进行到底。时下,浙江用“创新强省”的提出,表达着其对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的深刻理解。


这是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的阶段,历史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浙江深知,“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比以往何时都更具现实意义。


“在工作导向上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努力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车俊如是表达该省对创新的追求与执着。


这是更高层级的谋划。浙江提出,着眼于全面创新,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产业创新作为主战场,推进包括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组织体系创新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谋划实施一批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让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使创新真正成为浙江发展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最早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到打造创新强省,浙江党委政府以洞察力和敏锐思维,提前看到了发展的未来动力并进行战略布局。”魏江说。


高质量发展铺就的新赛道上,该省正全力跑出加速度。


天堂杭州,总面积224平方公里的城西科创大走廊迅速成型,至2020年将集聚100家科研院所,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东海之滨,以“不同商品编码保税燃料油混兑”为代表的政策机制创新,正推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国际油港梦”日渐清晰。


江南腹地。G60科创走廊令浙江与长三角兄弟省市的牵手更具力度。协同创新发展的区域性战略为该省锻造科技创新优势再添砝码。


这是更具活力的浙江。在这里,一场场改革探索组成着不断壮大的创新“雁阵”,向目标而往。在这里,创新正以更不可或缺的身份融入发展的章节绘就中,是字里行间,是核心要义。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于创新浙江而言,40年是节点,更是起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