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达利园乳酸菌 达利集团财产

文客

大老板还是大老板,但趋势越来越差。

近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8年《胡润报告》中国富豪榜,上榜企业家1893人,比去年减少237人。其中,796位企业家的财富较去年有所缩水。

上个月宣布辞职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时隔四年,再次以2700亿元的总财富问鼎中国首富。

中美贸易战和经济增长放缓导致中国股市持续低迷,使大量中国富人的财富减少。20亿元财富的中国首富同比减少11%,今年有450多位企业家退出《胡润报告》中国榜单,这是20年来的最高数字。

报告指出,跌出榜单的企业家主要来自传统制造业,其中大部分因公司股价下跌而损失财富,另一部分因企业债务危机而遭遇流动性困难,部分企业家上市公司股权因债务问题被冻结。

上榜的食品行业富豪有11位,其中娃哈哈董事长宗家族财富最多,以900亿元财富排名第16位;华彬集团的严斌紧随其后,以780亿元的价格排名第23位;大理食品徐家族以650亿元排名第26位,海天庞康的财富为520亿元,排名第33位。

宗后卿的家族和在食品行业称霸多年的严斌仍在走下坡路。作为过去的首富,宗家族比去年下降了4位,财富也同比缩水10%;曾经在2011年排名第四的严斌,虽然个人财富同比增长4%,但排名却下降了5位。

与两位“老大哥”的窘境相比,许石慧家族排名第6位,资产也同比增长16%;庞康的排名上升了33位,财富飙升了60%。

在今年的《胡润报告》中,食品行业的四大龙头企业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财富地位。这背后是食品行业的世界变化?

一.娃哈哈,瘦死的骆驼,还有多大?

执掌娃哈哈的宗家族,或许无法重现昔日“首富”的辉煌,但食品行业首富的地位短期内是稳固的。

1539573897221bdb60a52c3" />

娃哈哈在其创始人兼董事长宗庆后的带领下,曾连续多年登上各大财富及品牌排行榜单,据世界浙商网的数据,娃哈哈更是于2013年创下了782.8亿元的最高营收记录,但对宗庆后来说,他原来的目标是在2014年突破千亿大关。



然而,市场没有宗庆后想象的乐观。



2013年,娃哈哈创下782.8亿元营收佳绩后,很快就进入了下滑通道。2014年720亿元,2015年495亿元,2016年529亿元,到2017年下降至456亿元。短短4年,娃哈哈的营业收入下降327亿元。至此,娃哈哈营业收入较2013年下滑幅度达到42%。



有关娃哈哈下滑的原因,无外乎是业内外反复念叨的“产品陈旧”,“渠道老化”。



事实上,早在2013年,“宗大小姐(宗馥莉)”在谈及公司管理与业务时就坦言,娃哈哈已经处于比较危险的时期。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消费者看到了娃哈哈白酒,娃哈哈奶粉,娃哈哈童装,甚至是娃哈哈商业地产,娃哈哈人工智能,以及“广撒网式”的新品。只是,娃哈哈多元化布局的结果一直不尽人意,而推出的新品,多数时候被戏谑为“一地鸡毛”。



2018年,娃哈哈的路子,似乎“更野了”。在这一年里,娃哈哈可谓“狠打自己耳光”,破天荒地做起了微商。甚至,和饱受争议的“拼多多”玩起了合作。要知道,几年前,宗庆后还炮轰马云的新零售和新金融是“胡说八道”。



只不过,娃哈哈新的尝试,总给业界一种“老不正经”的感觉。



例如,娃哈哈联手杭州中南天眼科技推出“天眼晶睛”发酵乳,主打微商渠道。这看上去很美,不过该产品的代理商,却在之后的几个月里,经历了产品包装频繁变动,市场运营团队、招商政策几度变化的漩涡。



这些经销商,最终不得不走上了抱团维权的道路。








此外,娃哈哈还推出了一款价格极低的乳酸菌产品,在拼多多上独家销售。甚至挺身而出,成了第一家和拼多多合作的食品“巨头”。与之相对的是,在谈及拼多多的时候,多家外资及国内食品企业选择了“回避”。



一位食品观察人士表示,从产品调性来看,发酵乳也好,低价乳酸菌也好,确实适合微商和拼购,也能为娃哈哈创造一定的收益。



不过,娃哈哈,这个中国食品行业的领头羊,如今竟然要与一众“拼工厂”为伍,实在令人叹惋。



虽然中国还有着广大的下沉市场可以让娃哈哈这艘大船不至于马上倾覆,但问题在于,如果一直不能拿出有效的方法实现品牌的逆转,宗庆后在食品行业排行榜“老大”的位置上还能坐多久?




二、严彬,隐形富豪的世界你不懂


说到红牛,可谓无人不知,但说起华彬,圈外人却不见得了解。虽然华彬集团董事长严彬也是富豪榜的常客,甚至2011年在胡润百富帮上排到了第四,但如果不把他和红牛联系上,还真有些神秘。




严彬,1954年出生于山东菏泽,祖上三代都是农民。



虽然从小好学,但“上山下乡”的政策让他的读书梦彻底破灭。1970年初中尚未毕业,16岁的严彬就被下放到了河南林县,“比自家村里还穷,家家户户院里都放着几堆红薯,那就是一年的全部口粮”。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严彬移民到了泰国,九十年代通过房地产大赚一笔,又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神奇地抽资回国,毫发未损。



当然,最广为人知的,还是严彬在1995年与华裔商人许书标达成的合作。两个相差三十多岁的男人,一拍即合后。严彬在深圳创建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造就了之后二十余年红牛在中国大陆市场的500亿品牌神话。




相较于其他食品行业“大佬”,严彬涉足的产业要丰富得多。他亲手建立华彬帝国,业务横跨体育文化、旅游休闲、功能饮料、国际贸易等诸多领域。



除了华彬国际大厦之外,严彬还拥有华彬航空、华彬庄园高尔夫俱乐部、北京沃德兰乐园等多项资产。



此外,严彬还在英国大举收购物业资产。其中包括温特沃斯高尔夫俱乐部,谷物交易所大楼(后出售),“伦敦瑰宝”三一广场10号等。



2011年,严彬以500亿元资产位列当年胡润百富榜第四,从此成为媒体公认的华人巨富。2016年,严彬身价更是一路飙涨到780亿。



不过,也正是这一年8月,泰国天丝与华彬集团关于“红牛”功能饮料的商标战,正式打响。



一天之内,天丝医药将红牛维他命分布在湖北、江苏、杭州、广东、珠海多地的公司和经销商同时告上了法庭,起诉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2017年7月,泰国天丝再度起诉红牛中国的包装提供商奥瑞金及子公司,由于对中国红牛的销售占其总收入的60%以上,奥瑞金因此停牌。



彭博社富豪资产数据库中的数据显示,2016年8月,严彬的个人净值(net worth)由85.3亿美元,断崖式下滑到了47.5亿美元。自那以后,严彬的净值再也没能重回巅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11日,严彬的个人净值仅为46.7亿美元。




这场风波,为何会给严彬带来如此大的损失?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严彬产业虽多,但近几年来,盈利主要还是靠红牛。事实上,这些房地产、飞机和庄园不是严彬财富的主要来源,甚至可以说是严彬的个人利益。



今年,这场商标纠纷正愈演愈烈,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30日,就连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的营业期限都到期了。



国庆长假前,华彬集团发布了一条公告,表示正在申请营业期限延期,并声称还有30年;而泰国天丝则立马强调延期毫无道理,并声称严彬早已被免除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法人身份。



显然,有关于红牛的纠纷,一时半会还难以尘埃落定。



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华彬集团一直试图扩充自己的产品线,收购了唯他可可,果倍爽以及VOSS天然水,也推出了红牛的替代品战马,但都未能展现出当年红牛那般气吞山河的潜力。



不同于宗庆后的逐步下滑,严彬今年的个人财富还有小幅上涨。但对严彬而言,最大的危机在于,如果失去红牛,手上还有什么牌?



VOSS水和高尔夫球场,能继续支撑严彬在富豪榜上的位置吗?




三、许世辉,食品界“拼多多”的逆袭




说起“后发先至”的企业,今年最火的应该是上个月纳斯达克成功敲钟的“拼多多”了。但食品行业,其实有一个企业已经背负这个名号多年,那就是达利集团




达利的产品要追溯到2002年,第一个拳头产品达利园问世,主要模仿韩国的好丽友



达利想抓住这些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经过两年研发,推出“蛋黄派”,以低于好丽友三分之一的价格,迅速抢战市场。其后,达利又推出方形蛋糕、巧克力派、果多派等产品,形成糕点矩阵,加上电视广告轮番轰炸,风头盖过好丽友。



用相同方法,2003年,达利又把目光放在了流行产品薯片上。当时薯片主流市场被品客、乐事等少数几个跨国品牌占据。缺少本土的实力品牌与之抗争,产品普遍定价较高。



达利趁机推出“可比克”薯片,采用分渠道定制产品的策略,用桶装薯片打进一线市场,性价比更高的充气包装填补二三线市场。



基于两次成功经验,达利基本确定了产品的后发战略。它以市场上现有产品为学习对象,经过多方调研论证,研发新品后以相对低的价格推入市场,再通过名人代言,各大电视台的广告轰炸,迅速打响品牌知名度。



很多人不屑于达利的后发战略,认为它只是一个毫无技术的模仿者,模仿市场上较成功的产品,邀请一些知名代言人,配合从天到地的广告,吸引经销商打款,快速回款。它甚至没有一个产品是行业第一名,只会走低端路线。



但不可否认的是,达利的报表,以及许世辉家族的财富,确实在逐年攀升。



其半年报显示,达利2018年上半年收入110.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9.7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12.3%。相对应的是,数据显示,康师傅净利润13.06亿,统一净利润7.14亿。一个达利,相当于康师傅和统一两大集团的利润之和。



不仅如此,2018年之前,达利的净利润一直是康统之和。但相对于康统的“实力”,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老纳称,达利净利润如此高,是因为“山寨”的好。虽没什么原创能力。打天下就凭模仿、明星代言、电视广告三板斧。



优势是,相对于康师傅,员工少了很多,那基本意味着你的命运是掌控在经销商手里的。另外,达利依然沿用着“增量经济”的策略,而康师傅早就进入了“存量经济”的时代。



达利的营销模式是,产品卖给各分公司就算业绩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当豆本豆投了20亿的广告,换来的是10亿的销售额,而经销商反馈大量的豆奶堆在仓库里,达利集团则一直没有给出解决策略。








老纳表示,为了应对上半年的财报,达利一改曾经用费用抵打款的政策,要求经销商必须打款才能带回费用,而不是以前经销商只要在公司还有费用就可以当打款金额来发货。这也是为何经销商比较配合达利厂家的原因,他们用较低的价格进货,可以以较高的价格出货,还能报销一部分费用,与别的企业费用只能是费用不同的是,达利认可的费用也可以算打款。



相较于康统这三年的努力,达利还是一如既往的沉稳。如果这样的沉稳能换来高利润的话,康统是不是需要反省下?




四、庞康,像我这么牛的还有6个


今年,态势最牛的食品企业,当属海天味业。




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一瓶的酱油,看起来并不起眼,但以生产、销售酱油为主业的海天味业却把这个不起眼的“小生意”做成了千亿市值。



海天味业董事长庞康,以52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33位,财富同比激增60%,排名飙升35位。从彭博社富豪资产数据库中的数据来看,过去一年里,庞康的个人净值几乎是一路上扬。








过去三年,海天味业的业绩增长十分可观。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海天味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12.94亿元、124.59亿元及145.84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3.50%;净利润分别为25.10亿元、28.43亿元及35.31亿元,净利润率保持在22%以上。



作为调味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天味业在股票圈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两。甚至于,大家已经开始讨论,同样是行业龙头,海天味业、贵州茅台和腾讯控股谁更优秀?谁的护城河更宽?谁能享受更高的估值?



甚至,海天的市盈率竟然能高过茅台,它为什么这么牛?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了解一下海天味业的产品结构。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酱油、调味酱和蚝油。翻查过往财报,其中酱油的收入占比在60%左右,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海天味业的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进行销售,拥有遍布全国的经销商网络。公司产品的最终消费群体包括餐饮行业和家庭消费,两者具体的占比财报中并未列示。但多家券商在研报中提供的草根调研数据显示,公司主打产品在餐饮渠道占比在六七成之间。



柴米油盐酱醋茶。调味品具有天然的消费属性,在很多投资者看来行业龙头公司具有“逆周期”的属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抗通胀”。



海天味业的总市值在2018年7月一度突破2000亿,最高时较IPO价格翻了三倍有余。尽管今年下半年以来,海天味业的股价有所回调,当前总市值仍然在1800亿左右。



虽然海天味业主营酱油,但近年来,庞康就带领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或者并购等方式,开始逐步扩展蚝油、调味酱、鸡精等领域。目前,蚝油、调味酱已经成为这家企业仅次于酱油的第二、第三大收入来源。




另外,海天的产品多元化,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真枪实弹”。



2014年,海天收购开平广中皇食品公司,进军腐乳领域;2017年,海天收购镇江丹和醋业公司,在醋市场发力。由于海天受到资本市场青睐,未来它很可能借此优势推出一系列收购行动,把更多调味品做更大。



而渠道布局也是海天味业的强项,其2017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在中国内陆省份中,90%的省份销售过亿,销售网络已经渗透到全国绝大部分县市,覆盖范围比去年增长了10%以上。”



通过36年的持续积累,庞康为海天在产能、渠道和科研方面建立了极高的竞争壁垒,正因如此,海天今天才坐到收割市场整合别人的位置上,成为马太效应的大赢家。




不仅如此,海天的团队,也成了胡润百富榜上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除庞康外,海天味业此次共有7人个人财富超过20亿元,入围胡润财富总榜。其余6人分别是程雪、黎徐晖、潘来灿、赖建平和方展成。




食品行业发展如此迅速,离不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得益于业内企业在产品、技术、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不断突破。中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背后书写了无数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员工等食品人用智慧和汗水孜孜不倦付出的感人故事。作为快消人的你,更支持富豪身后的哪家公司?赶紧动动手指,参与下方的投票吧!由于投票数目限制未能展示所有企业,如有遗漏,欢迎在留言区举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