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孵化器,固原创业孵化园

来源:学习强国

拼版照片:上图为经过近20年的生态修复,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移民旧址已逐渐被绿色覆盖;下图为戈壁沙滩上修建的红寺堡移民新村(2018年9月8日无人机拍摄)

9月30日,吴忠市红寺堡区庆祝正式成立10周年、移民发展21周年。

21年很短。岁月泼墨,浓缩画面,只是为了一千年。

21年也是漫长的。扶贫开发促巨变,一代又一代移民被铭记。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宁夏最大的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经过21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发生率从开发之初的100%下降到4.8%,堪称中国扶贫搬迁的“微型盆景”。

如今,广大移民彻底摆脱了千百年来“一方养不了另一方”的困境,稳步实现了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全面奔小康三大历史性转变,过上了不愁吃穿、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千年巨变的奥秘是什么?作为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如何稳定实现“两保无忧、三保无忧”?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红寺堡是宁夏的几何中心,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路径:挪穷窝 拔穷根 焕新颜

宁夏是一个轻松脱贫的“万花筒”。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组织开展了吊庄移民、“十二五”扶贫引黄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累计移民130万人,实现了生态改善和脱贫致富双赢。

地处宁夏腹地的红寺堡区,作为扶贫引黄灌溉工程主战场,是宁夏移民开发、生态改善、精准扶贫的缩影。

搬出“穷窝”天地宽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扶贫方式从救济转向发展,一个宁夏扶贫灌溉工程的概念诞生了,即“利用黄河两岸未开发的连片土地抬高黄河水量,将山区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人口转移到灌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红寺堡灌区成为这一工程的主战场。

1996年9月16日,宁夏扶贫引黄灌溉工程将100多公里外的黄河水引至黄河水面以上297米的红寺堡腹地,为这片永恒的荒原带来了生命之水。宁夏西吉、海原、固原(原州区)、隆德、婺源、彭阳、

="11272533" qid="6595531777148720398" mention-index="0">同心及中宁8县区生活在贫困带上以及封山育林区、水库淹没区的农民,纷纷走出西海固,迁居罗山脚下。自此,移民开发建设的号角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1999年1月30日,中共红寺堡开发区工作委员会、红寺堡开发区管委会挂牌成立。针对水资源短缺这一最大瓶颈,自治区每年分配红寺堡黄河水引水量1.98亿立方米,浇灌出70多万亩稳产高产的良田,涵养了130万亩生态林,解决了城区人饮、生态、工业等用水,为释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前提条件,为持续发展富民产业、稳定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提供了支撑保障。


2009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寺堡区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丰硕。2010年至2018年,8年间红寺堡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2.9倍、4倍、2.2倍、2.6倍。


2019年底,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关键时间节点,红寺堡区正在凝心聚力决战脱贫攻坚,力争年底退出省级贫困县行列,交出易地扶贫搬迁的“红寺堡答卷”。


黄花菜产业方兴未艾


“两业”开拓富民路


两业即产业和就业。红寺堡区把培育产业作为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做大做强富民产业,着力推动就业创业,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形成多元产业支撑的长效脱贫机制,经济逐步从“温饱型”向“致富型”转变。


发展特色产业,提升造血功能。把产业结构调整与破解“水困”相结合,大幅调减玉米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扶持葡萄、枸杞、黄花菜等高效节水产业。打造酿酒葡萄全产业链,培育形成40多个葡萄酒品牌,最高端的“戈蕊红”葡萄酒系列,在被誉为酒界“奥斯卡”的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中连续两次获金奖;葡萄酒年加工能力达3.5万吨、产值达4亿元,年解决农民就业40万人次,带动葡萄种植农户亩均收入4000元,“中国葡萄酒第一镇”美誉花落红寺堡。建设21个千亩富硒黄花菜示范点,红寺堡区因为黄花菜面积大、品质好,成为“中国黄花菜明星产区”。发展太阳能、风电、轻工制造等新型工业经济,大风、光照、干旱转化成发展新经济、新动能的资源禀赋。如今,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增收致富产业,脱贫出列村全部都有产业支撑。


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创业就业。开拓外地劳务市场,同福建、江西、青海等地建立“订单式”劳务合作关系,稳定输出产业工人和季节性采摘工。打造本地就业基地,投资1.2亿元建成神华创业孵化园,引进绿色纺织企业公司,吸纳584人就业。依托弘德慈善产业园区引进23家企业,吸纳400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在村里建设服饰加工、冷链包装等“扶贫车间”“扶贫作坊”,284名村民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201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万人,占总人口的20.5%,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25%,实现劳务收入4.07亿元。


农民成为股民,分享资产红利。引导农民以土地托管、畜禽托养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让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10个龙头企业和30个合作社累计流转土地6万多亩,每年为1.2万户6万人提供土地流转收入2610万元。


红寺堡区东方裕兴酒庄


志智双扶拔穷根


红寺堡区通过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精神上激励、观念上塑造,让群众明事理、增本领、长志气,不断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从根源上斩断“穷根”。


永葆创业精神,激发群众脱贫志气。引导群众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激励措施,让致富带头人尝到甜头、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常态化开展“感党恩、话脱贫、话发展”教育宣讲,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龙源村“攒劲”妈妈李耀梅用3年时间扎制2.5万把扫帚供女儿上大学并还清30万元“情义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优先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残疾儿童实行教师送教上门,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安排在城区公办学校上学,享受“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补助标准,近3年有212名教师、25名小学校长从城镇交流到乡村,促进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缩小。设立宁夏首个教育扶贫基金,十三五期间,每年筹措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给予贫困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常态性资助,帮助广大贫困学子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


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产业工人和新型农民。为移民“量身定制”开展家政服务、中式烹饪、装机挖掘以及纺织工、建筑工、电焊工、驾驶员等职业技能培训,采取“农户+基地+传承人”方式开展刺绣、手工编织培训。2016年以来,累计开展精准脱贫技能培训1798人次,实现增收100余万元。


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55岁李耀梅卖扫帚3年,还清30万元外债


健康扶贫破穷障


因病致贫、返贫,是贫困增量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红寺堡区健全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持续抓好大病集中救治、慢性病签约服务、重病兜底保障,构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力阻“病障”变“穷障”。


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让群众“看得起病”。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保险财政补助、医疗救助、扶贫保、财政兜底六道保障线,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度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90%或当年住院自付费用累计不超过5000元。构筑“一免一降四提高一兜底”综合保障网,即免交住院预付金,降低大病起付线,提高大病筹资标准、大病报销比例、“扶贫保”保障水平、医疗救助比例,实施财政兜底保障。新庄集乡菊花台村村民谢淑琴突发高血压脑溢血,住院费用37万元,结算时仅自付5000元。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让群众“看得好病”。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7家、乡镇卫生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家,98所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水平。加快远程医疗建设,构建“1个公立医院+5个乡镇卫生院+4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医联体,贫困患者90%的疾病在县域内解决,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人居升级焕新颜


广大移民群众住房的迭代升级,是红寺堡区日新月异发展最好的见证。


21年前,第一批由政府代建的移民住房在岁月的侵蚀中逐渐变成危旧房。自2009年启动农村危窑危房改造以来,采取原址翻建、加固改造、补偿退出、扩面安置、周转安置等办法解决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累计筹集补助资金2.2亿元,支持10944户改造危房。同时,投入16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3880户棚户区居民陆续告别了危旧房,搬进了质量可靠、宽敞明亮的新房和安全住房。今年6月底,实现存量危房“清零”,所有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较早脱贫致富、具有置业能力的移民,则多次翻建、新建住房,第一代简陋狭小的砖包房逐步被第五代庭院式小别墅取代。同时,太阳能热水器、冲水式卫生间、宽带WIFI等生活配套设置越发完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一些先富起来的移民还在城镇购买商品房、营业房,成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大河乡龙泉村种植大户田彦瑞,不仅5次翻建住房,还进城购房,出行也由摩托车变成小轿车、越野车,生产经营由三轮车换成皮卡车、小货车、工程车,大小车辆换了六茬。


拼版照片:上图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海村移民冯自禄(右一)与母亲蔡润英(左二)、妻子周玉英(左一)、儿子冯思恺在新庄集乡老房子原址留影;下图为冯自禄一家在移民村自家住房前留影(9月8日摄)。冯自禄一家2002年从新庄集乡朱庄子村迁出,现在家里种了60亩枸杞,妻子周玉英在红寺堡镇恒丰纺织厂打工,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


新建成的居民小区


心声: 共产党好 黄河水甜


“共产党好,黄河水甜”!


红寺堡城区入口处,一块巨幅喷绘屏上的醒目标语,抒发了红寺堡23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党的政策太好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扶贫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切宁夏贫困人口的目光始终聚焦不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以超常规的力度和更加精准的举措,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稳定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调研中,几乎所有的老百姓都情不自禁地说“共产党的政策太好了”,老人们说的最多的是“没想到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是享了共产党的福”,许多重度残疾群众说“是共产党养活了我”“知足得很”,一些困难学生家长则说“给学生的各种资助太多了,多得记不清、算不来”,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干部太拼了。“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的创业精神,是流淌在红寺堡广大党员干部血液中最活跃的因子。从第一批拓荒者深入不毛之地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到继往开来的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负重拼搏,广大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群众不富、寝食难安, 贫困不除、誓不罢休。他们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百姓心坎上,用责任和担当践行“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红寺堡区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组,把基层党组织建成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解决“软、散、乱、穷”突出问题,给村庄带来新风气、新面貌、新希望。群众普遍反映“扶贫干部把群众当兄弟、姐妹、叔伯、婶子”“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家的事办”“贴心得很”。


群众太攒劲了。群众普遍认为政策再好,也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只有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才有骨气挺起腰杆立于社会大家庭。绝大多数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意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好光阴还要自己好好干”,存在“等靠要”思想的占比很低。在强有力的政策激励下,移民群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主动外出就业、就近务工,对脱贫致富奔小康信心十足。太阳山镇兴民村215户村民将玉米地全部改良种上了黄花菜,全村黄花菜种植规模达4000余亩,每亩收入最高可达8000多元,全村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