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考,学子们正在为梦想冲刺。曾几何时,大家所熟知的各行各业大佬们,也和他们一样,在考场上为未来拼搏。虽成绩各异,但并不妨碍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一番成就。
马云:因英语成绩好 专科生直升本科

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然而马云并没有因为数学不好而退缩,而是在报名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当年高考成绩出来后,马云数学考了——1分。
但就在这个时候,姚橹的《人生》改变了马云的思维,马云开始努力复读,19年,他再次进入高考考场。但是,马云数学只考了19分。
马云又开始工作和复习了。就这样,在马云20岁的时候,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马云以——79分的成绩通过了数学考试。
虽然马云这次的数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的总分还是比本科差了5分。当时杭州师范大学英语系刚升本科,所以报考人数不够。于是学校领导做了一个让马云觉得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接去读本科。结果英语成绩优异的马云,本科就跨进了杭州师范学校。
马化腾 :放弃天文梦 选择计算机

马高考后,还是没有离开深圳,就近去了深圳大学。进入大学后,马的天文理想没有实现。得知学天文的出路大多是当地理老师后,他在大学报名表上改了计算机专业,这让他更加开心。
2010年4月,马花藤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我准备走天文学的道路。我经常对自然科学想很多,研究特殊功能。1986年,我观察到哈雷彗星的回归。我用学校的设备拍了一些彗星的照片。我是当时深圳中学第一个发现哈雷彗星的人。我还写了观察报告,得了一些奖,奖励了几十块钱。我也获得了参加观察比赛的机会。后来因为当时要考高中,没能观察到海南。
考上大学的时候,我问老师天文系毕业后的职业。当时只有南京大学有天文系。我了解到,基本上当时去天文台的人很少,很多都去当地理老师了。当时我就想,不要搞不好成为地理老师,然后才开始接触计算机,我觉得这个也挺有意思的。当时我考上了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毕竟,天文学太遥远了,”他说。
深圳大学在国内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学,但是在深圳经济特区,它的发展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深圳大学受改革开放思想的影响,学校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可以看出,通过在深圳大学学习,
校风气的影响,马化腾的实用主义理念在毕业之前已有了苗头。马化腾在深圳大学计算机系求学期间成绩总是在前五名,他也渐渐地在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体会到了乐趣。马化腾表示自己学习编程的方法其实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领悟”——用抄代码来培养感觉。在大学里面,马化腾也并不是核心,技术也不是最强的一个,然而马化腾会找到比较互补的一些伙伴做成一些事情。马化腾看问题比较中立,但他会尊重比他强的人的意见。马化腾在产品应该往哪个地方去做这个方面想法会多一点。
李彦宏:从戏曲少年到高考状元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对于李彦宏学戏曲,还可以做一种解读,他其实真正喜欢的不是戏曲,而是那个舞台。只有在舞台上,才能一招一式展示自己的才华,感染更多的人。这与现在百度坚持的“用技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一脉相承。
19岁的李彦宏考取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读北大,学会独立思考。面临毕业,正是沉闷的1991年,决定“走出去看世界”的李彦宏如期接到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入学通知。
留学读研期间。偶然间,导师一句话,“搜索引擎技术是互联网一项最基本的功能,应当有未来”,这时候,1992年,互联网在美国还没开始普及,但李彦宏已经开始行动——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俞敏洪:英语40分钟就交卷 考95分

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是60分,结果再度落榜。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
但是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俞敏洪说,如果你想上北大,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大不会要你,但俞敏洪的语文是58分。俞敏洪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他填的志愿。
录取通知下来后,俞敏洪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和两个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跑到马路中间又蹦又跳,连大卡车都停下来了。
史玉柱:全县第一,数学差1分满分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的难。”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张朝阳:在自学成材的故事激励下考上清华

张朝阳属于同龄人里较早有念书意识的一批人,很小就懂得,要出人头地,学习特重要,很多自学成材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他成绩一直非常好,经过5年苦读,从西安的一所厂矿子弟中学转到了西安中学,1981年顺利地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提起往事,张朝阳对高考那段岁月依然难忘。“我高考的时候没住校,每天早上七八点的时候,和一大帮同学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去自习室温习功课。”张朝阳回忆,“那时候父母给的压力并不是很大,只是自己喜欢学习,特别是喜欢学物理。我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来源:央视财经 综合人民网、中国企业家杂志等)
(编辑:梁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