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开家宾馆需要什么条件,创业开宾馆经历

2020年,在全球酒店人极度寒冷的时候,中国人寿集团(以下简称中国人寿集团)总裁惠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 2012)带领中国人寿打了一场城市保卫战。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朱华喊出了“不裁员、不降一线员工工资”的口号。

惠今在一次对外分享活动中表示,过去一年,中国居民自称在“举重”:一方面要勒紧裤带,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一方面,我们要做好出发的准备,因为我们看好中国内循环市场的巨大潜力,应该在中国开的酒店还是要开的。

2020年9月,朱华逆势以——给全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提出2022年底实现“千城千店”的战略目标不会因疫情而改变,计划2021年新开2000家门店。朱华现有6700多家门店,距离“10000家”的目标不远。朱华是如何冲出黑暗时刻的?惠今给出了他的答案。

一个对自己比较狠的人

2020年是中国居住的第15个年头,也是惠今加入中国居住的第15个年头。从公司成立到成为全球酒店集团Top10,惠今伴随着中国公馆的成长,拓展了版图。什么能支撑他走这么远?

和惠今聊天,你会发现他短小精悍,言语相当小气。如果他能用一个词来描述他们,他永远不会太草率。整个人散发出那种快速准确的气息。

的确,惠今有一种热情,这可以用两件事来证明:第一,他初中的时候还是个渣滓。在一位神奇班主任的鼓励下,他竟然反击了三年,成为了一名高考学生;二是马拉松成绩为2小时49分23秒,比男国家二级运动员3小时10分的水平快了21分钟。

20年前,当惠今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时,中国大地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炎热天气。“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一代人见证和参与中国最大社会变革的荣誉。”惠今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第一次去深圳。他觉得脚下的土地很热,空气中充满了躁动和激情。

毕业于师范学院的惠今不喜欢当老师。随波逐流,他开了一家网吧,去上海电脑城卖电脑。后来创业失败,早早结婚生子。他有养家的压力,所以他去了一家外企工作了一段时间。

后来,我遇到了戚迹的创业之家,他在朋友的推动下,加入了戚迹的创业团队。2005年,惠今再次从家乡来到这里

ity-word" data-gid="2378304" qid="6538780778006861069" mention-index="0">汉庭,成了0002号员工。


“0002号这个号特别神秘,因为我们没有0001号……后来我对季琦说,要不要给你恢复0001号?他说不要,他是0000号,代表无限大与无限小。”


一个企业能走多远,与创始人有没有一个坚定的、伟大的愿景直接相关。而同行人能否一起相伴走下去,也与他们在一些重要节点上关于理想、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取舍能否与企业同共频共振,有很大关系。


华住的成长之路

金辉伴随华住的15年,企业有过三次明显的迭代:


第一次是初创期,汉庭做成了中国领先的酒店集团,创业第5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了;第二阶段从2012年开始,华住从汉庭单一品牌成长为多品牌酒店集团,2014年又与雅高集团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开辟在华业务;第三次是抓住内循环的契机,深耕中国市场,立下千城万店的目标。


现在看这三个阶段,仿佛是上帝视角般的“在正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但身处当时的情境下,也是一个在混沌中拨云见日的过程。


创业的人有一个普遍路径:先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切入去all in,一旦跑通了这个领域,就会以为与此相关的其他领域自己也摸清了,于是扩大战果去攻不同的山头,其结果往往是枝枝叉叉的业务大都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些业务不是自己所长,且没有动用公司全部的资源扑进去做。


钝刀子割肉的结果大都是内耗、停摆、结束……兜兜转转一大圈后,创业的人痛定思痛,回归主业。


但是,因为自己不熟悉而不去触碰,那些领域不就终身不熟悉了吗?人的成长与飞跃,又从何而来呢?这是一个悖论,也是一个灵魂拷问: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是该勇敢地突破自我,用全新视角审视;还是回归自己的擅长,用过去的经验去解决?


金辉的选择,一如他打硬仗出身的基因。“如果不去勇敢尝试突破,过去的成功就会成为下一阶段成长的瓶颈——跨不过去、迈不过去,就是死。”金辉说,“2010年华住上市以后,我们就找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那个时期,开了在华住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佘山会议”,会议开了两天,主要讨论一个事情,“汉庭要不要从单一品牌往多品牌发展”。那次会议结束一天以后,华住就坚定地推出了第二个品牌“全季酒店”。


“其实一开始叫‘汉庭全季酒店’,但很多人对这个产品不满意,说不就是一个汉庭的升级版嘛。通过两三年的优化调整后,‘全季’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既然要大胆地尝试,就要有挫折的心理准备。


2015年,大家开始对互联网如何改变酒店业有了更多的认知与交流,Airbnb这类新物种的崛起引起传统酒店业的高度重视。


华住在那个阶段很有互联网焦虑,在论证与研究之后,他们用互联网思维提出了一个线下的战略,围绕住宿产业各个环节的客户体验场景,投了好几个项目,包括日式浴场和共享办公等等。


遗憾的是,那几个项目最终都没大获成功。要知道做酒店是非常辛苦的,金辉比喻有点像“种地”——开荒拓土、看天吃饭。2020年因为疫情,收成少了很多,2021年如果天气转好,收成或许就多一点。


不管收成如何,酒店人的每一天都必须早出晚归地蹲守在那里,兢兢业业种下每一颗种子,认真盘算每一天的利润。所以一下子交了那么多的学费,当然是心疼的。


投资不利,给到华住的复盘教训就是:要提升组织力并储备不同维度的人才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金辉这几年的核心工作就是重塑组织力和储备人才。


他介绍,酒店业有一个特殊性,从业人员来自两种不同土壤:一种是从酒店的最基层,比如门童、前台做起来的,国外不少酒店集团高管就是基层出身;另一部分员工是专业出身的,与老酒店人相比,他们虽然没有那种融入血液的酒店人意识,但有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


金辉说,长久以来,传统酒店人因为层级的原因,从前台、店长、区域经理、品牌CEO这样一步步地成长,上升路径本来就很漫长。信息化管理走的是“标准件”体系,但酒店基层员工的表现,是很难用一串冰冷的数字去衡量与判断的,很多基层的优秀员工由此失去上升的通道。


对于此,金辉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表述:“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土松开,他们要被看到。”而需要大格局、重战略的部门,会从全球知名学校招管培生。


一个心智有点纯净的人

金辉是地产圈出名的跑步达人,关于自律,他讲过的一个故事特别有画面感:跑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如果要在下一次比赛中创个人最好成绩,按照平时的训练量是不够的,比赛之前会花2个月的时间来刷跑量。


金辉在2015年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前因为公务繁忙,赛前一个月的跑量快要完不成了,他就硬挤出时间,在每一次出差回虹桥机场后,把行李箱和外套丢车上,让司机开车走,他跑步回家,这样就可以多刷10公里跑量。


对结果导向的人而言,“因为时间不够导致目标无法完成”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我们发现一个规律——日理万机的大忙人,在运动这件事上的投入度和完成度,反而比常人要出色很多——虽然时间的长度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自律、有行动力的人,就是可以用“定了目标无论如何也要实现”的执念去排除万难。


跑马拉松的人越来越多,创业者的占比也不少。运动与创业的关系,有一个视角比较独特:可控的运动可以弥补不可控的创业带来的挫败感。


金辉曾经说过,跑步这件事的变量几乎忽略不计——你只要付出时间,辅以科学的训练方式,就一定会有产出。金辉用3年磨练的马拉松成绩来证明“投入必有产出”这个定律:3小时04分、2小时59分、2小时49分……相比之下,创业的变数太多了,努力投入是必须的,但更多时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恩·贝洛克,用《具身认知》这本书详细解读了塑造身体对思维和行动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跑者越过一个又一个折磨身心的42.195公里之后,大脑接收到的身体巨大的愉悦释放与满足感后,就会去塑造我们强大的心智。而这个强大心智,又反过来助力像修行人一般艰难的创业者,令他可以走得更远。


金辉说创业者需要有强壮的身心体魄,他曾经连续两天每天睡眠不到5小时,飞2个城市和加盟商开会,喝四顿大酒,即便这样的连轴转,他也要挤出时间去跑一跑,跑完出一身汗,是一种排毒般的通体舒畅。


“跑步可以进入冥想境界,人一旦钻进去做一件事,整个状态会安静和放空。坚持运动的人,心智都会变得很纯粹。


2005年到2010年华住上市期间,用金辉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直在打仗,打硬仗”。上市后,公司进入稳步成长期,苦干蛮干的阶段告一段落,金辉适时按下暂停键,在2012年去中欧读了EMBA,系统地学习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工具和方法,希望可以让管理更精进,格局更宽广。


一进学校发现不得了,同学中卧虎藏龙。金辉说:“19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通常是白手起家,他们身上有干过硬仗而留下的千锤百炼的能力,有宏大格局和家国情怀。而80后同学则是后生可畏,他们的打法犀利,有很多创新。”


除了厉害的同学,金辉对中欧的体育基因印象尤其深刻。他说,中欧就像一所体育学院,其中“势力最大”的协会就是戈友会。为了塑造逆流而上的领导力,中欧甚至首创研发了戈壁领导力课程。


创始人的兴趣爱好,很多时候会潜移默化地成为企业的价值观,员工会受影响、被鼓励而参与其中。


金辉就曾带领团队进行过野外徒步的团建,目的就是让年轻人通过身体的训练获得行动上的果敢与敏捷。他说:“人生在于折腾,作为带队人,除了季琦和我,年轻人也得多折腾。”



作者 | 张晴(一条合伙人)


采访 | 倪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