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网记者张春斌)镇远县正在脱贫。
4月3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镇远县等33个县(市、区)脱贫。自此,镇远县正式告别贫困,开启了历史新篇章。
普洱市副市长、镇远县委书记白终于盼到了全县脱贫的那一天。扎根镇远9年的县委书记,始终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督查工作的“晴雨表”。两年内他走遍了这个县的所有村庄。
“脱贫只是第一步,全面小康才是大目标。”白说,今天,振宇正式告别贫困;明天,21万各族人民将携手实现全面小康。
普洱市副市长、镇远县委书记白与群众在一起
回望秃鹰的荒野,成千上万的暮云蔓延到地平线。9年来,镇远县以高度的政治自信和责任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脱贫攻坚答卷:
看规模——户,从2014年动态管理10923户35082人到2018年766户2282人,累计脱贫10147户32800人,减贫率98%;
看——的速度,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7.7%下降到2018年的1.36%,下降了16.34个百分点;
看看——的质量。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3.6亿元,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增速;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1元,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
这些闪光的数字,是镇远县上下团结一心、合力最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真实印记。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镇远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创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走上了一条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激发人民内生动力为基础,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前提,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保障农民收入为底线的“转型”之路。
一个
集中培训解决质量贫困
过去镇远县习惯了这样的“自我介绍”:边疆、山区、族群、贫困,这些都是无法撕掉的“贫困标签”。
镇远县面积4200平方公里,山区占97.7%。总人口21.3万人,少数民族占12万人,其中“直通全国”的有1.89万人。受传统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里的一些穷人游手好闲,嗜酒如命,缺乏生活目标,对摆脱贫困缺乏信心,缺乏摆脱贫困的动力和技能,有着“等待必要”的严肃思想。
面对巨大挑战,镇远县把县委常委会开到了村民小组,与群众面对面“问一问、答一答”,走进村庄“摸根”。通过这种接触,从4,887户16,881名持卡人的家庭中,准确识别出2,100名深度贫困人口,他们普遍缺乏技能,对生活失去信心,缺乏自身发展的动力。
找到了贫困症结后,镇远县决定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计划用40课时轮训全部2100人,把脱贫的压力变成致富的动力,把以前的“懒人”变成致富的“能人”。
据说有不同的方法来帮助既有野心又有智慧的人。镇远县的做法堪称典范:该县在全国率先成立“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建立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协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因”教育培训体系。县财政按每人300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中心补助,并亲
e="font-size:15px;">镇沅县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学员听老师讲解电焊安全操作规程镇沅县公共就业中心主任艾崇水介绍,培训中心按照每期50名学员、每期15天课时、每天8小时的标准,严格执行培训内容。学员不能随意外出,不能喝酒,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不仅要学习技能,还要做早操、唱红歌,开展列队训练和内务评比等活动。
培训中心为学员量身定制种养殖、混水墙砌筑、砂浆调制、钢筋绑扎、电焊、网络创业、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实用课程,并积极对接省内外企业用工信息,最大限度推荐学员就业。通过“信心+文化+技能+生活”全方位集中培训,参训学员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明显改变提升。
“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懒汉’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等靠要思想严重,如果不提升生活信心,掌握一门技能,就会一无所成。”白兆林表示,镇沅县把激发贫困群众自我意识、改变精神面貌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半军事化管理的训练方式,促使学员提振精气神,“陋习”变“斗志”,“压力”变“动力”,“懒汉”变“好汉”,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
培训中心自2017年10月开班到现在,共培训25期1149人,结业学员就业率81.79%。“好汉班”激发了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内生动力,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意愿更加强烈。镇沅的创举,被云南省委作为“六小创新”案例推送,被国家扶贫办写入“脱贫攻坚100计”。
有了一技之长的昔日“懒汉”,他们开始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
振太镇学员周强拿到人生第一张技能培训毕业证书,他的砌墙技术达到了中级工水平,每天务工收入160元;勐大镇学员杨正洪结业后自己承包建房,不但每个月的务工收入超过6000多元,还带动本村群众一起打工,成为乡亲们心中的“能工巧匠”;粟定友靠一技之长摆脱了贫困,娶上了媳妇;石丙忠到上海打工做电脑配件组装,月薪4600元,包吃住;从事建筑业十来年的包工头吴崇保,也跑来培训班里充电,他说“以前的技术跟不上新时代了”……
“脱贫致富奔小康关键在农民,核心在职业素质。”白兆林说,下一步,镇沅计划投资5000万新建一所农民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2
“1361”促进产业兴旺
“终于和穷日子说再见了。”
按板镇罗家村村民钱国强一边给果树剪枝一边感慨地说。他是培训中心第三期学员,学会了种烤烟、种果树、砌砖等技能,回家后种了7亩烤烟、5亩坚果、300多棵橘子树。农忙田里干活,农闲就近打工,钱国强每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
镇沅县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的培训模式,培育出了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型职业农民”。此外,“一条龙”的政府服务,激发了贫困学员大胆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当地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学员提供每人不超过15万元的三年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同时采取“1361”的产业扶贫模式,积极引导学员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通过以土地、林权、扶持资金等入股的方式,与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发展产业,实现效益共建、共赢、共享。
何谓“1361”?
“1”即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核心,推行“党支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产业协会、村级综合服务部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即确保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带动100%覆盖所有贫困户;“6”即走好“烤烟+N”、“畜禽+N”、“蔬菜+N”、“林业经济+N”、“农村电商+N”、“乡村旅游+N”6条帮扶路子;“1”即人的素质。
学员掌握一技之长,个个成了传帮带能手,以前缺钱“干不了”、缺技“不会干”、缺智“干不好”等问题被破解。再加上“1361”的带动,贫困群众都被“绑”在了产业链上。

劳作之乐
“产业兴旺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白兆林表示,没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也就是一个“空中楼阁”。因而,镇沅要把立农、为农、兴农的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把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镇沅县结合山区实际,围绕资源优势,想方设法在“钱、地、人”方面破题,从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两方面入手,探索实践出了一条山区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以村集体或合作社作为主体,采取一次性支付租金或以入股分红的形式流转农户土地,再将流转后的土地入股企业进行产业合作,推动资产变资金;建立2000万元中小微企业扶持发展资金和2000万元涉农企业产业扶持资金,制定“5+1”产业扶贫政策(贫困户5000元、村集体1000元),推动资金变股金;鼓励贫困户入股参与企业经营,农民变股民;围绕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利益,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抱团协同发展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镇沅产业扶贫成效显著,不仅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也不断筑牢。
2018年,镇沅县109个村党组织、118家涉农企业、34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覆盖带动所有贫困户。全县种植烤烟9.16万亩,户均收入37874元;种植蔬菜9.07万亩,产值3.54亿元;种植无筋豆、荷兰豆、冬辣椒等冬早蔬菜5.5万亩,户均收入8000元以上;生猪出栏35.60万头,带动农户4万余人;茶叶总产量4989.5吨,综合产值4.67亿元。全县一二三产加快融合,烤烟、蔬菜产业规模产值连年稳居全市第1位,贫困户100%实现2项以上产业覆盖。
3
巩固成果推动乡村振兴
数载脱贫梦,今朝终得圆。
产业扶持、住房保障、教育扶贫、社保医保兜底……一系列精准到户的政策,让住房、上学、就医、贷款从过去的“难”变成了“不难”;
精神面貌的变化、整体素质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居住环境的变化……一切变化都在无声诉说着脱贫致富、改天换地的喜悦;
1.89万拉祜族拉祜西支系苦聪人走出深山,从“野人”变身“主人”,从居无定所到吃穿不愁,从脱贫摘帽到奋力奔小康,个体的命运改变,折射出新时代的巨大变迁。
镇沅业已“变形”,脱贫捷报已至,是否卸甲收兵?
“脱贫只是首战,一切刚刚开始。”白兆林强调,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下一步,镇沅将以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党建扶贫、民生扶贫的脱贫成果,引领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带领全县21万各族人民共赴小康。
征尘未洗,再赴前线。镇沅县在政策不变、队伍不撤、力度不减的情况下,再次打响了乡村振兴战。

“1361”模式促进产业兴旺。图为群众按等级分拣无筋豆
“你有多少积分?”这样的问话,已成镇沅县农村群众的日常。
镇沅县创新建立“一会三卡”管理方式,即在党支部领导下,全县每个村民小组成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评审委员会”,采用“入户卡、学习卡、积分卡”来约束和激励干部群众,查缺补漏,巩固提升长效机制。
具体来看:“入户卡”,用于干部入户对标对表登记农户脱贫达标情况,形成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长效机制;“学习卡”,记录农户参加脱贫政策或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情况;“积分卡”,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晴雨表”。结合村规民约,围绕“自强、诚信、感恩、环境卫生、集体意识、遵纪守法、邻里团结、尊老爱幼”9个方面39项指标,制定《村民积分评审细则》,每月由评审委员会组织开展一次积分评定并进行“红蓝黄”榜公示。
“一会三卡”充分调动群众“我奋斗我幸福”内生动力,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村民自治管理模式。
脱贫不易,巩固成果一刻也不能松懈。镇沅县的做法是:
以“产业扶贫”成果引领推动“产业兴旺”。稳固提升“1361”产业发展模式,坚持“烤烟、蔬菜、畜禽、茶叶、打工收入”5个不能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把农家院变成旅游设施,把乡村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富民产业,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
以“生态扶贫”成果引领推动“生态宜居”。加快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着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争创全省“美丽县城”。到2020年,95%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乡镇污水处理和自来水供水设施全覆盖,5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行政村100%通网络宽带;
以“教育扶贫”成果引领推动“乡风文明”。持续免费对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不良习气;
以“党建扶贫”成果引领推动“治理有效”。建立县处级领导帮扶未脱贫党员早日脱贫退出机制,持续壮大集体经济,提高产业发展组织化水平,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稳定增收。
以“民生扶贫”成果引领推动“生活富裕”。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机制“四重保障”措施,实现对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财产符合条件的未脱贫对象实施全面兜底。
“脱贫不脱帮扶,对已脱贫的‘扶上马、送一程’,对未脱贫的‘再聚焦、再发力’,确保脱贫质量向深度进军、向长效发力,无缝对接乡村振兴。”白兆林说。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面对党中央如山似海的庄严承诺,镇沅县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整行装再出发,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新篇章。(镇沅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