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生活、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十三五”期间,阳江市金融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市金融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五年来,阳江先后出台十多项金融发展相关政策,充满活力的金融体系加快形成;近五年来,我市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所提升,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五年来,金融监管部门牢牢把握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条主线,加快补齐监管短板,筑牢“安全网”,金融生态环境日益优化。
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十三五”期间,阳江先后出台10多项重要金融政策文件,制定完善适合地方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条
《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意见》(扬府〔2019〕60号)、《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阳江市防控金融风险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扬府办函〔2017〕122号)、《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阳江市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设立方案的通知》(扬府办函〔2017〕65号)、《阳江市金融支持企业应对疫情和复工复产若干政策措施》(金扬〔2020〕15号)等。
逐步建立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地方风险补偿、信用信息系统等风险分担和信用提升机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差异化监管政策、财税激励等政策支持体系。重点落实人民银行1.5万亿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将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尽可能多地纳入支持范围,让民营和小微企业对自身发展有更多热情和信心。
金融“活水”润泽实体经济
“十三五”期间,阳江金融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金融发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截至2020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比82.59%,比2015年底提高8个百分点,在全省19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四。
关键词:稳健|
五年来,阳江市金融管理部门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导向,准确把握政策要求,切实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落实货币政策总量控制目标。宏观审慎评估得到完善和优化,包括金融机构对民营小微企业、三农、制造业和绿色信贷等的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发展更加稳定。
关键词:普惠|
用好支农、支持小额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阳江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三农的信贷供给。“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再融资再贴现18.23亿元。
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已向地方法人银行发放延期支持资金99.1万元、小微企业普惠支持资金2572.8万元,有效促进银行机构增加小微企业信贷供给。按照“三级两优”存款准备金政策框架,实施了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措施,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十三五”期间,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释放流动资金约25亿元。
五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按照金融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几抬”“三箭”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了“走访百万企业助力实体经济”“金融支持”等专项行动
业务余额11.27亿元;“银税互动”业务贷款余额6.82亿元,惠及983家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持续降低,2020年,阳江市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271%,比2015年下降1.8296个百分点。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547%,比2015年下降1.0831个百分点。
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金融服务,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阳江市银行保险服务覆盖乡镇38个,银行业基础金融服务全面覆盖行政村,覆盖率均达100%;普惠型保险增量扩面:阳江市保险机构已开办水稻、花生、橡胶、亚热带及热带水果类、大牲畜、猪、鸡等种养业保险、涉农渔船保险、农房保险等;涉农贷款实现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末,银行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86.17亿元,较2015年末增加127.86亿元,增长49.50%;各类扶贫贷款余额4.45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3.66亿元,保险公司创新推出“政银保”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161户贫困户595.0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提供风险担保,累计为贫困户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达4.37亿元。

关键词:优化|
五年来,阳江市金融管理部门把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优化信贷结构上,指导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合金材料、风电装备制造、能源等主导产业集群和调味品、五金刀剪、纺织服装等传统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大对滨海休闲旅游、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支持力度。先后会同市工信局和私营企业家协会等单位召开多场银企对接会,集中向金融机构推介项目、宣讲政策,组织金融机构按照一企一策制定融资支持方案,实现融资对接全覆盖。
2020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53.97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757.73亿元,增长78.69%;基础设施贷款余额20.06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7.88亿元,增长64.70%;绿色贷款余额99.95亿元,比2018年年初增长92.2亿元,增长12.3倍。越来越多金融“活水”流入实体经济的背后正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断畅通以及金融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

金融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阳江大力推进辖内金融组织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金融业招商引资,鼓励支持新机构落户阳江,金融机构类型进一步丰富,金融组织体系更加广覆盖、多元化、多层次。
“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农合机构改制工作,其中,2019年10月,阳西农商行顺利开业,辖内城区3家机构合并组建阳江农商行并于2020年1月正式挂牌开业;阳江市首家村镇银行——阳江阳春长江村镇银行于2017年对外营业;中信银行2019年在江城区设立阳江分行;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等多家保险公司相继在阳江市设立支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等多家证券机构在阳江市设立证券营业部,为金融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银行机构13家,保险机构26家,证券机构7家,金融从业人员超过18000人。
“十三五”期间,阳江市银行、保险、证券业机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20年末,全市银行业资产总额1927.05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756.17亿元,增长64.58%;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49.25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22.76亿元,增长85.89%;证券累计交易额 2775.42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 13.25%;广东凌霄泵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3家民营企业成功通过“新三板”挂牌上市,21家民营企业成功挂牌“新四板”。

金融生态环境逐渐优化
“十三五”期间,阳江市金融管理部门逐步推动形成以“规范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高效的金融运行环境”为主要特征的阳江地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政策促发展。“十三五”期间,修订完善《阳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金融业的意见》《阳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动企业上市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等政策文件,鼓励金融机构落户阳江,拓宽了企业上市融资渠道。
信用体系渐树立。各县(市、区)综合征信中心正式挂牌运作,广东省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及中小微企业非银信用系统推广应用,信用村建设和信用户评定工作全面推进。

金融监管强力度。金融监管体系以市金融局、人行阳江市中心支行、阳江银保监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阳江市中心支局为主导,联合市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等部门,不断加强对全市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企业,以及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类金融企业的监督管理,金融局、人民银行、银保监局形成三方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金融风险加防范。截至2020年末,辖内农合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大大压减,不良率压降至1.67%,有效防化信用风险;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切实加强,严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有力遏制房地产贷款过快增长势头,截至2020年末,阳江市房地产贷款余额639.8亿元,占比压降至47.35%;各类金融乱象得到有效整治,辖内金融企业和类金融企业合规经营,车险市场秩序大力整顿,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扎实推进,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宣传教育活动、涉众型金融风险各项排查整治和金融法治工作有效开展,行业自律切实加强,经营风险更加可控,监管协调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金融风险的预警、应急和处置能力明显增强。

展望“十四五”,阳江市金融系统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金融为民,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阳江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展现新担当、发挥新作为。
【全媒体记者】文春梅
【通讯员】钟东江 林业超
【作者】 文春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