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清晨,你一定看到过这样的画面:一个路人抢了几口面包,吸了几口饮料,一顿早餐就这样过去了。人们对早餐的精致追求并没有减少,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时间和美味之间做一个选择题。然而,住在浦东新区南马头路街道东方城市花园二期的居民却告别了这样的早餐烦恼。
时钟指向早上7点,陈阿姨掐着点下楼。这时,一辆标有“夕阳红餐车”字样的红色餐车缓缓驶入小区,停在指定的固定区域。工作人员迅速掀起侧盖板,翻下挡板,放上各种调料。“移动餐桌”宣布开放。
令人高兴的是,未来将有更多的移动餐车驶入上海早餐网点薄弱的大型居住社区。前不久,上海推出早餐项目升级“18条建议”,进一步明确9月底前将有100辆流动餐车上路。
流动餐车上的早饭“花样经”
插上电源,豆浆机发出“嗡嗡”声开始运转,一杯杯刚磨好的豆浆热乎乎的。今天是居民在家门口喝现磨豆浆的第一天。红色移动餐车前,一个色彩鲜艳的公告牌矗立着,上面清晰地标注着“现磨豆浆2元”“老年人优惠价1元”。
有了饮料,移动餐车上的早餐充满了“花式经典”。馒头、蛋饼、煎饼、肉包、蔬菜包.10多种用餐选择让人眼花缭乱。71岁的张阿姨吉辉是这款移动餐车的“忠实粉丝”,几乎把它开发成了自己的“生鱼片”。“这里的肉包和菜包都很实惠。有时候我会在冰箱里订一些。”张阿姨告诉记者,移动餐车卖的肉包价格是2.5元,蔬菜包是2元,和市场价基本一致,但是会有老人打八折,非常划算。
为了应对繁忙的早餐高峰,移动餐车上海拉尼拉贝餐饮管理公司负责人曾宇专门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餐食。他算了一下,摊一个煎饼大概需要5分钟,这是大多数白领青年都买不起的。为此,他特意将平均只需2分钟的鸡蛋饼加入菜单中,这样做味道相似,但节省了更多时间。
移动餐车的早餐菜单还在迭代更新。本月底前,包括美式咖啡、拿铁、卡布奇诺在内的三种现磨咖啡将在这里上架,价格在10元左右。“我们还在尝试各种咖啡豆,希望选出一种真正适合大众口味的。”曾宇说。
试水“移动餐车+助餐点”新模式
如今,这种开在居民家门前的移动餐车,已经成为社区里的“话题中心”。从新产品到口味评价,以张阿姨为代表的热心居民吉辉将积极与运营商沟通。“我们特别珍惜这款移动餐车,希望它能继续顺利运营。”张阿姨说。
回到一年前,现在做卖的热早餐对这里的居民来说还是一种奢侈。环顾四周,有许多办公楼和咖啡馆,但没有早餐摊位。居民在社区代表大会上呼吁“早餐问题”已有多年,但由于空间资源有限、租金高昂,引入早餐摊点的计划屡屡落空。
从去年开始,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探索“移动餐车”,支持“移动餐车”依托中央厨房在餐车内进行加工、加热,帮助餐车进入社区,为住户送餐。作为浦东新区最早尝试餐饮服务的街道之一,南马头路街道成为首批“流动餐车”试点,居民们的居家早餐夙愿终于到来
成。记者获悉,“夕阳红助餐车”运营方目前正在与南码头路街道联合探索“移动餐车+助餐点“的全新模式,计划于下月初推出。南码头路街道六里二居民区,一个典型的居住大区,4个自然小区内的常住居民超3700人。处于居民区正中心的老年活动室特意辟出了50余平方米的空间用作助餐场所。

然而,这个本就空间有限的助餐点与沪上大多助餐点一样面临着“无法起油锅”的困扰。但另一方面,居民们的餐食又必须新鲜热乎。为此,“夕阳红助餐车”将直接开至助餐点外现场加工,助餐点内也可利用蒸箱进行加热、分餐。运营方测算过,一辆移动餐车能成功辐射周围4至5个居民区。“这样既能确保老人吃上新鲜出炉的热食,也能满足相关单位的卫生要求。”曾羽告诉记者,他们计划提供早、中、晚三餐,在早餐时间段,他们将推出3至5元不等的套餐供选择。
由于相关政策限制,目前曾羽团队的移动餐车仅有少量上路运营。“我们计算过,移动餐车数量达到40至50辆左右才能实现收支平衡。”曾羽希望,未来他们能将更多餐车驶入产业园区、居民区,让餐车文化成为上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作者:王嘉旖 朱思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