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退休干部创业只为解决退休创业

湖北日报讯(通讯员曾肖春)7月6日,在麻城市黄土岗镇赵家畈村黄里寨的栀子花基地旁,一位英姿飒爽的老人微笑着走了过来,夕阳洒在他的脸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

这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放弃了优越的退休生活,回到了故土;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退休老党员,带着坚定的信念和深情,一头扎进深山老林,像年轻人一样努力工作,落实他的“白前万”“三花三菌”计划,只为家乡人民更快脱贫致富。

他就是黄土岗镇原镇长杨会元同志。历任麻城县计委干部、县纪委书记、福田何达区委副书记、黄土岗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任。

播下脱贫梦的种子

“所有人都认为我回来是因为我不能放弃我的家乡,我不能离开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生活,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曾经是我家乡苏联政府的所在地,那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的十九名共产党员为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闵成龙、闵成庆、杨师傅等。为攻打红安、麻城而英勇牺牲。这片土地浸透着战友的鲜血,承载着革命先烈的希望,他们的精神在天上注视着我们!作为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对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感情。我爱这个红色的家园!”老阳动情地说。

2003年,杨惠媛光荣退休,离开了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他带着梦想回到了黄土岗镇赵家畈村黄里寨,踏上了艰苦创业的新征程。

“乡亲们,守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到家乡的第一天,老阳对村里来接他的人说。

他不是空谈家,而是实干家。人们还清楚地记得,七里岗万亩板栗园开发的时候,他带领乡干部挖坑,不是指手画脚,而是实实在在地练。他按时完成分配的任务,成行成列等距离挖树坑,成为大家称赞的“楷模”。现在,他要用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让荒山绿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耕耘在红色土地上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老阳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他决定追求“美丽家园梦”,先实施“万”计划。“万年”是指种植一万株以上的常绿乔木;“百”是指号召村民绿化美化房前屋后100米;“千”的意思是在黄里寨上建一公里绿色走廊。

“万”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首先要解决村民的思想认识问题。植树绿化是利现在、利将来的事,短期内不会有成效。于是白天在山里流汗,晚上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李阿姨,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想想看,你的儿子和孙子可以在一点时间内从你种的树苗中受益!”

“哥哥,让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将来把村子变成一个美丽的地方。子孙后代将世世代代生活舒适,并可能成为旅游目的地!”

从2004年到2007年的三年间,他每天早上都进山,一点一点地开路挖土,就像一个“当代愚公”。他不仅绿化了自己承包的荒山,还动员附近荒山的承包人做绿化。他定出一个固定点,让承包商挖一个坑。每次挖坑,他都自掏腰包掏五块钱。他涵盖了所有的树苗、种植和管理,树木成为木材后也归承包商所有。这样一个闻所未闻的好“政策”很快吸引了大批人追随他。山上忙碌的身影逐渐增多,空旷的荒山开始充满了欢声笑语。

2010年春天,可以看到一排排树苗在春风广阔的荒山上摇曳。

2012年,他带领大家养了5万多株水杉、栀子、楠木等。除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所有的都给了村民。与此同时,免费提供了1000多公斤种子,让村民可以自己育苗使用。他的这一举动让荒山绿成了“快车道”。

style="font-size:15px;">“作为一名老党员,国家已经帮我解决了“老有所养”的问题,而我希望能“老有所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回馈祖国和家乡,能带领乡亲们走在“秀美家园梦”和“脱贫致富梦”的路上,我到每天忙碌充实、干劲十足、一点也不觉着老。”杨老看着眼前大片的栀子花树和杉树,爽朗地笑着。


“老镇长不仅是播绿者,更是护山神。他义务巡山,风雨无阻。山上有24棵与众不同的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有的古树还接近世界吉尼斯纪录。每一棵挂牌古树,他都精心呵护。”村党支部书记蔡申辉说。


收获绿满青山的喜悦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荒山一天天地绿起来了。


如今,一万多株水杉、油茶、楠木郁郁葱葱。中间两米宽的过道,两边种植的一千五百棵栀子形成了绿色走廊。紫薇、杜鹃、桃树、桂花、女贞子、柏树等花草树木,有序的分布在村前屋后,这座古老的村落俨然是一个大花园。放眼望去,赵家畈村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


绿化好了,环境美了,杨老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产业扶贫计划。种养业是农村产业扶贫的基本途径。考虑到养殖业环境成本大,杨老决定主攻种植业。


种植业关键问题是技术和销路。第一步必须功课种植技术关。他开始开垦自己的“试验田”,为了确定种植品种,他用了整整2年的时间,先后试种过28种中药材,绝大多数的药材的效益不理想,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菊花、栀子花在本地较为常见,村民已经基本掌握技术,可以扩大种植规模,柴胡、茯苓、苍术等人工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但产品效益高,但先经过培训,部分村民可以种植,于是,他制定了“三花三菌”种植计划。“三花”即菊花、栀子花、柴胡花,“三菌”即香菇、木耳、茯苓。


2017年,他开始率领大家踏上特色种植之路。没有种子,他外出采购;没有资金,他先垫付;没有技术,他先学后教。一年下来,他成功帮助5户贫困户越过脱贫线。药材丰收,村民增收了。村民乐了,他也乐了。


“家乡还很穷,乡亲收入还比较低。下一步,我要带领乡亲发展乡村旅游,每年五月,欢迎大家来黄土岗镇赏栀子花,每年十月,欢迎大家来采购福白菊、茯苓等纯天然中药材!”杨老搓着手上厚厚的老茧说道。


如今,他又有了新目标,开始了新行动。在继续巩固万百千工程的同时,重点开辟特色产品销路,帮助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赏花、采摘、垂钓等旅游项目。


随着脱贫的进程,黄立寨上的村民都搬下了山,现在只剩下老镇长和老伴居住仍然在这高山之上,为梦想执着地坚守。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偶有闲暇,杨老最喜欢吟诵毛泽东的诗词。“不恋城市恋农村,不要高楼要山青,不享清福想帮贫。这就是杨老的真实写照。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每名党员就应该争做优秀党员,像杨镇长一样,成为一面旗帜。”黄土岗镇党委书记林晓英这样说道。


大别山深处,这位70多岁的老镇长,以他的动人事迹为优秀党员作出了最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