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期待过年。除了藏几块钱压岁钱,还可以穿新衣服。作为全村最漂亮的孩子之一,我常年引领全村的时尚。
其他孩子还穿着数码宝贝的时候,我就已经偷偷用妈妈煮的蛋清梳头发了。
而其他人都在腰上背着13的随身听,我不甘落后,拿起家里超大号的录音机,坐在墓地边上,听着“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与北斗”。我幻想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个亡命之徒。
但故事总是以我父母摇曳的手杖和我温柔的抗议结束。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离开了村子,来到了国际大都市北京。不变的是,我还是那个品味独特的帅哥。
旧衣回收,爱心济困
考上大学后,我终于摆脱了父母的控制,重新获得了穿衣的自由。于是我把露出头皮的寸头换成了渣男烫,并成功地把脚底的NLKE换成了NIKE。
我尽力跟随潮流。后来我染了头发,烫了头发,戴了耳环,完全变成了潮流男孩。虽然每次回家,奶奶总会在我裤子上缝一个洞,用红线绣一朵小花。
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时尚的热爱。
潮流在变,流行元素每个季节都不一样,我的衣柜也总是在变。虽然反季节时尚不再时髦,但它仍然具有遮盖和保暖的功能。
捐赠总比扔掉好。从那以后,我养成了定期捐赠旧衣服的习惯。
从校园宿舍到现在的住处,楼下总有一箱捐赠的衣服,上面写着“回收旧衣服,用爱心扶贫”。对我来说,这真的很棒。
p style="font-size:15px;">于是我把我的破洞牛仔裤、女朋友的紧身热裤通通丢进了回收箱,希望贫困地区的朋友,也尽可能穿的时尚。
除了线下捐赠,我还曾联系线上组织捐衣服,从夏天的T恤到冬天的羽绒服,打包了满满两大包。
线上捐赠一般是上门回收,包邮捐赠。
我原以为我献出去的每一件衣服,最终都能找到他的新主人。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衣物回收箱不是爱心捐赠,是二手衣物回收。
一般来讲,国内回收的旧衣服,仅有10%完成了它捐赠的使命,成为贫困地区人们的“新衣”;20%进了回收工厂变成蔬菜大棚的保温材料一类的东西;剩余的70%出口转售,最终则流往非洲大陆地区。
也就是说,我的荧光绿T恤、紧身热裤并不能在国内完成它传递时尚的使命,或许在非洲这片土地上,它找到了自己的新主人。
就像这样。

这样。

或者这样。

虽然这的确是件好事,但我一琢磨,发现好像哪不对。我们不是要献爱心才捐的衣服吗?怎么爱心捐赠会变成商品,转手就卖给了非洲老哥呢?
你的旧衣,他的新衣
恰好早上在央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我国即将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而视频里播放的某港口查获的走私“洋垃圾”,其中夹杂着数量庞大的废旧衣物。
显然这些废旧衣物即将流进我国的服装市场,再想想非洲大哥身上穿着的“我爱中国”是不是也是同样属于洋垃圾呢?

于是我查了查,发现废旧衣物有一个回收再售产业链。
二手衣物通常来自捐赠,比如置放在小区楼下、大学校园以及垃圾站旁边的衣服回收箱,上边都写着爱心、循环利用之类的宣传语。
也有部分是低价当废品买入的,收购价格非常低廉,一大摞可能才四五块钱。并且这种交易还不是很常见,想要找路子,得先和小区里的大爷大妈唠唠嗑。
小贩们收购以斤为单位,进厂之后则是以吨为计量单位进行售卖。

在阿里巴巴上,你仍然能买到这些即将出口非洲的旧衣,一般价格为8-20元/kg,1吨起拍,也有以10吨为起拍单位的。
由于每个地区人们的收入不同,购买的衣服档次也不同,因此每个地方的衣物回收价格也不同,通常沿海地区的价格明显贵于内陆地区。
回收企业将衣服收进厂之后,会根据衣服质量定价,之后再转手给分拣工厂,分拣之后的衣服则流向了各个出口厂家。
质量好的,一吨能赚近万元的收益。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全球三分之一的旧衣流向了非洲的二手衣物交易市场。美国、英国、德国和韩国成为第一批掘金者,中国紧跟其后。

肯尼亚、安哥拉、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是中国旧衣最大的市场。除了非洲,中东的旧衣市场也极其繁荣。
一句话总结就是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旧衣买卖越发达。
二手衣服回收其实属于二手经济的一部分,当然也会涉及公益,但比例少的可怜。那些打着公益名义回收旧衣的平台,无一例外都会涉及买卖爱心。
但,这种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公益组织接收旧衣,需要物流、仓储、清洗、消毒、分拣、打包,此外还有对接当地组织、物资分配等等,一般的公益组织就算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
也就是说,你的爱心捐助一定会沦为商业行为。
由于原料几乎无成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入二手衣物回收这一领域,爱心捐赠成为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
回收旧衣是门好生意吗?
早在2017年,知乎有人发帖讲述自己做二手衣物回收的那些事,许多人在评论区跃跃欲试。而今天,这个领域的入局者越来越多了。
由于同行之间恶性竞争,二手生意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运往非洲的旧衣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眼光瞄准东南亚地区。
但互联网企业的热情不曾退却,闲鱼、转转、支付宝都有二手回收业务,在网上你甚至还能找到旧衣回收加盟。
作为再生经济的重要一环,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旧衣回收即将沦为夕阳产业。竞争激烈是一方面原因,其他各方面的阻力也不小。

要不是因为看的相关文章报道多了,我至今仍会认为捐赠=公益,并且拒绝公益之外的其他处理途径,很多不愿意捐衣物的人也是这么想的。
后来我仔细想了一下,贫困地区的人需要衣物,是为了御寒。而我的破洞牛仔裤虽然很潮但是在寒风肆虐的地区,除了加重得老寒腿和冻疮的风险之外,卵用没有。
在中国,每年会产生500-1000万吨旧衣服,这么多旧衣服就算贫困地区真的需要也吃不下,更别说那些夹杂在其中的露脐装和三角裤之类。除了做擦车布,它还能干啥。
据估算,我们每产生一万件旧衣服,最后可能只有三件是真正送到了受捐人手里。
看看你的衣柜,有多少衣服是你买来就再也没碰过的?算下穿着频率,你一件衣服平均穿着次数超过10 次了吗?
过度消费一定会导致浪费,就像我曾经努力追逐的潮流,他非但没让我变得潮,反而让我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追逐的怪圈。
回过头再看看自己学生时期的装扮,什么紧身裤、低胯裤,wtf,那杀马特的造型让我恨不得立马穿越。

现在我的衣柜总是空荡荡,衣服只有基础款,什么热裤、紧身裤之类的再也没买过。审美变化、环保是一部分,当然单身才是抑制消费欲的最大原因。
少买就意味着少丢,我现在捐衣服的频率已经降至一年一次。
我很乐意我的衣服被旧衣回收公司拿走,成为新的循环,不论它是被非洲老哥低价买走还是成为一块毛毡,这起码意味着被再利用,而不是被填埋、焚烧。
作为二手回收企业,如果想要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至少要做两件事:
1、将衣物捐赠改成衣物回收
2、将公益捐赠的明细公开
公益和商业是两个绝对不能混淆的概念,尽管只有搞到钱环保这事才能持久,但从根本上还是得区分,不然效果适得其反。
而作为公益捐赠的部分,只有公开明细才能增加用户信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不管是回收也好,捐赠也好,其实都是一个经济再循环的过程。
二手衣物大量流进非洲,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纺织行业的发展,但是廉价永远是商业流动的根本。只要贫穷还在,对于二手衣物的需求就不会消失。
反之,只要潮流依然廉价,就会不断地滋生新的浪费和垃圾。
H&M、Zara等快时尚品牌的更迭速度快到超乎你的想象,在这些品牌的理念里,所有的时尚只有一个季度的生命。
当你在Zara买下最新一季的款式,那就意味着下一个季度你身上穿的衣服已经过时。
潮流像是一场永不胜利的赌博,作为赌徒,你只能无限加码。
人靠衣装则是一个更大的谎言,不信你去问问公司同事。当年你穿着都教授同款的时候,妹子们到底是眼冒星光还是想要自戳双目?
别瞎折腾了、少买点衣服,不仅能省钱,还环保。
这钱拿来给妹子买糖吃,它不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