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界面】
光明日报记者维利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须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还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还在农村。
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划了推进农村全面振兴的全新图景,“十四五”规划纲要也对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
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守住“三农”的压舱石?“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回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答题”?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河北省巨鹿县西郭镇南盐池村,农民在果蔬大棚里保护葡萄。胡良川摄/光明图片
乡村产业“革命”:延长链条破解“小散弱”困局
[案例]
春回大地,春茶吐绿。四川青川县濠溪回族乡现代农业园区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期。面对日出,采茶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刚出来的单芽绿茶鲜叶现在90多元一斤,一天1-2斤能赚一两百块。”马是濠溪回族乡村的一户贫困户。因为有新鲜的春茶和最好的市场,马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茶园里采茶。“以前一亩茶叶的收入一年大概四五千元,现在一亩能达到六七千元!”濠溪回族乡农心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帅郑融说。
52岁的梁志荣是濠溪回族乡地坪村茶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多年来,在梁志荣的带动下,地坪村的茶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有实力的转变。
“在发展过程中,农村发展有广阔的天地,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产业必须发展起来。只有夯实产业基础,让农村具备‘造血’功能,才能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梁志荣说。
为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托具有乡村特色的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将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
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仍面临产业链延伸不足、第一产业向后端延伸不足、第二产业向两端拓展不足、第三产业向高端发展滞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小而散、小而低、小而弱等阶段性问题突出等诸多“成长烦恼”。各地都在深入开展解决问题的工作。
在江西省崇义县上堡乡,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旅游需求持续上升。上堡乡对茶产业的融合发展做出了很大的文章。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何复镇蔡海华家庭农场,党员志愿者帮助农民开展农业生产。张斌摄/光明图片
随着万常山“茶山游”高山帐篷节和全国旅游城市定位大赛的启动,万常山茶场成为众多游客的目的地,茶产业逐渐发展出自己的品牌,带动了茶文化的深入发展。2021年春节期间,周边的上堡梯田景区、万常山等景区每天接待游客高达1.8万人次,日均接待人数超过1.2万人次。
随着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的转型,生态茶产业、立体茶产业和观光茶产业相融合的茶旅理念被崇义茶业所接受
茶企经济效益倍增。“讨论乡村振兴的潜力不能单单从乡村着眼,而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周其仁认为,乡村振兴还是要把注意力首先集中放到农业这个主导产业上来,通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的首要点在于乡村产业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认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一定要解决农业回报低、农业单一化、农业要素组合缺乏的问题。
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央一号文件的一系列部署中,乡村产业发展脉络日益清晰。

安徽滁州全椒县农旅融合“好光景”。新华社发
乡村建设行动:“软件”“硬件”如何齐发力
【案例】
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地处秦巴山区,境内山岭与河谷交错,自古行路难。
“出行靠走,运输靠人背马驮。”曾是康县碾坝镇贫困山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过去交通不便,老百姓到县城办事来回至少得4个小时,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碾坝镇镇长杨国虎说,要致富先修路,自从路通了以后,7个山区行政村人均收入从“十二五”末的3000元左右达到目前的7600多元。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补上农村现代化短板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注重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然而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仍然落后。目前近一半的村庄内道路没有实现硬化;3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使用卫生厕所;70%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尚未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然是社会矛盾的主要体现。
“我国是一个具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即使到达城镇化峰值,也有数亿人口居住在乡村。如果不加快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几亿居住在乡村的居民就不能同步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副司长金三林指出,因此,必须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确保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
为此,“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十四五’时期,中国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改善农村’硬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还要提升农村’软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当前,道路硬化和就业创业是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体来看,村民最急需的前三项基础设施分别是田间道路硬化、公共交通和村内道路硬化,其次为行政村到自然村道路硬化、养老院、路灯、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方面,村民对就业创业培训最为期盼,其次为医疗卫生和公共教育。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要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合理定位县域城镇功能,重点强化县城政务、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乡村形态快速演变的阶段,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专家认为,乡村建设只有先规划、后建设,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把握村庄演变分化的规律,才符合城乡发展建设的规律。要合理确定村庄分类布局,避免“贪大求洋”“照搬城镇”“大拆大建”,摈弃“一刀切”倾向。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避免“一个样子盖到头,一种颜色刷到底”。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谋定而动
【案例】
日前,浙江义乌市出台《农村宅基地资格权益登记工作规则》,相应登记系统也已开发完成。义乌积极探索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同时,对宅基地资格权益登记、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置换权益、资格权益质押、权益凭证网上掌上办理等内容进行细化规定。
义乌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以来,系统设计了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1+7+9”的制度体系,不仅为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样板,也为更多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浙江义乌、湖北宜城等地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导的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海南文昌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的多元保障机制。这些探索,为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激发土地活力和红利积累了宝贵经验。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重心转移的过程,也是改革不断深入、城乡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识别并打通各类循环“堵点”将是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之间的双向循环存在着若干亟须打通的“堵点”。
专家认为,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加快梳理和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堵点”,才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山凿路、积势蓄能。
“我们今天讲的乡村振兴,是要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把乡村从过去那样一个被动提供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的状态,转变为社会经济有机组成部分、变成一个能动的力量。”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李小云认为,而这就需要让乡村和城市融合,让国内和国际的市场融合起来。乡村不能单纯是一个农业产业、农业空间,要发展新业态,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就业空间。
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并提出了“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等多项具体举措。
专家表示,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
“要打通城乡人口流动堵点,进一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乡双向开放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努力消除二元户籍制度藩篱,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员和其他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共享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李国祥指出。
乡村振兴,人才为本。“要加快建立稳定有效的人才入乡激励机制,破解城市人才到农村、农村人才到城市‘两头落不下’难题。同时,注重将产业链向县域经济延伸,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实现人才双向流动。”李小云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7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