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动损伤是指运动活动过程中的身体损伤。可能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很多,包括运动环境、运动负荷强度、个人技术水平、运动服装不合理、热身不足等。那么,常见的运动损伤有哪些呢?如何预防?如何正确处理运动损伤?
"
01
运动损伤分类
运动损伤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损伤后皮肤或粘膜的完整性,可分为开放性损伤(挫伤、刺伤等)。)和闭合性损伤(肌肉劳损、扭伤等。).根据伤后病程的阶段,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根据损伤的组织结构,可分为皮肤损伤、肌肉损伤、肌腱和韧带损伤、关节损伤、法氏囊损伤、软骨损伤、骨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和内脏损伤。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伤(不影响工作和训练)、中伤(不能工作或训练超过24小时)和重伤(需要住院治疗)。
02
运动损伤的原因
运动损伤的原因很多,不仅与锻炼者的基础和技术水平有关,还与运动项目的特点、技术难度和运动环境有关。主要原因有:
1.精神麻痹是所有运动损伤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些包括运动前不检查装备,预防措施无效,好胜心强,好奇,经常盲目贸然受伤。
2.运动前准备活动不足,特别是缺乏针对性的准备活动,使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的功能达不到运动状态,造成损伤。
3.运动情绪低落,或在人们害怕困难、恐惧、犹豫、过度紧张时发生伤害事故。有时候,由于缺乏运动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会造成伤害。
4.内容组合不科学、方法不合理、纪律松散、技术失误都可能造成伤害。
5.运动场狭窄,地面不平,器材摆放不当或不牢固,各种运动中锻炼者挤在一起或一起运动,容易相互碰撞。
6.空气污染、噪音、光线昏暗、温度过高或过低、运动服装不尽如人意等都会直接或间接造成伤害事故。
03
运动损伤的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
指损伤后24小时或48小时内出现组织出血和局部红肿、疼痛、发热、功能障碍等体征的急性炎症期。治疗方法和步骤:一、冷敷。用浸有冰袋、冰棍或冷水的毛巾冷敷受伤部位。此外,外用新创口药可快速止痛,缓解急性炎症。没有以上设备或器材,可以买冰矿泉水压迫受伤部位或在冷水水龙头处冲洗。二是加压包扎。冷敷后,在受伤部位放上适当厚度的棉花或海绵,再用绷带或布条稍加加压包扎,绷带的松紧度要适中。绷带每8小时松开几分钟,然后包扎。加压包扎24小时后即可取出。第三,抬高受伤的肢体。冷敷、加压包扎后,可在患肢下放置物品,抬高患肢。此外,疼痛剧烈、充血严重的患者可遵医嘱服药。注意,在此期间,受伤部位不宜按摩,否则会加重出血和组织液渗出,加重肿胀。
2.中间处理
受伤后24或48小时。这时,出血已经停止,急性炎症逐渐消退,但伤口仍有充血和肿胀。治疗方法和步骤:第一,热疗和按摩。使用热水
袋或浸湿热水的毛巾(注意避免烫伤),对受伤的部位进行热敷,然后按摩受伤部位(按摩用力应从轻到重,用力方向应指向血液回心方向)。第二,请医生做进一步的理疗和药物性治疗。3. 后期处理
损伤基本修复,肿胀、压痛等局部征象也已消除,但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锻炼时仍感疼痛、酸软无力。处理方法:按摩、理疗和功能锻炼为主,适当配以药物疗法。
04
运动损伤的预防原则
1. 了解和学习一些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基本预防知识,强化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避免因为无知导致的无畏,从而引发运动损伤。
2. 合理选择锻炼内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 做好准备活动。

4. 加强易伤部位的锻炼。坚持对容易受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锻炼,提高它们的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5. 避免由于局部负担过重而发生的微细损伤积累导致的慢性劳损。体育锻炼时,身体的不同部位承担的负担不同,局部负担过重,可能会导致微细性损伤,这种微细损伤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就会发生慢性劳损。
6. 选择安全卫生的运动环境。
7. 加强自我医务监督。锻炼者要掌握必要的自我医务监督知识和方法,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锻炼计划。
05
常见运动项目的益处及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