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小制作 简单 步骤 100个简单的手工小制作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在许多国际奥运会上都发挥出色,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要重视孩子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苦于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DK STEM思维训练手册》

作者:[英]杰克查罗纳/安安/翻译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DK STEM思维训练手册》是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最好的书,也是7-14岁孩子进行科学实验的必备手册。二十五个科学实验训练孩子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现在,你还可以从35元中获得一本有价值的礼品书,它将随机交付。

点击下方图片抢先购买

推荐理由1. 一流出版社精心打造,适合7-14岁儿童

本《如何进行快速思考》是DK出版公司2020年的新作,包含25个科学实验和25个模型,涵盖力学、化学、建筑、光学、声学等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会教孩子手工做6-7个实验,通过动手实验,教会孩子整合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建立模型思维。这是英国7-14岁儿童科学实验课必上的课。

DK出版公司,1974年成立于英国伦敦,是企鹅兰登书屋出版集团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了解DK的朋友都知道,DK的书一直以专业的内容和鲜明的视觉设计引领着国际图文文档的出版风格,出版了各种不同领域的成人和儿童非虚构类书籍。截至目前,60多种语言的出版物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1000多名员工分布在欧洲、美洲、澳大利亚、亚太等地区。

作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图文出版社之一,DK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图文并茂的美学风格,更是一种对世界和知识的态度。就像DK做书的想法一样,——a的想法世界:见所知。希望以严谨实用的知识和创意逻辑设计,激发思考,启发灵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

推荐理由2。清晰的图片指导,引导孩子整合STEM知识

STEM是一种教育学习方法,由科学、技术、工程师和数学的首字母组成,作为一个接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交谈和批判性思考。最终的结果是让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坚持解决问题,拥抱合作,传递创造过程。

其中,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的客观规律;技术和工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改造世界,实现与自然和谐共处,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数学是技术和工程的基本工具。

在这个《如何进行目标思考》中,有四个主要部分,包括力和运动,液体和化学反应,形状和结构,光和声音。每个部分下面有6-7个小实验。

比如制作发条汽车了解势能原理,建造气泡塔观察酸碱变化,模拟毕达哥拉斯杯体验虹吸效应,制作吊桥感受张力和压力等等。

t-size:15px;">书里的每个实验从材料工具的准备开始,到的每一步操作,都有非常清晰的图片展示以及明确的步骤参考,指导孩子参照完成。除此之外,在每个图解实验过程的旁边,都会用符号标注出当前的实验过程或者现象,与哪个学科相关。


比如画着瓶子的蓝色符号,代表S(Science)——表示科学信息,与生物学、化学、或物理学的信息相关;


画着电线回路的橘色符号,代表T(Technology)——技术信息,标记这个符号代表有关工具或材料扥等信息;


画着齿轮的紫色符号,代表工程E(Engineer),此符号引向有关结构或机器的信息。


画着计算器的绿色符号,代表数学M(Mathematics),这个符号表明有关公式、形状或度量的额外信息。


推荐理由3. 启发式引导与生活案例结合、感受STEM如何改变世界


《DK STEM思维训练手册》的每个实验当中,除了讲述知识、阐明原理,还会在教孩子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更多挑战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启。


比如在第一章力与运动这部分中,借助发条车来讲势能的原理:当上好发条后,车的发条就储存了转动发条时输入的能量,发条被拧得越紧,储存的能量就越多。而当你松手时,能量释放,发条的势能就会转化成车的动能。实现势能到动能的转化。


还可以启发孩子改变实验条件来探索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测试和调整。


1、改变实验环境——可以将自制的发条车放在地板或者桌面,甚至是不同表面来测试小车跑的速度;


2、改变实验材料——将车轮外侧缠绕砂纸、缠绕橡皮筋,增加摩擦力来观察小车速度改变的情况;


再比如第二章液体与化学实验中,用毕达哥拉斯杯解释虹吸效应。


毕达哥拉斯是著名的古希腊数学家,他当时利用虹吸现象发明了这个杯子,目的是为了惩罚那些喜欢在杯子里到很多酒的贪婪分子。当杯中的酒超过某一点时,杯子就会自动将所有的酒从杯底漏出去。实验原理利用的就是液体总是从高压区域流向低压区域。


那么这个实验最典型的生活案例就是咱们生活中的抽水马桶。当你在抽水的时候,利用的就是虹吸原理。在马桶的水箱里,水被灌到刚好超过通向马桶的通道。当你转动手柄(咱们国内一般是一个按钮)时,将水释放到这根管道里,于是水箱里的水就全部冲入马桶中了。


这个毕达哥斯拉杯的实验相对会有点复杂,但效果很惊人,结合实际案例,又很精彩,孩子能够体会STEM思维如何创造现代生活,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一定要带娃试试!


个人建议:每次实验后,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做一张表,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写清楚在不同环境或材料下,实验结果的变化,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养成这样一个记录的习惯,有助于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加深记忆。


推荐理由4. 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大脑越用越灵活


这本与以往DK与科学或思维训练的书有所不同,每一个实验都有一步一步清晰、明确的指导步骤,整本书就是一个指导手册。全部实验过程都需要孩子动手来完成,调动孩子所有感官,参与实验训练思维,激发孩子对于科学的兴趣。


比如在第三章讲运动与结构中,用到意大利面条塔的案例,孩子们需要用意大利面、棉花糖来建造要做高塔,并不时地通过调整面条塔的形状与结构来测试高塔的稳定性。


这里面就需要孩子自己先制作出一个正方形的底,但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会发现,这个形状稍有不慎就会变为平行四边形。


而但搭建出正方体轮廓时,整个框架也非常容易晃动倾斜。


为了要使立方体稳固,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在整个框架内添加对角线。可以在正方形的每个面上的每对对角加一条对角线,作为撑柱。这样这个结构就不容易晃动了。


这个实验其实很适合低幼孩子进行尝试。家里没有意面和棉花糖的,或者觉得使用食材比较浪费,那么完全可以用牙签和橡皮泥进行替代。下图就是早年我家孩子在4岁的时候,我带他做过的类似实验。当时的结论是,三角形底座四边形底座更具有稳定性。当然,孩子大了,懂得原理多,玩法也就会更多。


根据这本书里给出的实验,低幼宝宝有低阶的玩法,大龄儿童有更高深的操作。家长灵活引导就好。


总之,孩子自己上手操作的收获,要好过一万次家长和老师的说教。这本实验操作手册,就是利用严谨且实用的知识与创意逻辑并存的设计,引导孩子上手操作,引发思考、启迪灵感。


推荐理由5. 用随处可见的材料,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虽然是指导孩子操作实践,但这本书里的实验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都见得到的,很多都是日常生活里攒的一些瓶瓶罐罐和废旧纸箱、报纸。


比如制作塔式起重机里需要用到的主要材料就是纸板、瓶盖、绳子、纸杯、塑料瓶等等;


而制作报纸凳子就再简单不过了,只需要胶带和很多报纸


而制作波动机则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竹签(这个可以在网上提前买好)、橡皮泥、和管道胶带、卷尺。


像竹签、冰棍棒、废纸板、瓶盖等这类材料在整本书里的实验中应用的会比较多,建议可以提前购买或者把生活里平时不要的材料囤一些。


剩余的像胶水、卷尺、皮筋一般家里都是有的,实在没有网上也非常多,价格也不贵。屯一部分孩子大了迟早用得到。还有些实验需要准备石头、沙子这些在户外就可以找的到。


有些家庭给孩子做科学启蒙早,买过不少科学实验盒子,我也建议把里面用过的材料包留下来,因为很多材料尤其像是粉末类的,自己配的话确比较麻烦。实验盒子里配备的响度齐全,留下来等娃以后大了也有机会用得到。


当然,如果遇到手头没有的材料,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开动脑筋想办法将材料替换。


比如在悬浮球这个实验里,需要用到毡尖笔来制作一个空管。


我家没有这种笔,于是就找了一张硬一点的卡纸,卷了一支笔来做好模型的内部支撑,自制了一个纸质的空管(模型固定后再把笔拿出来),这样,就算替换了材料最终效果也与用毡尖笔的塑料空管无差。


而在材料制作完成开始吹气的时候,孩子由于力气小,吹气不稳定,小球并没有悬浮起来,而后期换做我来吹,小球就能够维持几秒钟的悬浮状态。而在这个实验过程里,孩子自己摸索和体验了不同材料、不同条件下实验的结果也会不同,亲历了琢磨、论证、总结和收获的过程。这个才是对孩子来说动手做实验的最终意义。


正是应了开头那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做实验,和孩子一起做实验,其实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不论是材料或者实验条件,可以有无数种尝试和论证。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了,去改进,去总结。孩子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有了热爱,收获才会更大。


本书推荐年龄是在7岁+,低幼年龄段的可以在家长陪同下共同参与,趣味式引导;大龄儿童可以独立或者和小伙伴一起团队合作。无论是爱好实验、喜爱科学、或是想要用简单原理认识世界的大小朋友,本书都能够帮你用简单的操作、有趣的体验、新的思维,探索出不一样的世界!


现在购买还可获得价值35元赠书一本,赠书《如何进行快速思考》《如何进行目标思考》《如何进行视觉思考》三选一,随机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