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怪罪于工程师,而是过去的经验总是告诉我们,当设计师着手来探讨无障碍设计的时候,效果总是较为显著——从大约一个世纪前马塞尔布洛伊尔(Marcel Breuer)的管状金属家具启发了轮椅的发明,到伊姆斯椅子的起源来自于胶合板打造的腿部夹板和担架——比起工程师仅从技术层面来研发,设计师更具有能以不同观点、认知和感官能力来探索用者所需的同理心,从而让产品更深得人心。所以在纽约古柏惠特博物馆(Cooper Hewitt, Smithsonian Design Museum)上演的“辅助+能力”(Access + Ability)展览就说明了为什么设计,尤其在无障碍的领域里,这极为重要。
展览主要分为三类。展览展出的70多件作品涵盖了无障碍设计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自适应服装和日常饮食辅助工具,到有助于社会互动和环境引导的应用和智能技术,所有这些都表明该领域在过去1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大部分展品都是概念原型设计,但正如博物馆馆长卡罗琳鲍曼(Caroline Baumann)所提到的:“展览包含了数字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旨在促进人们在机会出现时做正确的事情,并希望进一步让包容性设计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无障碍地移动
在《感动》的第一个街区,最大的焦点设计是2016年宝马DesignWorks与运动员塔季扬娜麦克法登和切尔西麦克拉姆合作设计的特殊赛车轮椅。得益于扫描技术,新轮椅在轮廓定制上更适合每个运动员的人体工程学。而且采用了碳纤维作为主要原材料,使得整体设计更加轻盈牢固,空气动力学也大大提升。宝马甚至改进了运动员的手套设计。通常,手套是由运动员自己配置的。现在这些手套都是3D打印的,这样运动员就可以和他们的装备进行最好的“连接”。因此,他们在2016年里约热内卢夏季残奥会上获得4枚奖牌也就不足为奇了。尤其是早在上届冬奥会上,宝马新设计的雪橇还帮助美国运动员获得了近60年来男子双人雪橇比赛的第一枚金牌。
等位基因假肢
说到轮椅,邓肯菲茨西蒙斯在2007年设计的折叠轮胎Morph Wheels也相当经典。这个轮胎最初是为概念折叠自行车设计的。但得到关注后,设计师重新设计了轮椅。最后,宽度为32厘米、长度为81厘米的轮子折叠后,也可以摆脱体积的限制,可以收纳在包或盒子里,大大节省了用户在乘坐马车或飞行中所需的空间。此外,早在2005年就出现的“动力”崎岖地形轮椅为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经常不得不绕道回家的情况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轮椅前面只放置第三个轮子的设计,可以提供稳定性和易推进性,减少轮椅翻倒或卡在山路上的尴尬。
至于假肢部分,美感早已不为人们所陌生。2011年,麦考利万纳和瑞安帕利布洛达为等位基因设计制造的假肢,因为加入了各种颜色和图案,有了更人性化的一面。乍一看,这些假肢就像是不同款式的袜子,让穿着者立刻感觉到时尚。而2016年出现的Stance假肢的设计,则是从寻找合理价格,为成长中的年轻人设计身高调节的概念开始的。虽然产品看似朴实无华,因为原材料如皮革、玻璃纤维、不锈钢、枫木滑板贴面、铸造树脂、氯丁橡胶等。全部来自美国,这种假肢因为40美元的低价成为了一种模式。


> ALLELES生产的义肢
另外,简单的手杖也在美感上经历过多变的时期。像希尔顿·贝克(Hilton Beck)医生设计的 IQ Stick (2005–6年)便在推出可更换颜色和印花的套子后,从单纯的辅助品化身为时尚感十足的设计。2009 年 ,OMHU 推出的手杖更以高定的制造手法而一鸣惊人,将手杖的时尚感推往高峰。近期,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手杖概念就是来自迈克尔·格拉芙(Michael Graves)在 2015 年推出的 Walking Stick System。如其名,手杖是个能更换组件的系统,让其手把,基座都能更换款式,以迎合不同的功能性,堪称一绝。
除了手杖外,迈克尔·格拉芙设计的 Prime TC Transport 轮椅(2011)以及Shower Trellis Grab Bar(2016)也被收录于展览中。对于这家早在 1964 年就成立的设计工作室,到了2003年当迈克尔成为了残障人士后,才有无障碍设计的投入。而或许因为亲身的体验,他的设计品才更显专业性。如今在展览中的呈现,实是对在2015 年撒手人寰的他做了最大的致敬。
无障碍地联系

> 宝马 DesignWorks的特殊竞速轮椅
在“连接性”(Connecting)的第二个区块里,穿戴式科技品则成了重头戏:可想,这些产品在近年来不仅变得更加“易用”,也逐渐被发展成为了时尚最夯单品:听障业中的耳机就常被装饰化。但设计自然并不仅仅止步于此。在通过突破性的辅助技术,如3D打印和触觉反应的融入,新的设计也为求能扩大感官的认知,提供了新方式来弥补各种缺陷。

> 邓肯·菲茨西蒙斯设计的折叠形轮胎 Morph Wheels
像因为年老而带来的衰退,Fuseproject 主导设计师伊夫·贝哈尔(Yves Béhar)带来的灵光动力装(Aura Power Suit)就提供了新的希望。一如英雄电影内会出现的服装,这个轻量材质的服装融合了电机、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可以支撑使用者的躯干、臀部和腿部,让使用者能更容易起床,坐下或长时间站立;而 2016 年由微软研究院的张海燕(Haiyan Zhang)和尼古拉斯·维勒(Nicolas Villar)开发的 Emma Watch 也有着相同的概念。专门为帕金森氏症患者而设计,这个可穿戴式的手表只需要释放微小的震动,就可让患者大脑“分心”,进而避免大脑释放过多神经讯号到手腕,导致手颤。

> 迈克尔·格 拉芙设计的Prime TC Transport 轮椅
娱乐性也是某些残疾人士的障碍。弗朗西斯卡·罗赛利亚(Francesca Rosella)和瑞恩·根茨(Ryan Genz)为给聋人和听力障碍者提供享受音乐的经验而设计了 SoundShirt。通过将琴弦、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16 组感测器嵌入到特别设计的衬衫内,音乐就因此能透过衣服与身体的接触,让听障者也能获得沉浸式的感受,享受聆赏音乐的畅快。

> 迈克尔·格 拉芙设计的Prime TC Transport 轮椅
当然,连接性也有较为宏观的设计概念。在这区块的焦点设计中,就有即将在2020年美国选举应用的新包容性投票亭。这个由 IDEO、Digital Foundry 和Cambridge Consultants 共同开发的设计,在针对各种类型的选民考量下,设想出个别的解决方案:针对视力障碍的,可配备耳机;为耳聋者提供触屏;看不见的人可以戴耳机投票,而且也为仅会说英语以外的语言的人提供不同语言的选择;甚至不熟悉高技术的选民还能将选票直接打印出来投到箱子里——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大选时投票的参与度,无障碍地与国家政策作“连接”。
无障碍地生活

> 英国邓迪大学和伦敦大学的设计研究人员发起的Hands of X计划
今日生活,最普及的就是智能手机。因此,透过应用程序来助益身障者的市场亦不小:像 Blindways,是由柏金斯启明学校(Perkins School for the Blind)设计和开发的应用程序,就使用社区民众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引导盲人找到巴士站;托比·德纳沃克斯(Tobii Dynavox)的眼球追踪和语音生成则可实现免提通信和电脑的使用;苹果公司也有推出辅助型应用程序,提供开关控制(Switch Control)、荧幕报读(VoiceOver) 或语音命令软件来操作手机;另外也有像 Tech Kids Unlimited 针对自闭症等其他神经或学习障碍的孩童开发的 LOLA(Laugh Out Loud Aid)应用程序,以幽默趣味的介面与玩乐方式,来取得基本的生活技能。


> 微软研究院的张海燕和尼古拉斯·维勒开发的 Emma Watch
当然,不难发觉的是,要能够滑“手”机,最重要的“手”也没有被忽略。像刚刚在去年提出的 Hands of X 就彻底推翻了这一惯例。这一项由英国邓迪大学和伦敦大学的设计研究人员发起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个义手的定制服务。如同宝马设计的竞速轮椅,这些义手都是由设计师与佩戴者共同创造,并企图挑战市场中以肤色硅胶、碳纤维和 3D 打印塑料的使用。所以,如同于时装般,其 2018 年的“春夏”系列就推荐了包括山毛榉木、雪松木到皮革和不锈钢的原料,甚至还将这服务试用于伦敦的眼镜店内,让义肢服务不再需要遮遮掩掩。
但有了“手”之后,就更容易穿好鞋子了吗?在 Nike 品牌的 FlyEase 球鞋推出之前,正要上大学的脑瘫病人马修·沃尔泽(Matthew Walzer)就向该公司请愿,说:因为他无法自己穿鞋子系鞋带,是否能设计一款能方便他也拥有时尚感的球鞋呢?——最后这双鞋子便在资深设计师托比·哈特菲尔德(Tobie Hatfield)的主导下于 2012 年诞生。其穿脱法,只需要一手将魔术搭扣拉脱,拉链便能顺应往后滑动将球鞋“打开”。这样一来不管穿还是脱,一只手就可以搞定。另外设计师也置入了内部紧束功能,在拉上拉链就会自动与脚型贴合。这双球鞋虽然花了三年时间才成型,但其创意获得不少篮球星,如勒布朗·詹姆斯的赞赏。

> 日本建筑师须磨一清的无障碍浴池
让人感到最暖心的设计,或许就来自于日本建筑师须磨一清(Issei Suma)的无障碍浴池。坐落在一个为两位老妇人设立的 Jikka 住宅、餐厅兼旅馆里,这个浴池就像是螺旋般地往地下陷,但是即便坐在轮椅上,身在注满水的浴池里,用者亦能看见窗外的景致。而且根据业主的要求,建筑的设计也有如同教堂一般的神圣性。因此,从浴池往上看便会发现,顶上的屋顶设计通过自然采光而取得一种庄严的效果。虽然日本目前拥有不少以照顾年长者为主的社区空间,但想想,若能够在这里度过余生,真的死而无憾。
无障碍设计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达到“通用设计”(Inclusive Design)。虽然距离此理想还有一大段的距离,但是这一场展览已提出了很好的指引:工程师唯有与设计师合作,再加上用者的意见,真正的无障碍设计才能三剑合璧,共达完美。

> 日本建筑师须磨一清的无障碍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