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招商国际深圳西航站楼(资料图)
如今,回国投身创新创业领域,正成为许多海外华人的发展选择。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有媒体报道,中国人在中国创业有一个明显的趋势:过去在中国创业的华侨华人很多,但现在组团创业的人越来越多。
“抱团”创业已成主流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专业人才开始回国发展。“抱团取暖”也正成为许多中国人返乡创业的突出特征。欧美精英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张增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原来中国人回国创业,单打独斗,彼此之间缺乏互动。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抱团’创业已经成为主流。”
中国人在中国创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据悉,现在很多回国创业的中国人会组成一个三到五人的团队,有技术有专利,来中国找资金和合作伙伴。在美国的中国居民、微总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清,几年前也选择在中国的信息技术领域创业。他的创业团队是由几位海外华人和国内精英建立的。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徐德清介绍,“我从事的信息技术领域需要团队作战,一个人很难完成。”
此外,另一种“回暖”的抱团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即不同的中国创业团队联合成一个更大的团队,回国寻找创业机会。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张增芳,回国后就组建了这样一支华侨创业团队。据他介绍,这支华侨创业团队由不同专业、背景、年龄的人组成,涵盖电子信息、汽车电子、化工、仪器仪表、太阳能利用、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团队成员带着自己的项目回国寻求孵化机会,成员可以根据国内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组合。类似的海外华人企业家也有很多。
抱团为何能够带来“温暖”
对于许多回国发展的中国人来说,参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浪潮,不仅面临着中国市场带来的无限商机,还需要解决许多现实困难。“过去,一些小想法和小创意很容易实现创业目标。如今,由于环境的变化,国内创业的门槛也变高了。”徐德清说,中国人回国创业,要创新,需要在基础设施、劳动力、客户资源、政府关系、企业关系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面对一系列实际困难,“单打独斗”很难克服,所以回国的中国人需要很多人和团队来完成。
既然创业是一件综合性的事情,它对创业者素质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中国总商会会长庄培源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一些回国创业的年轻人来自不同的创业领域,有不同的看法。抱团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互补。”在解释我为什么和别人一起创业时,徐德清还说:“我必须找到一个在技能上能与我互补的人来合作。我们团队中的华侨负责贡献技术和创新理念,国内人员主要负责公司管理和市场开发。大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且,这些归国华人曾经在海外接受外国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的共同点也为他们在思想和技术上的互补打开了方便之门。
近年来,许多早期出国的中国人被国内的机会所吸引,回到中国创业。然而,由于不同的国家
同时,中国人回国创业,以团队组织的力量接触政府,会更有吸引力。在中国寻求机会的中国企业家在与政府谈判项目时,往往会带来七八个由不同团队成员开发的合作项目。但是如果只有一个创业团队成员去谈判,可能只有一个R&D项目。毫无疑问,前者更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欢迎。
“抱团”创业如何优化
但是,中国人回国创业,盲目聚在一起也是一个问题。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创业可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创业团队很难融入国内环境,尤其是创业环境。原来,由于对中国的环境缺乏了解,这些常年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在中国的人脉相对较少。回国后,如果还聚集在原来的圈子里,创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力资本不足的情况。
此外,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张增芳也承认一些中国人在合作创业时可能会遇到问题。"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似乎成为一个预言,在一些华人创业者的身上不断得到验证。”不过,优化和促进华人抱团创业的行动仍在继续。近年来,国家层面提供了许多创业交流的平台,让华人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携手参与、互利合作。徐德清在采访中讲道:“国家的各级侨务部门以及海外华人联合创业家协会对华人创业者回国抱团创业非常支持,而且也提供了许多帮助。”他认为,侨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主要表现在优化政策和提供资源上。此外,海外华人联合创业家协会在介绍人才和项目方面也发挥了作用。
针对想要回国抱团创业的个人,张增芳建议:“选配好合作对象很重要。创业团队的成员搭配上,最好能充分考虑创业者的专业以及资历等条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