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9月,曾国荃湘军“箕子营”攻陷安庆,屠杀一万六千余人。英王陈玉成败于泸州,在苗族仟玖零中部被处死。与此同时,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从江西进入江浙,开始第二轮东征,试图占领清朝重要的财税领域,支撑太平天国后期岌岌可危的战争局面。江南八旗、绿营腐朽无能,连战连败。李秀成军团就像“开挂”一样顺利,势不可挡。
当太平军入侵浙江时,巡抚吓坏了,于是他争取到了民团团长何,让他率领5000兵马迎击太平军,守卫金华。给了钱、食物和弹药来武装他的军队。史书记载:“王有龄不认为自己是皇家士兵,但许文清等人出钱购买了顶级军械,并下令五千人协助金华,这是文清答应的。”谁知,何的“无武德”半路截杀了八旗兵,去了太平天国,成了清朝的敌人。
文清(1812-1863),浙江绍兴人,祖祖辈辈从事医药行业,家境富裕,生活幸福。家财万贯,喜欢与分散的财富交朋友,在绍兴有很高的威望,这也是他能成立民团的重要原因。史书记载:“家境殷实,认识外科医生,擅长拳术,崇尚侠义,容易结交朋友,在江湖上名声不错。值东南军盛,天下乱,浙东城乡,又多自卫,咸丰八年,文清三家财兴乡团。”
为成立民团,贺立莲花为民团战士作纪念。所谓“莲花”,就是荷叶被莲花包裹,意思是民团“出淤泥而不染”。他们不是为清朝工作,而是保卫家乡,防止居民受到土匪和士兵的骚扰。史书记载:“人们给一个锡制的莲花号牌,所以俗称莲花党。”
在莲党不给朝廷面子的时候,诸暨知县许瑶光亲自去找何家“挑拨”,让他们做接君。谁知道,贺并没有买账,直接把它打了起来,然后囚禁了它。“许瑶光知道莲花党,他亲自看它。为什么氏族人拿着它扣留宗祠?”
浙江巡抚王有龄公开囚禁朝廷命官,非常愤怒和无奈。此时清军腐朽无能,不得不依靠民团作战,他自然不敢招惹他们。1861年10月,李世贤军团东进浙江,领兵攻金华、绍兴,王有龄行色匆匆。为此,他决定与贺妥协,用高官厚禄引诱他进攻太平军。
浙江缺少一支强大的军队,但并不缺钱。清朝的财政收入大多来自江苏和浙江这两个富饶的地方。很爽快,让何去弄粮食、弹药和银子。只要他去太平军,就不会受到亏待。史书记载:“许等人出钱置顶军械,引五千人援助金华。文清答应了,领着众人到了诸暨。”
俗话说:“拿了人的钱,为别人消失。”
灾”,谁知何文庆“不讲武德”。拿了朝廷银子,何文庆半路截杀处州镇总兵文瑞,公开进攻八旗兵,然后投奔太平军而去。何文庆此举,让王有龄颜面扫地,难以向朝廷解释。
文瑞,蒙古镶蓝旗人,驻防荆州,麾下有两三百蒙古骑兵,骁勇善战。凭借这些能征惯战的蒙古骑兵,文瑞在战斗中立下许多功劳,被授予处州镇总兵,相当于军分区司令员,地位非常显赫。但是,文瑞纵容士兵劫掠,靠厚重饷银刺激军队战斗力,导致民怨沸腾,浙江民众恨得牙痒痒。
浙江富裕,清军乘机劫掠,文瑞纵容,这就惹恼了何文庆。要知道,何文庆麾下士兵都是本地人,此时家乡被清军劫掠,岂能继续为清朝卖命呢?如此,清军经过诸暨县时,何文庆率兵突袭,“文瑞督军赴金华,道诸暨,军纪废弛,颇滋扰。莲蓬党皆土著,怨恨之,文庆乘间激变,袭文瑞于东门大桥。”
民团骁勇善战,无奈武器简陋,被八旗兵反杀,何文庆战败。但是,何文庆并没妥协,他继续在后方滋扰文瑞,截杀清军运输队,牵制清军,这是文瑞在杭州战败,被太平军打死的重要原因。

截杀八旗兵,何文庆已经没了退路,他便参加太平军,追随李世贤作战。因作战勇猛,敢打敢杀,太平军将其誉为三国“黄忠”再世。此时,何文庆已经五十多岁了,却经常冲杀在第一线,不得不令人敬佩。李世贤很爽快,向天王洪秀全上奏,给他请赏,“号为黄忠老将,奏封志天义。”
参加太平军后,何文庆主要作战对象不是清军队,而是英法联军,以及华尔“洋枪队”,跟列强交手。慈溪之战,华尔率“洋枪队”攻打城池,黄呈忠、范汝增出城与之交战,何文庆则在城池坚守。黄呈忠、范汝增作战失利,败退回城,华尔率兵追击,守军一颗子弹打过来,华尔受重伤,不治身亡。
美国人华尔被打死,英国、法国继续增兵,协助清军战斗。英法联军、清军攻打绍兴城,守将何文庆死战不退,城池被打开缺口后,亲自第一线厮杀,利用洋枪扫射进攻的敌军。交战中,法国大将勒伯勒东、达尔福第、英国海军将领丁龄等都被打死,清军也损失惨重。

绍兴之战,何文庆连续击毙英法联军多位将领,显示出了反对列强侵略的英雄本色,起到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就这点而言,何文庆比清军强多了,至少他敢对英法等世界一流强国亮剑,不屈不挠,令人敬佩。但是,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何文庆坚守绍兴四个月,弹尽粮绝,被迫撤兵。
从绍兴撤退后,何文庆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在萧山病逝。史载:“而年高积劳,患重痢,死于萧山临浦。”何文庆死后,儿子何松泉投降清军大将秦如虎,求得一线生机。秦如虎贪财,他觊觎何家财产,不但同意何松泉投降,还将其视为义子,充当幕僚。结果,秦如虎找个理由杀了何松泉,夺取财产,“如虎认为义子而实觊觎其财,未几,延之入幕,松泉尽挟金宝以赴,至则为所杀。”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天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