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科研项目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道坎。大部分高校教师都经历过“爱恨情仇”、“痛并快乐着”的滋味。
在此给青年教师们四条建议:
一,多写申报书、多参与申报。
国家级、省级和学校级要积极申报。写宣言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梳理文献、努力创新的过程,所以也是一个检验自己、提高自己科研水平的过程。仔细打磨一个漂亮的应用程序就像完成一篇论文一样。无论结果如何,你的写作能力、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升。在学术生涯的初始阶段,青年教师应尽最大努力申报所有符合条件的项目。
二,申报书要反复修改。
写完宣言初稿后,你可能会认为它清晰明了,但偶尔回头看看,你可能会发现论点中的薄弱之处。所以我们一般需要提前3-6个月准备申请,留出足够的时间反复修改,然后邀请一些小同行和大同行的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找茬”。小同行可以给你非常专业的建议,避免重伤,但是评审科研项目的专家不一定是这个领域的小同行。例如,翻译史研究的课题可以由口译研究专家评审,社会语言学的课题可以由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专家评审。所以,宣言的撰写要兼顾小同行和大同行的视角,让大同行清楚地了解你选题的意义和创新。
三,科研项目层次和类别很多,不要只盯着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曾强调“实用性”,要求申请者突出“为民治天下”的实用性。服务国家战略、聚焦短而快、切合实际的项目特点明显。因此,很难在年度项目中建立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管理部门逐渐意识到基础理论研究的意义,情况有所好转。社科规划办专门设立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后期项目,重点支持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和社会科学各学科基础研究。对后期资助项目的申请没有限制,也没有评价环节,有利于前期成果少、学术知名度低的青年教师。后期资助项目中的“优秀博士论文发表项目”是专门为从业未满三年的青年博士设置的,对于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青年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大福利。此外,国家社科基金还有冷门“绝学”等不同类别,国史、中国学术翻译等专项研究项目,值得外语青年教师关注。新进青年教师也可以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各省市社科基金入手。一方面可以积累申请科研项目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为申请更高层次的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青年教师在项目申报中要摆正心态、目光长远。
被国家社科基金批准,并不意味着你成为了第一学术梯队。近年来,在国家社科项目成果中,也遇到申报论证精巧,但项目完成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案例。获得项目只是学术研究的新起点。只追求项目而不关注研究过程和成果质量的研究者,注定要在学术道路上走很长一段路,他们在研究生涯中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定小于他们的焦虑和挫败感。没有获得项目的青年教师,不要因为一时的挫败而怀疑自己的学术水平和道路选择。得不到项目的原因,可能是课题与当年国家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甚至是由于评审专家对课题理解不足等偶然或非学术因素。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看淡结果,走申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