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7日电:俞洪敏向年轻人传递了一个信息:创业已经到了理性的时代
中国新闻社记者春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讲述了他对创业的思考。
“我现在担心的是,年轻人在没有想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其他朋友或人创业。事实上,他们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连商业模式都不清楚。”
资料图专员于接受了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赵玉社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教育组会议上,俞洪敏说,“大众创业创新”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但市场本身就很无情,所以这两年,尤其是2016年,大家应该听得最多。”冬天。
然而,余的话变了: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推进“大众创业创新”,因为在经历了2015年的疯狂和2016年的打击之后,2017年才刚刚进入“大众创业创新”的理性时代。
“政府大概知道怎么投资,也是理性投资。民间和政府的项目和(创新)空间也不错,因为经过市场选择,它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命力。”他认为,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摧毁创业的野心,而应该继续鼓励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这一点。
小组讨论结束后,余洪敏告诉中新社,创业有一些基本条件。“第一个基本条件是,你要对创业的商业模式有基本的了解,对其前景有透彻的了解。第二,一定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壁垒。在这方面,你至少是半个专家,或者你的团队加起来之后,能产生某种屏障效应,不说别人怎么做,你怎么做。”
余说,第三个条件是团队本身的个性,尤其是创意人一定要相对成熟,不能偏激或者理想化。
他还指出,创业必须有资金来源,用个人的钱创业是不可靠的。中国支持创业的钱“遍地都是”,没有投资人给你投资,也就意味着你做不了这个项目。“如果你找了10个投资人,没有一个人愿意投你的票,那就说明你的项目的商业模式一点都不清晰,因为投资人是世界上探索得最透彻的一群人。”
余表示,在政府和投资者的支持下,理清这些事情后再考虑创业,可能会成功。经过去年一轮的奋斗,很多年轻人也尝到了“创业没那么容易”的滋味。
将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创业,他认为更成熟的创业将是2017年和2018年的主旋律。
于还建议,政府应该为企业家提供“政策上的便利”和创业程序上的简洁,如果能为创新提供一些支持就更好了。从民间来看,最重要的是民间融资渠道,必须成熟。
“我觉得这两点做得好,创业的大局基本上可以是好的。”余对说道。(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