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不属于成功企业的要素 抵押贷款适合创业资源管理

光明日报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有关,但反映了社会融资结构中供需双方即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的错位,反映了金融资源配置结构和质量不能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金融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解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创新创业。

融资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和供需矛盾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融资结构不合理。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两种:向银行机构贷款,称为间接融资渠道;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称为直接融资渠道。目前,中国企业的资金需求仍然主要通过银行信贷实现,即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渠道上,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一直面临融资渠道有限的困境。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融资总规模为18.74万亿元,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74.2%,说明间接融资仍是目前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二是供需矛盾。在间接融资市场中,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是需求方,银行是供给方。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需求侧看,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存在“缺抵押、缺信用”的天然缺陷。银行按揭贷款一般需要有效的固定资产或不动产作为抵押物,而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同时,由于相关信用体系不完善,与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长期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强大的信用担保机构,在获得银行信用贷款方面也处于劣势。从供给侧来看,赚取贷款利差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模式。然而,由于普遍缺乏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调查机制,银行在向企业放贷时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相对而言,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因为它们符合“一刀切”的贷款要求,而许多高增长、高质量的中小企业因此被挡在信贷市场之外。

综上所述,基于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结构容易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造成“路径依赖”,它们习惯于通过银行信贷获取资金。一旦融资不顺利,他们很少寻求直接融资等其他方式。然而,间接融资市场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融资市场的“失灵”,最终形成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政府监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融资企业入手,通过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加强金融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方式,构建健全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和保障机制。

一是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度,推动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和特色化发展,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稳步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鼓励发展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机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数据库、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补充机制,使金融机构及时获取企业真实信息,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拓宽资本市场资金来源范围,缩短业务链条,支持资产管理产品和保险资金通过投资私募基金积极参与民营企业纾困,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

其次,敦促金融机构加快研究创新,丰富产品类型,提高服务质量。完善信用尽职免责机制,在金融机构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中落实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监管政策,强化考核激励,合理增加信用贷款,鼓励银行积极提前满足企业续贷需求,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等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开发更多期限和规模灵活的信贷产品,满足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减少资金占用;加大对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数据的分析挖掘,积极开发应收账款融资等产品;对于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中小科技企业,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质押保险公司担保的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对企业各类业务数据、交易数据、管理数据的分析、整合和挖掘,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数字金融服务改革,将数据作为发现价格、评估风险、配置资源的重要平台,构建完整的数据基础。

最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已经提出多年。在推进过程中,资本市场发行制度、退市制度和转让制度仍在不断完善。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尚未真正

成为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为此,一方面应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更多的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切实降低企业负债率。目前来看,科创板的设立为很多科技型民营企业引入了源头活水。新三板市场、区域性股权市场应充分借鉴科创板注册制的经验,建立完善的企业孵化体系和标准体系,增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积极性,提高其融资成功率。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间互联互通机制,引导不同阶段的企业通过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融资需求,转板到相应层次的资本市场。


(作者:俞 林 傅少川,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