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安徽怀宁“渔光融合”项目
作者:陈明君
最近通威蓄势待发,市值非常抢眼。
8月2日,通威股价上涨6.11%,市值达到2064亿元。
这是通威历史上最强的半年报,引起了资本市场和光伏行业的强烈关注。
数据背后,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强大的通威,看到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通威。
前者是她的“身体”,后者是她的“灵魂”。
下面我们重点讲五个方面:市值超2000亿元的通威。
(文章近4000字,请耐心阅读)
强劲的业绩支撑,最强的成本控制
这是一组让无数公司垂涎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通威预计2021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较去年同期增加17.9亿元至19.9亿元,同比增长177%至197%。
此前,虽然市场曾预计通威上半年业绩会因硅料价格暴涨而大幅增长,但最终利润增长了近200%,超出了市场想象。
通威解释称,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是2021年上半年,公司各业务板块经营稳健。
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下游需求大幅增加,硅料供应端持续紧张,价格上涨。
据第三方统计,6月初多晶硅价格达到19.8万元/吨,周度同比上涨7.03%,环比上涨30.26%。全年多晶硅价格累计涨幅超过260%。
在价格上涨的背景下,通威作为硅料龙头企业,其高纯晶硅业务已全面生产销售,利润大幅增长。
这也是通威上半年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望未来,2020年通威硅产能已经达到8万元/吨,通威预计2021年硅产能将达到18万吨,这是一个里程碑。
产能牛逼到让人眼红,但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成本控制,这为她的业绩预期增加了足够的筹码。
通威2020年年报显示,通威硅料年均生产成本仅为3.87万元/吨,被视为全行业成本控制最强、价格优势最强的企业。
这些都是通威蓬勃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难理解资本市场产生良好预期。
稳固的龙头地位,超强的战略扩张
是最强半年报背后的强劲增长逻辑。在光伏行业,通威被誉为全球硅材料和电池的龙头企业。
这里
的“龙头”,不仅仅体现在产能和市场份额上,还体现在利润空间和盈利能力上。就硅料而言,2020年,通威是年度多晶硅销售收入最多的,位列第一。
这种态势一直在持续。
盘子大不说,关键是,通威的多晶硅产品的毛利率也是稳居第一位,达到34.70%。
而在电池片方面,通威今年上半年的表现更是抢眼。
根据PV InfoLink统计,2021年上半年,通威是全球电池片出货量第一的企业,爱旭和润阳分列二三位,四五名分别为潞安和中宇。
而中国光伏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通威股份电池片的全球市占率就超过了10%,几乎是爱旭股份的两倍,地位非常稳固。
在新电池技术即将爆发的背景下,通威股份的TOPCon和异质结电池也进入量产阶段,且效率相比PERC电池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依然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在硅料和电池片双双做到龙头地位的通威并不骄傲于此,一个系列宏大计划正在实施。
在硅料领域,通威股份先后启动了高纯晶硅乐山二期、保山一期、包头二期合计年产 15万吨的项目建设,预计乐山二期、保山一期合计10万吨项目将于2021年底前投产,届时公司将形成超过18万吨的高纯晶硅产能,包头二期5万吨项目、乐山新增一期10万吨项目预计2022年建成投产。
在电池片领域,通威目前产能已超35GW,其预计未来2-3年将达到80GW-100GW,有望继续蝉联全球产能规模和出货量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太阳能电池企业;光伏发电业务预计本年度新增投资建设“渔光一体”项目1GW以上。
通威正在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夯实自己在光伏产业上游(硅料)、中游(电池片)细分领域的龙头地位。
这些着眼于长远和未来的项目,无不诠释着通威超强的战略扩张力。
良好的财务实力,强劲的造血功能
光伏行业是一个重资产的行当,企业每拿一个阵地或者领域,都意味着巨额投资。
关键是,一个项目动辄数亿、数十亿,投入了,短时间内还不一定能造血。
如果遇上不可控因素,那成本回归就可能遥遥无期了。
所以,光伏人都说,光伏企业扩张尤其是百亿级的大手笔扩张,特别考验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及持续融资能力。
那么,通威资本实力如何呢?
据黑鹰光伏统计数据显示,通威股份自身拥有很强的造血能力,在2002年至今的近20年时间内,其经营现金流净额只有一次为负(2003年为-0.51亿元),其他年份均为正,在2002-2021年一季度内,通威股份合计造血204.12亿元。
同时,近年来,通威股份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
截至2021年3月末,其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78个百分点至54.94%。
而据通威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显示,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计28~30亿元,同比增长177%~197%。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计28~30亿元,同比增长192%~213%。
当然,这与通威打造的赛道(下文有叙述)和风险把控以及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

足够长的赛道,足够好的风口
一个企业能不能做大,能不能爆炸式增长,一定有着产业特性,那就是这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一定要足够大,赛道要足够长,不确定性因素要足够小。
同时,这个企业要么已经占据某个领域的龙头地位,要么即将形成寡头格局,那这个企业就容易成为这个行业的“爆款”。
在我们看来,通威有着这样的特质,无论是在水产饲料行业还是在光伏行业,她都稳坐头把交椅。
至于行业大不大,赛道长不长,这从国家一个《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始试点》就能撬动一万亿市场的盘子,就知道答案了。
与许多光伏企业不同的是,通威是一个长期主义者,持续耕耘在新能源领域,上至硅料生产,中至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下至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营的垂直一体化打造。
这样的企业最大的“麻烦”是成长周期长,耗费的人力物力精力巨大,而她一旦打造出自己独有的生态链,一旦遇到风口,她的赛道就会呈指数级打开。
用一些光伏人的话说,上游、中游、下游,全面开花。
显然,通威目前就迎来了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数据就不列举了,前文已作陈述。
这个风口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当前国家整体推进的光伏大战略以及清洗划出时间表的“双碳”目标。
过去半年,国家围绕太阳能光伏行业的文件出了一个又一个,其中就包括《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始试点方案的通知》。
当前,大到股市,小到光伏媒体,“风口”二字已经成为了许多光伏人频繁提及的词汇,而真正在“风口”上大有作为的,其实是通威这样的行业“爆款”,她的赛道一旦开起,效益就是一个指数级的(相对其他传统行业而言)。
大开大合的格局,高屋建瓴的灵魂
放眼当今百年企业,大致有着四种典型特征:
一是“顺势”——顺应并驾驭了历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
二是“创变”——能随着时代潮流的演变,柔性优化企业战略系统。
三是“革新”——每次战略发展变革和转型的背后,都是核心能力的延展和革新。
四是“精神”——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坚韧的企业精神,秉持榜样的力量。
通过长期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通威一路走来,具有以上四大特征。
这与通威的掌门人刘汉元的“企业家精神”是分不开的。
毫无疑问,刘汉元是一个嗅觉敏锐、难能可贵的以实业报国的优秀企业家,传统产业的“创变者”。

刘汉元
39年前,作为“创变者”的他,顺势而为,从无到有地创建了中国现代水产饲料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革新。当他把通威的水产饲料行业做到极致时,他又推动了水产养殖与光伏发电一体化,使自己的事业前后整体协同了起来,具备了更优、更强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这整个过程中,都保持着一种大开大合的格局、高屋建瓴的部署,这从他在光伏行业最低迷的时候出高价收购四川永祥就可管窥一斑。
难怪胡润富豪榜会评价说,刘汉元是一个有魄力的卓越企业家!
而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看来,刘汉元一直在赋予通威“企业家精神”。
在刘汉元本人看来,企业家就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榜样之一。
他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一份提案,呼吁国家和社会重视“企业家精神”。
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家引导了物质文明的发展,甚至引导着社会精神的发展,“企业家精神”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之一。
如果全社会都学习企业家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奋斗创新精神和奉献社会的正能量,社会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这就不难理解,早在1992年,手头并不宽裕、急需扩张的刘汉元为何会排除万难捐资成立“通威希望工程奖励基金”,并资助四川省凉山州、巴中、广元、达州等贫困山区贫困学生和优秀教师约2000名了。
不仅如此,通威还成立了“通威水产教育奖励基金”,一次性捐助100万元支持四川农业大学水产教学大楼建设。
2007年,通威积极支持民建中央发起的“中华思源工程”,捐赠5000万元启动“思源阳光计划”,用于太阳能清洁能源的科研投入和新产品研发,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山区农村送去优质、高效、环保的太阳能生产、生活用电。
2008年,汶川地震通威集团捐款捐物1250万元。
……
当然,也就不难理解,今天通威为何要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和中国企业气候行动了,因为刘汉元执掌的通威赋予了一种“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使通威不管是做绿色农业还是绿色能源,说到底推动的是企业高质量发展,履行的是一份社会责任。
这样的企业,她的发展壮大,一定会为全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贡献出自己里程碑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