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传统始于《诗经》、《楚辞》,历经汉魏六朝,传至唐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唐诗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说起唐诗,文学界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
从唐朝统一(公元618年)到唐玄宗在位(公元712年),是唐诗发展的初唐时期。这一阶段,唐诗发展的总趋势是摆脱“江左遗风”的束缚,从六朝的轻薄中解放出来,奔向豪迈高远的道路。改变六朝闲情逸致的诗人,是初唐最早宣扬“四大家”的诗人:杨炯、陆、罗。
初唐“四杰”发展唐诗的使命:七言古诗的推动,五言律诗的成熟

上官仪
“四大宗师”大约在公元660年后的初唐开始写作。由于唐朝统一50年后的稳定繁荣,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然而,在过去的50年里(公元618年至公元660年),自梁陈以来流传的宫体诗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被皇帝身边网罗的贵族诗人,除了写下大量丰富、典雅、谄媚的诗篇外,都沉迷于轻佻、奢靡的艳情诗,大多还保持着施铅尚堆的细腻轻狂氛围。比如当时著名的宫廷文学家上官仪,就写过一些宫廷诗和应该作的诗,这些都只是表面文章或者是用褪色的陈词滥调堆砌起来的歌颂圣人的作品。
初唐“四大家”:杨炯、陆、罗
到了公元660年左右,一批初唐才气豪迈的青年文人有了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机会。初唐时期,“四大宗师”试图纠正清瘦轻浮的宫廷作风,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出发。他们在唐诗发展中完成了两个使命:一是七言古诗的推动;二是五言律诗的成熟。
初唐“四杰”对七言古诗的推动,使其内容和形式得到大开大阖的解放

鲁
七言古诗在“四大家”诗中仍有六朝以来追求音韵病、堆砌辞藻的遗风。但其内容有所创新,篇幅有所拓展,主题丰富。总的来说,他们的作品给唐诗带来了新气象。比如鲁的《长安古意》和罗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虽然仍有六朝残糊的痕迹,但内容却大相径庭。
com/large/pgc-image/9f5843aa50cb46c2ad6a4dda7f662d6a" />▲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卢照邻《长安古意》(部分)
卢照邻《长安古意》不仅在音节上和修辞方面脱离了六朝声病的羁绊,而且内容也同六朝那些无病呻吟或者玩物丧志的艳情诗截然不同。卢照邻在这里用象征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青松”来否定“金阶白玉堂”的庸俗肮脏,给人耳目一些的阅读感受。

▲骆宾王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归云已落涪江外, 还雁应过洛水瀍。洛水傍连帝城侧,帝宅层甍垂凤翼。铜驼路上柳千条,金谷园中花几色。
……
传闻织女对牵牛,相望重河隔浅流。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不复下山能借问,更向卢家字莫愁。”——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部分)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背景故事是这样的,一次偶然机缘,郭氏识了骆宾王,向骆宾王诉说卢照邻抛弃郭氏的凄美爱情,骆宾王“天生一副侠骨,爱帮痴心女子打负汉”,骆宾王便写了《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为郭氏打抱不平。虽然诗歌中难免有艳情幽怨的诗句,但全诗散发的侠义之情,已经超越了六朝的纤巧轻浮。

▲王勃
此外像王勃的《滕王阁序》: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部分)
其中把“阁中帝子”同“长江”只简单的对比,立即给人一种超越凡俗、忘情声色的高远气象;而诗的意境也格外显得深入浅出,然而又是如此的情韵不乏,如此,唐诗在“四杰”的发展下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大开大阖的解放。
初唐“四杰”对五言律诗的成熟,使其技巧和思想逐渐达到协调一致
关于五言诗,在初唐“时杰”的诗歌中,不仅在内容方面,从歌颂帝王威福转到抒写个人性情,从宫廷台榭转移到江山塞漠从人为的揣摩模拟变为自然的真情流露,而且技巧的纯熟洗练和思想情感的形象化已逐渐达到协调一致的地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尽管三、四两句不是工整的对仗,可是全诗的节奏以表现出一种不可分割的协调,五。六句更是传诵千古,其中优点在于作者不仅把自己的情感写得那样健康,而且还体现出国家承平、宇内统一的繁盛景象;不仅缩短了空间的距离而且还缩短了甚至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该是多么真挚的情感,多么宽广的胸襟!有了前四句“三秦”、“五津”、“离别”和“宦游”的铺垫,末两句水到渠成地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恰是完整的唐诗的抒情诗正宗。

▲杨炯
又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等五律名篇,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情感都是那么慷慨高洁,他们描述的意象又是那样细致而峭拔,这就形成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一致,将技巧和思想逐渐达到协调一致。
小结

初唐“四杰”在唐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作品给唐诗带来了新气象,将唐诗从纤巧轻浮中解放出来,奔向豪迈高远的大道。经过他们的努力,唐诗真正摆脱了那种纤巧轻浮的“江左遗风”,使七言古诗内容和形式得到大开大阖的解放,使五言律诗的技巧和思想逐渐达到协调一致。但真正让初唐百年来一直未能彻底洗伐的“江左遗风”洗涤干净,那要说诗人陈子昂的横空出世,因为长歌君认为,陈子昂他才是盛唐诗坛崛起的揭幕人。至于陈子昂和盛唐诗歌,且留到下文再叙。
参考资料:
1.顾青(编注).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1月.
2.吴小如.古典诗文述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权,请联系长歌君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