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项目的环境背景是什么,项目背景从哪几个方面

第一轮:《新华每日电讯》年8月4日调查观察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郭强,吴会英

通过围挡稀释,干扰国家控制的水质监测点采样环境,造成水质改善的假象;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长期“吃药”,末端添加大量COD去除剂.近日,中央生态环保督查组对云南、河南、广西等地进行了反馈,其中涉及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的案例较多。

经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实地调查发现,引入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是提升我国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但在一些地区,一些本应成为环保卫士的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却凭借专业背景,让污染更加隐蔽,成为违法企业的“排污保镖”。

治污与排污企业“同流合污”

相隔半年的两份环评报告有10多套数据;项目围墙对面有民房,但报告中只提到100米外的村庄;公众参与座谈会尚未召开,座谈会内容已出现在报告中.记者发现,部分环评机构抄袭环评报告,回避要点,甚至凭空捏造,导致环保“第一道防线”倒下,污染项目“漂白”上马。

今年5月,河北省某环保科技公司环境审查人员徐被列入生态环境部重点监督检查名单。不到一年时间,徐编制了22份环评报告、509份环评报告表,其中22份环评文件于今年3月提交,项目地址分布在黑龙江、辽宁、新疆、河南、湖南、河北、云南、内蒙古、四川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线自动监测设施是监测污水排放行为的“千里眼”,但一些环保运维公司却通过各种盲招帮助污水排放企业掩盖违法排放行为。今年,浙江省绍兴市生态环境部门发现一家纺织印染企业的出水管处有一条旁路,用一根带阀门的UPVC灰管连接。管子里有一个透明的水体。排放废水的化学需氧量浓度为968毫克/升,而透明水体的化学需氧量浓度仅为16毫克/升.经调查,该企业委托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对在线自动监测设施进行干扰。

建设单位自主验收环保设施,是深化“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更好服务生态环境领域企业的重要举措。然而,一些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在验收中弄虚作假,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

在打击自行验收企业串通环保技术机构出具虚假验收报告专项行动中,浙江某县生态环境部门发现,某食品加工企业委托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对环保设施进行自行验收,后者明知高浓度污染指标的生产废水未经处理即排放,但未收集。取而代之的是,企业排放的废水被低浓度生活污水所替代。

专家说,环保卫士变成“污水保镖”,专业治污变成专业“治污”,危害更大。

为了承揽业务一味迎合“金主”

很多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干部坦言,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多,竞争激烈。一些服务机构为了承接业务盲目迎合“金主”,甚至通过编造虚假报告、篡改监测数据等方式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

“有些不舒服

称,一些有环评工程师的机构为了承揽更多业务,“经常雇没有资质的人来编制报告,许多项目环评工程师没怎么参与就签字了”。


即使遭遇处罚,仍可以通过“换马甲”钻监管“漏洞”。一些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很多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都是中小企业,遭遇处罚后,往往换个“马甲”又重生。


记者在“爱企查”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查询发现,不少环保服务企业法人代表及股东名下,有几家甚至二三十家关联企业。它们中有的曾因涉嫌弄虚作假被生态环境部通报点名,一些环评企业还被列入重点监督检查、限期整改名单甚至禁止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黑名单”,但其关联企业仍在开展业务。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资金、技术门槛都不高。“对于一些小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来说,购买有关设备仪器花费不到100万元,工作人员只要通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开展业务。”


打击“排污保镖”守护生态环境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更是首次将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职责的中介组织人员“弄虚作假”行为纳入刑法定罪量刑。


南昌大学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院长吴代赦建议,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造假人员行业禁入制度,如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出现明显违规违法行为,其法人代表应当列入行业“黑名单”,禁止其开展相关业务。


一些基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人表示,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专业背景,让非法企业的排污行为更隐蔽、逃避监管更专业,对执法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通报了一起案例:陕西一家环保公司运营的污水处理厂使用一种“COD去除剂”处理污水,这种“COD去除剂”主要组分为氯酸钠,并不能真正去除水中的COD,只是掩蔽了COD的测定过程,使得COD的测定结果偏低。


此外,守护好生态环境,必须进一步规范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专家建议,各地进一步加强对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价压价现象,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减少排污企业“谁保我过关,我就让谁做”的可能性。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