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郭一川李政倪楠
今年以来,各种“黑天鹅”事件频发,美股熔断,全球原油价格暴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剧。金融衍生品投资主要与国际大宗商品挂钩。在各种资产价格频繁波动的情况下,不仅对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让监管者更加关注中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趋势。
5月4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要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一些金融产品风险,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控。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预期不明朗,如何防范金融衍生品风险,是各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证券日报》记者从金融衍生产品设计、风险控制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采访了包括金融从业人员、研究机构、法人在内的9位专家。
“金融衍生品具有一定的套期保值功能,是套期保值的重要工具。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进一步增加,这也促进了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金融衍生品主要用于规避现货投资风险。但随着发展,金融衍生品以其天然的高杠杆和巧妙的交易机制成为投资者的投机工具,因此重点不在金融创新本身,而在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使用和投机。
上海融信息咨询董事长徐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实体企业来说,其风险管理主要来自采购、生产、流通和销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远期、期货、期权、掉期等)。)对冲企业整个纵向业务流程和所有横向业务线产生的风险敞口。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以单一期货市场工具为主,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综合管理需求。
徐洋表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品种少、参与限制多,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极不相容。逐步引入更多的衍生品不仅是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为实体服务。”
北京市信用信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岩律师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的诸多因素与全球市场挂钩,每个市场参与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都高于一般金融产品。“因此,应要求金融机构在推出金融衍生品产品前,更全面地将可能发生的各类市场风险作为评估因素,纳入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体系,提高评估程序的专业性,在产品销售中严格遵循投资者适当性要求。”赵燕说。
风控体系要考虑极端情况
金融衍生品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杠杆、高回报的属性。格尚财富投资研究部主任傅饶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要在极端情况下做好,因为衍生品相关产品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往往表现良好,但在极端市场环境下,往往是考验风险控制水平的时候。
傅饶介绍,金融衍生品的问题往往来自“尾部事件”。在衍生产品权益的展示中,大多数人会以99%的概率相信产品的收益,但很少有人意识到1%的风险事件。即使他们意识到1%事件的后果,也很难量化。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余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高风险金融衍生品应充分了解风险,并不断提醒投资者,特别是在一些关键交易点,此类信息应充分披露。“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体系必须事先强化风险意识,产品的设计者需要有丰富的相关经验,经历过不同类型的市场。此外,风险控制的实施需要有力有效,必须有完善的风险事件应对机制。一旦触发风险控制,就必须有相应的计划。”余韶说。
chansons Capital执行董事沈梦告诉记者,国际大宗商品或指数挂钩产品主要是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作为有自身风险的投资产品,不能包装成投资理财产品。沈梦表示:“在业绩考核的压力下,一些机构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以投资理财的名义出售金融衍生品。这是金融衍生品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的表现,机构的责任应该加大
而不是简单归咎于个别工作人员,不追究机构或高层的责任,无法根绝此类行为的再次发生。”打通数据链杜绝跨部门监管套利
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日新月异,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也层出不穷,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和提升金融活力的情况下,各类“金融宝”产品层出不穷,但在金融创新产品的底层逻辑和合规性上存疑,这也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提高对金融衍生品风险的认知和预测能力。
杨兆全对《证券日报》记者说:“首先,金融机构与海外金融衍生品挂钩,作为创新的金融工具,可以实现海外资产配置,但监管机构要着重审查金融衍生品的合规性;其次,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投资,需严格执行合格投资者分级管理制度,严格进行合格投资者测试,监管机构需对合格投资者管理加强监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经过层层嵌套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结构上容易造成监管死角,产生不可预估的风险,这些产品不是在设计上露出破绽,而是在市场上因为对赌交易引发风险。
刘向东说:“防范这类风险的措施还是要实行分业监管,堵住监管死角,同时要提升监管机构掌握监管衍生品的能力,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就要纳入规范管理,避免野蛮生长,同时要强化衍生品交易市场,让更多衍生品置于场内交易,减少多层嵌套。”
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监管,还需要将数据链打通,目前各金融监管部门间的许多数据并未共享,使得跨部门监管套利依然有生存土壤。张远忠认为,一方面要让监管的权责分明,另一方面要通过数据的共享与合作,多机构联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编辑 上官梦露 策划 闫立良)
本文源自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