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温:不是东汉
看完电影《柳青》,我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重读刘清《创业史》,于是我打开书看了起来。说实话,我所说的重读不是二读,至少是五读。
一读是在三年的困难时期。《创业史》被称为《稻地风波》,发布于《延河》。我的家乡范川盛产大米,这让我觉得读书很亲切。当时我立志学庄稼,想成为长安的王(著名农民诗人)。我订了《延河》,成为《创业史》最早的读者。而且因为当时正在酝酿婚姻,我在书中搜索了婚姻和性因素。对梁生宝十分焦虑,深表同情,对徐垓下极为不满,视为逃兵。大家都知道农村艰苦。垓下为什么不以务农为荣,嫁给生宝?我对苏芳的屈辱并不感到同情,也不认为文字写得足够露骨,甚至不欣赏。
第二次读《创业史》,我已经是生产队的干部了。我们也在实行书中的稻麦两熟的方法。我寻找书中可以模仿的写作技巧,比如山水描写。刘清出版《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每个制作团队发一份单曲,我们团队的那首是我从公社带回来的。刘庆新对农民的眷恋深深打动了我。我想背诵,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草断了,牛受欢迎”。
第三次阅读《创业史》,恰逢前所未有的关键趋势。我以质疑和索引的态度看《靜静的顿河》和《创业史》的对比。我觉得《创业史》在结构、人物设定、背景广阔等方面都是类似的宏伟。而且因为《创业史》讲的是我的家乡,所以我猜测书中人物的生活原型。根据地图:梁生宝是王家斌。王宗基是王莽村的蒲忠志和易一东。杨副书记可能是柳书记拿自己当榜样。但是,书中的杨国华个子很高,和体育老师一样平头,在身材和长相上显然与刘清相差甚远。这给了我一个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启示。我以后会把我写进我的作品里,把我写成一个老人或者女人,这样才能教会读者,我猜不到模特就是我。
第四次阅读《创业史》是第一、二版合订本。我曾是省刘清文学研究会会员,并当选为理事。也许在外人眼里,我已经是个瓦工了。为了名副其实,我认真学习,写了我的随笔《柳青踏出的文学创作之路》,发表在《秦岭》。
看完《柳青》,第五遍看《创业史》。我怀疑《柳青》的导演可能没看《创业史》,至少没看透彻。《创业史》对刘清的描写不够,甚至相形见绌。真是个男人!看完《柳青》,很明显作者站位很高,有远见有深度的思考,贴近三农。
刘清写《创业史》时,担任长安县委副书记,参与互助合作,指导社会运行。先在王莽村,后在皇甫村,他参与和了解了稻麦两熟、畜地结合和土地丈量。他给王莽村的人做了很多报道,谈合作前景,结合实际,有理有据,有意思。群众说:“刘树基的演讲者喜欢倾听。”听说柳青会在会上发言,招人很快。从书中人物来看,梁生宝、冯、高增福、杨大海、乔伊和他的母亲都坚定地走上了集体主义道路。姚世杰、郭石夫等人坚持走个人财富的资本主义道路。郭振山在土改时期对打击地主有着坚定的态度。他分了地,买了砖窑的股份,想做第二个郭石夫,给了自己一份好的。然而,他依靠党员身份与姚世杰竞争,因此他在党内充当走资派。杨水嘴和孙水嘴在台前表演,体现了郭振山的用心。梁三这个老人,代表了老一辈的庄稼人。他从疑惑到迷茫,从迷茫到对是非的认可,然后支持圣保办社会。整本书《创业史》,是农民翻身跟着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奔向共产主义的奋斗史和精神升华史。杨副书记体现了作家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全心全意建设社会主义的立场。刘清是农村互助合作的英明领袖,他高瞻远瞩,善于深入实践、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正确的意见,坚决拥护毛主席的党中央关于合作化的方针。他的风格与陶的秘书埋头于一堆文件大不相同。充分发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梁生宝又苦又苦,穷的时候想着变化。经过党的培养教育,他坚定地跟党走,积极参加互助合作运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了搞好互助社,他顾不上处理个人婚姻,一次次推迟和女方见面,真的公开了,忘记了自己的私事。这和王家彬、蒲忠志的自我否定完全一样。看不出他们对合作社、协会有什么怀疑或动摇,更谈不上探索和反思。
这次读《创业史》和前四次不一样。换个角度重读。前四次
都是多少带点实用主义、功利目的,这回是当作三农教科书读的。我认为,写《创业史》的作者柳青,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真正的无产阶级作家。他对农村的社会主义道路坚信不疑。《创业史》是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史,是社会主义集体化和个人自发道路斗争史,是党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斗争史。若不信,去问郭世富及其背后的姚士杰,去问杨油嘴孙水嘴背后的郭振山。再看看梁生宝、冯有万、高增福、欢喜和他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迎合小农经济者自私心理,分田到户,解决了部分管理不善造成的歉收和饥饿,调动起来的积极性难以持久。当种粮成本过高、不如打工合算时,农民弃稼进城,造成稻变旱,旱田变树林,树林荒草齐胸的惨状。梁生宝、王宗济他们能不心疼吗?重建灯塔生产合作社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柳青大师在天有灵,他站在蛤蟆滩上空云头,期盼渠水叮咚,俯看稻浪泛金,侧耳倾听蛤蟆叫唤,续写《创业史》第三部!
2021.7.30.于樵仙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