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樱花日语,北京日语机构

消费者将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告上法庭,双方调解无果

“因为购买日语课程的问题,无法正常上课,多次与樱花国际日语沟通,一直没有解决。”近日,广州的梁小姐向新快报记者反映,她花了2.68万元学习了1-7级日语课程,但在报名半年后才得知自己无法参加5-7级日语课程。另一方面,樱花国际日语告诉梁女士,2.68万元只是1-4节课的学习费用,梁女士主张的口头约定与实际合同不符。

双方沟通未能达成一致,梁小姐遂起诉广州新英东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注:樱花国际日本广州运营公司)。3月14日,该案在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第九庭开庭审理,记者前往旁听,但案件未当庭宣判。新快报记者何盛婷

消费者到店咨询试听需交300元押金

此前,梁老师计划2018年12月参加日语考试,2018年3月初,她萌生了参加日语培训的想法。经朋友介绍,她去广州维多利亚广场樱花国际日本店咨询。

梁小姐告诉新快报记者,在店里,她向营业员彭解释,“报名参加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考试”。

随后,彭向梁老师推荐了1-7级课程。报名前,她可以先交300元起的定金参加试听班。庭审中,新快报记者了解到,300元定金是销售人员先支付的,然后梁小姐通过微信将钱转给了销售人员。

试听课结束后,销售人员建议梁小姐报名参加这个32800元的课程。梁老师回忆,当时觉得学费太高,所以不同意。随后,她与销售人员约定于2018年3月8日晚返还定金。

消费者想要退款,但商家却卖新课程

3月8日晚,梁小姐来到樱花国际日本维多利亚校区,受到经理级工作人员的接待。梁小姐告诉新快报记者,当时经理拿出优惠卡告诉梁小姐,因为自己是经理,可以帮忙申请5000元的优惠,并表示正常参加七级课程后,12月份通过N2考试就可以了。经理还表示,如果梁小姐财力有限,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梁小姐于是同意报名。据了解,最终学费为27800元,由于销售人员彭支付了1000元,梁小姐只支付了26800元。课程内容为333,601-7级(樱花国际日语每级包括4个中文班和36个外教)、商务礼仪、旅游日语、N2打卡班和一年制辅修课程的全部课程。

商家说“不方便把所有内容都写在合同上”

2018年3月9日,梁小姐与彭签订合同,但此时梁小姐发现合同中的课程内容仅包括1-4级全部课程、5-7级汉语教学课程和一年的辅修课程,与之前的谈判内容不一致。

梁小姐说,当时她马上问彭,彭解释说“不方便把所有内容都写在合同上”,因为她申请了特价,但她仍然可以按之前约定的那样修完所有课程。

梁小姐很不放心。3月9日21: 00,她发微信给彭,要求“确认一下外教的课(T和X),以及合同中没有写的商务礼仪和旅游日语”。彭回复:“确认”“说的就是什么”。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梁老师信心满满地去上课了。2018年8月,按照原来的学习进度,她报名参加了12月的N2考试,计划9月开始上5级课程。

但9月,梁老师被告知合同只规定了1-4年级,5-7年级不能上外教课。梁小姐向新快报记者展示了当时微信的聊天记录。

商户:受合同约束,不承认口头协议

在谈判过程中,小樱

11485.71元学费,并赔偿日语N2考试报名费用450元。


在今年3月14日的庭审中,被告方由樱花国际日语维多利校区的校长和销售人员彭某出席。新快报记者旁听得知,梁小姐向法庭提交了双方的聊天记录,被告也确认了这份证据的真实性。


据了解,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有两点:双方的合同对于具体课程是如何约定的?原告要求返还11485.71元学费,如何计算得出?


对于后一个问题,梁小姐表示按照课程比例计算,原约定1-7级别,现在只学了1-4级别,所以应返还学费2.68万元的七分之三。


樱花国际日语方面在答辩状上称,不存在欺骗行为,无论口头表述还是微信发送的课程介绍,都与合同无异,跟梁小姐实际学习的课程没有出入。被告来表示,梁小姐为了退费捏造不实之词,不同意梁小姐的退费要求。


樱花国际日语维多利校区的校长表示,合同约定学习1-4级别课程,如今原告在学完了1-4级别之后才要求退还学费,“这对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在长达1.5小时的庭审之后,本案没有当庭宣判。原告和被告均表示愿意调解,被告提出“可以继续学习5-7级别全部课程,但要补交19800元”。对此方案,梁小姐表示无法接受,这样她相当于花了46600元,“反而比樱花国际日语的门店价更贵了”。


目前,双方暂时未达成一致的调解条件。


说法


面对商家推销 消费者要明确具体内容再签合同


针对书面合同和口头承诺存在出入的情况,北京市盈科(广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马锦林表示,在一般情况下,口头协议与书面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由于口头协议一般难以保留相关证据,一旦出现争议,对维权较为不利。


马锦林律师建议,在面对商家的推销时,消费者不应盲目听从工作人员的介绍、宣传,对于自己有疑问、不理解的地方,应主动询问工作人员。明确商品、服务的具体内容后,再与商家签订书面合同。


此外,在签订合同时还要格外注意合同中的条款内容,对于排除、限制自己权利的内容要向商家提出更改、删除。


最后,消费者要注意保存各种商家说明的宣传册、合同、单据等书面证据,商家对于商品、服务做出重要承诺的,应当要求商家出具相关的书面承诺文件,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进行维权,才能有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