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通过64K国际专线全面接入互联网,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时代。
转眼间,24年过去了,互联网无所不包,两边各站着17位大佬。家家如云,日日厮杀,太多人携手厮杀,龙血变黄。
这些大老板在全世界搞,用他们的爱恨情仇挑动中国互联网。在他们成功的背后,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痛苦和沮丧。
1.马云
创业失败4次 账上曾仅剩200元
颧骨很深,头发扭曲,咧着嘴笑,像顽童一样,身高5英尺,体重100磅。他就是马云,那个说“用望远镜找不到对手”的人。现在,他稳坐亚洲首富的宝座,对手越来越少,所以他需要对手。
马云成功后,人们谈了18罗汉,谈了阿里帝国的辉煌,也谈了他6分钟拿到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和雅虎的10亿美元,却忽略了他赤膊上阵的岁月:
因为他的长相,求职被拒绝了。翻译社靠卖袜子补贴,亲自背包去卖中文黄页,连续四次创业失败。由于非典,公司几乎倒闭.
你甚至很难想象,在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头最尴尬的时候,银行里只剩下200元。有一次马云去上海见投资人,对方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马云不满意但又犹豫不决,就溜了出去,问财务的同事,得到的消息是账户里没钱。回来后,马云咬紧牙关,放弃了投资。
那一年最苦的时候,阿里的业务员深夜回到出租屋,用2毛钱做了一壶热水,一半泡脚,一半泡面,这是那一年大多数阿里业务员的生活状态。马云就是从这种生活中走出来的。
马云曾说:“男人的心是委屈的。”。如今,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就都是在不为人知的苦难中磨练出来的。
2.王健林
9天9夜没睡跑贷款,最后1分没拿到
王健林曾说:“为了得到银行贷款,有一段时间,我在苦亚九天没合眼。吃安眠药或打针都睡不着。后期整个人有点走神,有点乱。第十天早上,有一个会议,“Crash”陷入了昏迷。我被紧急送往北京,最后找到了更好的医院治疗。”
当时银行8点半上班,王健林8点去等行长,站在门口,甚至站到下班6点。如果银行等不及了,回家等吧!
他画了一个好朋友,和他呆了一整夜,但第二天中午他没有看到任何人。就这样,王健林的单位和银行被封了两个多月,一共跑了55次,最后一分钱都没拿到。
除了缺钱,王健林还表示,做商业地产的前三年,他打了222场官司。
“做生意
地产的时候,最早因为不懂,造一座楼,把底层商铺全部卖掉。在初期的三年当中,买了商铺的人经营不好,就来告我们。我前三年当了222回被告,虽然只输了两场官司,还是让整个公司疲于应付。成天在打官司,哪还有精力经营?
客户就是这样,他的出租回报率没拿到理想中的10%、20%就来告我。如果输了,可能很多人就扯着横幅上街上去闹事。”
3.马化腾
假扮姑娘陪聊 想卖QQ没人要
1998年,QQ那年还叫QICQ,马化腾每天一睁眼,脑子里全是怎么才能弄到钱的焦虑。
为了筹钱,马化腾独自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一整夜。为了“养”这只企鹅,腾讯抽皮扒筋,为了拉用户量,马化腾一咬牙,在网上亲自上阵假扮小姑娘陪聊。

2000年,那场互联网泡沫化寒潮袭来时,腾讯进入了最为困难的时期。账上余额不多,又被催着还欠款,股份还没人看得上,连做的产品也不被市场看好。“养不起就卖掉吧。”
结果就连卖QQ也波折频生,买方要么想独家买断、要么开价太低、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小孩玩的东西。至今回想起来,马化腾苦笑当时的情形反而感到庆幸:
“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ICQ软件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4.任正非
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半夜常常哭醒
2002年,那是华为的冬天,IT泡沫的破灭,公司差点崩溃了。“我无力控制,有半年时间都是噩梦,半夜常常哭醒”、“研发失败我就跳楼”,这是任正非在华为创业维艰期决绝说出的话。
那时他先后历经爱将背叛、母亲逝世、国内市场被港湾“抢食”、国外市场遭遇思科诉讼、核心骨干流失……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依旧深感无力。这位从小在农村吃苦长大,在部队锤炼多年,外人眼里坚强如铁的商业硬汉曾经如此艰难。

此后,在一封给华为抑郁症员工的公开信中,任正非坦诚,自己“也曾是一个严重的忧郁症、焦虑症的患者”,他的身体还得了多种疾病,因得了癌症动了两次手术……
“华为二十几年的炼狱,不是每周工作40个小时能完成的,华为初创时期,任正非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自己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从来没有节假日、周末……”
即便在黑暗里哭泣,但任正非呈现给员工依旧是充满斗志的状态,提出以奋斗者为本的口号。任正非历次讲话文件被外界视为圭臬,而主旨只有一个:身在黑暗,心怀光明,梦想不灭,努力前行。
这段话也正是对任正非精神最好的诠释。
5.王卫
强势收权,招来黑社会追杀
在继圆通、申通、韵达以及中通之后,“快递巨头”顺丰也上市A股。按照市值计算,顺丰的创始人王卫的身价直接升至近 1290 亿元,成为中国的快递业首富。

但创业之初,顺丰与“三通一达”一样开始以加盟代理的方式,继续扩张业务。此时,王卫都已经有了退休喝茶打球的计划。但加盟的模式推广后,出于利益驱使,一些顺丰的加盟商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自己开始延揽业务。
这时,王卫坐不住了,王卫要求加盟商要么把公司股份卖给他,要么就滚出顺丰。
开始强势收权,他 9 次抵押财,用钱把产权全部回购,不想交权的就走人!当时,曾一度传言有可能让王卫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些加盟商竟然请了香港黑社会人员追杀王卫。
这一事件给王卫的日常生活留下的影响是,一直到今天,王卫在任何地方出现身边都有4-6个保镖。
2010年,顺丰的销售额突破120亿,当初跟着王卫创业的这十几个人里面,其中一人身体不太好,王卫跟他说,你别干了,我养你,高薪。谁知这哥们死活不愿意,说情领了,但无功不受禄,于是要了一辆面包车,跑到华强北收快件去了。
正因为王卫对员工的仗义,才让那么多人愿意跟着他。
6.宗庆后
42岁创业 骑三轮车到处送货
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到坐拥800亿成“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宗庆堪称传奇。
1978年秋,宗庆后已33岁,靠城镇干部职工退休后,在农村下乡插队的知青子女可以返城顶替的政策。在杭州上城区邮电路小学校办工农纸箱厂当工人。

创业之初,宗庆后就背上几十个样品到处去推销。一开始情况并不顺利。他只能不停地跑,不停地想办法。现在总在说某某是营销天才,其实所有天才都是逼出来的。而这些,似乎也是他随着大批知青年下乡的十五年所锻造的。
曾有人问他:人生最应大有作为的15年,你却在农村度过,是否后悔?
宗庆后回答,“这15年,尽管是我人生中最年轻,最有成长希望的大好时光,看起来似乎在农村没有什么作为,但对整个人生道路其实很有帮助。这15年的艰苦生活,磨练了我的意志,能吃得起苦,同时也练就了比较好的身体。为我42岁重新创业,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基础。”
7.柳传志
创业初期被骗300万 从未动摇
1984年11月,在中科院计算所的一间自行车棚改造的不到20平米的平房内,联想成立了,那一年的柳传志刚刚迈入不惑之年,进入40岁。
柳传志在年前的一次会议上表示,企业家和创业者的不同在于,企业家要不停地有追求,还要能经得住击打。可以说,从他放弃中科院的工作走上创业路的那一刻,他就在不停地追求和抗击打。

柳传志最初起家的20万元资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被骗走了14万。挫折永远没有底线,14万也不是尽头。
1987年,深圳一家私人进口公司骗走了联想300万元,柳传志当时连拿板砖拍对方的心都有了。他们在“骗子”家蹲守了很长时间,最终把这笔钱追讨了回来。柳传志曾感慨说,“困难无其数,从来不动摇”。
不动摇,这算是创业甚至做任何事情的制胜利器了,“千磨万击还坚劲”。
8.周鸿祎
创业初遭人抢话筒,在台上边跑边念稿
1998年,周鸿祎创业后拿到了200万元的融资。跟现在的很多创业者一样,他想花钱为公司做一次公关。
98年的大环境,和一般人说互联网就跟说天书一样,咬着牙拿了10万元赞助了一场晚宴,借此得到了主办方提供的一小时演讲机会。

想着参加晚宴的人都是社会名流,对新鲜事物也容易接受。随即他让公关部准备了很长的稿子来宣讲公司理念。
结果发现主办方并没有为他安排充裕的时间,主持人还上台抢他的话筒,他只好边在台上跑边念稿子,两人就像警察抓小偷一样,场面狼狈而尴尬。
9.丁磊
低潮期想卖网易 因财务问题无人买
丁磊的网易创业两年,上市前夕,为了把网易从个人企业转型为国际化公司,丁磊请了三位背景各异的职业经理人出任高管:来自香港的CEO黎景辉、来自台湾的COO陈素贞、来自大陆的CFO何海文。
然而,此三人似乎并没有和丁磊同心同德。黎曾在网易内部发公开信抱怨丁磊权力太大,而陈素贞和何海文更是将丁磊吵得经常躲到广州去。
2001年5月1日之后,网易员工就没再看到陈素贞的身影,6月12日,黎景辉辞职,8月28日,何海文辞职。
丁磊后来感慨,“网易的最大教训就是人!”但丁磊无暇难过,9月,纳斯达克以财报存疑为由,宣布网易股票停止交易——这是中国公司第一次在美股被停牌。
美国互联网泡沫把网易的股价横腰折断,15美元到64美分,应该是连脚后跟都不剩。

可以说,自从网易上市之后丁磊就很迷茫。先是误报2000年收入,违反美国证券法而涉嫌财务欺诈,被纳斯达克股市宣布从即时起暂停交易。随后又出现人事震荡。
“那时的我连卖掉网易的心都有过,最后没卖不是因为心气高,而是财务审计有问题,别人不肯买。”丁磊如此回忆这段辛酸往事。
10.张一鸣
1个月见30位投资人 说话到嗓子失声
在创立公司的一年半期间,业界并不看好今日头条,在第二轮融资的时候,不是很顺利,在一个月期间,张一鸣见了30多个投资人,并且因为说话太多,嗓子都失声了。

那时候,张一鸣每次见完一个投资人,都会和自己的合伙人交流:"今天发挥得不好,好像说的、问的都不能够对上口形,回去我得再想想看,怎么才能跟他们讲清楚,我要做什么。”
11.俞敏洪
托关系请人喝酒差点把自己“喝死”
1992年初春,新东方的一个广告员出去贴电线杆广告,被竞争对手捅了三刀。

俞敏洪意识到社会关系的好坏,是将来自己做大的前提。人托人,他好不容易找到了公安局的人,准备一起吃饭。可谁能料到,在酒桌上,不会社会那套经验的俞敏洪,死活憋不出话来……
没办法!为了显示自己的真诚和掩盖内心的尴尬、恐惧,他不停劝酒,自己先喝,一个一个轮流过,每人干一杯。最后生生把自己喝到了桌子地下。
送到医院后,他被抢救了6个小时才活过来。醒来后的俞敏洪在病床上大声地哭嚎着:“不干了,老子再也不干了!”
这一声哭喊把局长都感动了,下决心帮助他。
12.张旭豪
一个刹车没停稳,自己就跟着飞出去了
饿了么团队刚组建的时候,张旭豪和其他创始人一样,不仅要跑外卖,还要发展餐厅、做推广。平均每个人一天要跑100多单,工作16个小时以上,几乎已经到了人的极限。

有一次,他骑着小车去交大实验楼,一个刹车没停稳,自己就飞了出去,餐盒、电动车、拖鞋散落了一地。
“当时还有10来份外卖吧,全撒了,我一个个捡起来扔掉,窘得不得了。”张旭豪又折回餐厅,重新花了近200元各买了一份,然后再送出去,最终还是迟了些…
如今,这些成长为各自行业头部的创业者,每一步走得依然小心,再大的巨人也要战战兢兢,因为前面的路如履薄冰。往事虽不堪回首,却最让人记忆深刻。
正如红衣教主周鸿祎所说:"什么是创业?如果你敢向自己承诺,愿意拿出人生最黄金的十年、十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决定玩这个游戏,愿意损失生活乐趣,甚至可能付出健康,这就是创业。"
13.姚劲波
员工拿工资离开,独自抱头痛哭
大多数企业发展不顺时很难说服员工留下,姚劲波的做法是每天让财务把现金流发给所有员工看,每天收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多少余额一清二楚,把公司真实的状况告诉所有员工,最终骨干人才选择留下来。

即便58最艰难时,他也没有拖欠过员工工资,有时姚劲波从家里拿钱,比如从他老婆卡上取钱给员工发工资……
最惨的时候58账上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姚劲波忍痛卖掉了自己珍藏的几个域名,换了几十万给员工发工资,等员工拿到工资离开的时候,他一个人抱头痛哭。
14.徐小平
站在窗口看着万家灯火,恨不得跳下去
新东方在纽交所上市以后,徐小平很快就发现已经没有什么地方真正需要他了。他悲哀地发现:自己在新东方已经没有梦想和空间 了,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2006年下半年,河北的一位企业家邀请他帮忙做包装上市方面的工作。徐小平高高兴兴地答应了,然后非常认真地帮那个人做各种事情,干了三四个月。怎料那个人后来通知他:“对不起,不跟你合作了。”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瞬间就把他击倒了。
“站在窗口看着万家灯火,心里无限凄凉,恨不得跳下去。当一个人为一件事,为一个目标付出了你全部的激情和努力以后,无缘无故地失败,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难以承受的一种挑战。”他后来如此描述当时的心情。
结语
一个行业的寿命要比一个企业的长很多,23岁的中国互联网,也长过了所有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年纪。胜者为王,用马云的话说,就是“用望远镜都找不到对手”的孤独。
可以想象,当盛大傲视群雄,搜狐如日中天,丁磊对模式微创新,唐岩偏执产品迭代,贾跃亭“生态化反”,雷军坚持小米生态链,他们是孤独的,当罗永浩、周鸿祎、黄章、刘作虎,董明珠这些极其张扬个性鲜明的人站出来面对质疑,他们是孤独的。
也正是这些孤独的企业家,不断在互联网开疆扩土,奋斗创新,中国互联网江湖才在混沌中照进了光明,步履蹒跚的走在世界的前列。
▎本文内容来源于:创业最前线(作者:青春 大宝),由PP财经(ID:JuliFinance)整理发布。欢迎更多读者或媒体投稿合作,如有异议,请微信后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