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电影院看爱国电影,重温党史。《1921》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部电影,以党的早期创始人李达为主线之一,讲述了那个时代爱国者的“创业”之路。影片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校园提前放映,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和好评。7月1日在全国上映后,获得了票房双丰收。
《1921》可以说有着独特的讲故事方式,不同于以往歌颂革命先驱的历史电影。《1921》没有选择李大钊、陈独秀等知名历史人物,而是将李达作为主线之一和连接故事的线索,围绕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一大代表”展开叙事。用该剧联合导演郑大胜的话说,《1921》的意思是“把百年前的鲜活生命展现给今天的年轻生命”。《1921》不仅仅是中国电影人五年创作的作品,更是想展现百年前年轻人的心声和责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通过大银幕,通过光影艺术,百年前青春年华的革命先辈和当下最青春的大学生,可以在电影《1921》的光影里,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长谈。
为了打破历史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相对刻板的印象,真正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电影花了很多心思,设计了很多细节。比如几位青年代表,就像普通青少年一样,被上海的繁荣所震撼。再比如,年轻的毛泽东在上海的样子就是“勤工俭学互助”,跟普通学生一样。这些小细节提醒我们,百年前成功创造历史的年轻人只是普通学生。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给了我们这一代人。从这群百年前创造历史的普通学生的故事中,我们认识到找到一份可以奋斗一生的事业,承担时代使命的重要性。
“寻找终身事业”要求我们的年轻人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理想抱负与国家命运和时代责任相融合,在人生的关键选择上考虑党和国家。就像百年前的有志青年一样,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也在创造这一代的历史。不同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还在继续奋斗,在浴血奋战的先行者的成就上书写辉煌。无论哪个时代,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奋斗征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跟党走是不变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职责,实现中国梦是我们的伟大理想,奋斗作为青春的底色是不变的主题。我们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新时代的开拓者,新篇章的书写者。
“承担时代使命”要求我们的年轻人锤炼坚强意志,掌握真正的才能,勇往直前。拓荒者在建党兴国的道路上遇到了无数的阻碍,但他们从来没有胆怯退缩,以坚毅的精神品质直面一切阻挡的力量。他们努力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用先进思想指引前进的道路。复兴之路必然有艰难险阻。当代青年要培养高尚的品德,锤炼坚韧的毅力,坚守初心,不忘初心,珍惜青春,脚踏实地,努力学习,才能在力所能及的时候成就一番事业。
正如电影《1921》制片人程武在清华大学预演仪式上所说:“今天的广大青年是我们新时代的‘90后’、‘00后’。虽然相隔百年,但青春的血液是一样的。我们也相信,这一代青年一定会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真诚地看待当代青年创造的信念和责任
责任编辑:曹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