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就业创业证需要什么材料,江都就业创业证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通讯员蒋宣江人才

冀徐

龙川置地,一季度项目建设迎来“开门”:签约落户项目48个,总投资169.2亿元;集中开工项目36个,总投资70.4亿元;接收外资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325%。4月举办“417”视频签约等线上签约活动,总投资344亿元。

从高层次开始,也要从底层加薪。这个“工资”就是人才,是江都可持续发展的点睛之笔。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江都区委副书记、区长朱丽丽表示,人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关键中的关键。近年来,江都区科学认定人才,精准引进人才,人才多元化,从实用技术型人才到专业型人才,从创新型人才到领军型人才。多元化、丰富化的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同频共振。“让天下精英都爱来”的热潮在龙川涌动,汇聚澎湃力量,重振“江北第一县”的荣光。

从想法到首次公开募股

为高层次人才“都想来”创造沃土

【故事】近两天,江都经济开发区扬州拓友机器人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为6月份正式投产做最后冲刺准备。作为苏南地区的整厂搬迁项目,拓友机器人去年获得了江都区创业大赛一等奖,并获得了当地政府600万元股权资本、2000平方米厂房免租三年等多项政策支持。

江都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盛表示,拓友机器人弃苏南落户江都,是针对江都区精心培育的机器人产业。“我相信托友会骑‘自行车’,三五年内肯定会开‘宝马’。让它成为江都机器人产业的‘瞪羚’甚至‘独角兽’!”

江都区的机器人产业正在“开始成长”,我们应该从一个想法开始。

2019年初,德意智能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念浩经第三方公司介绍来到江都经济开发区。

邓念浩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在上海有10多年的工作经验。2015年,他创办了上海戴逸科技有限公司.

吸引邓念好的是江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

“江都地处京沪高速、宁启铁路、连淮扬镇高铁交汇处。也是长江、运河、淮河的交汇处。这里工业基础好,是机器人制造技术和应用的福地。”邓念豪毫不掩饰自己的“机器人进入苏皖制造领域的想法”。

两年过去了,德艺智能科技(扬州)有限公司车间呈现出机器人作业的宏大场景:一台3米多高的打磨机器人,一个切砂抖砂工作台等。工作人员输入指令后,机器人顶部抓手(夹具)从侧输送带抓取工件,旋转倾斜后,延伸至切割工作台进行加工。

邓念浩对自己的机器人非常自豪:常规的工业机器人可以进行搬运等操作,而不是简单的手工劳动,而德艺智能科技生产的抛光机器人“运筹帷幄”,抛光精度是手工作业的30倍。比如一般的手工打磨精度为3 mm,这种机器人的打磨精度可以达到0.1 mm。

德艺智能科技如同高端制造业的强磁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近两年,德艺智能科技带动13家相关企业落户江都。

扬州新密思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德仪智能科技的上游企业,专业生产机器人平衡底座。2019年底,公司追随德艺智能科技。秦,新密思米智能负责人

“因为邓的想法,江都区已经崛起为机器人产业。”江都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欣告诉记者,近两年来,德艺智能科技发展迅速,揭示了行业独角兽的潜力。正因如此,企业集群产值近10亿元。一批发展潜力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正在进入资本市场,准备在国内外IPO。

【深度】从理念到IPO,创新创业的金点子孵化成“潜力股”企业,形成产业森林,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好的土壤、阳光和创新

雨露。江都区正在成为企业家放心创业、安居乐业的乐土。


“为了缩短企业孵化周期,江都区为招引来的企业提供‘拎包入住’的厂房,三年免租。”江都区政协副主席、发改委主任樊洪喜告诉记者,江都区培育企业很用心,既做企业的房东,又成为企业的股东。除了为招引至江都的企业提供厂房和税收普惠性支持外,江都区还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股权支持、提供全程招聘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履行纳税义务后,政府股权保底退出。


“供厂房、给资金、帮招才、创品牌、助上市的成长伴随计划,用非常举措温暖企业,扶上马、送一程。”盛维林说,江都区就是要营造一切先进资本和技术“都想来”的温床,让企业家在江都投得舒心、投得放心。


近年来,江都区为助力产才深度融合,已连续举办两届“江都杯”创业大赛,高层次人才登台打擂,获奖项目落户江都;借赛招商引才,连续举办两届创业大赛共产生19个获奖项目。截至目前,第一届9个项目已全部产业化,第二届10个项目已注册6个。


平均一个月招来40名大学生


“真金白银”植下一片“人才森林”


【故事】 昨天上午,在江都经济开发区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船舶设计员刘俊的手机上收到了两条银行短信通知。一条是工资到账信息,一条是“江都人才卡”的补贴资金到账信息。刘俊笑着告诉记者:“在江都工作,每个月除了领正常工资,还能收到江都区委组织部人才科发放的2000元人才补贴。”


刘俊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去年9月,扬州中远海运在南通举行了专场招聘会。在现场,刘俊被江都区组织部的人才政策给吸引住了:“高校本科生到江都制造领域工作,区财政三年共补贴5万元,硕士研究生补贴10万元。”


与家人商量后,去年10月,刘俊一头奔向江都。


劳动合同正式签订后不久,人事部门就梳理出了刘俊的毕业院校、学位证书等信息,确认了他的学历,给他发放“江都人才卡”。因为是硕士学位,刘俊每个月能收到2000元的补贴。


补贴优厚,交通便利,虽然来到江都才7个月,刘俊已打算在江都安家。“江都的医疗、教育资源非常丰厚,以后的小家肯定能幸福。”刘俊对未来的小日子满怀憧憬。


外乡人才要输入,本地人才更要留下。江都区还对接“双一流”工科类高校,邀请江都籍高校老师宣介江都的人才政策,吸引江都籍毕业生回家乡创业、就业。


“90后”包江生,江都大桥人,去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响应号召回到家乡,成为长青农化的一名设备管理员。除了公司的工资,每月他还可以领到1000元的区级人才补贴。


【纵深】 “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用“真金白银”支持人才“都来创”,江都区诚意满满。


“2018年,我们开始试行人才补贴事项。2019年,印发了‘人才奖励激励实施细则’,制度化、系统化对人才进行补贴。”盛维林介绍,在江都制造业企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办理“江都人才卡”,本科生每月给予1000元奖励,满三年一次性补足至5万元;硕士生每月给予2000元奖励,满三年一次性补足至10万元;博士生每月给予3000元奖励,满三年一次性补足至30万元。


自2018年试行以来,江都区已累计发放近4000万元人才补贴。盛维林介绍说,目前平均每个月有40名高校毕业生申领“江都人才卡”,这说明江都区每月新增40名大学生人才。40个、80个、120个……依照这种节奏下去,江都“人才森林”必将形成大气候。


人才不问出身不唯学历


树立“有用即人才”新人才观


【故事】 今年4月,捧回2020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电气技术带头人”年度人物的荣誉证书,顾春勇再次成为工人中的骄傲。


顾春勇,江苏华伦化工首席技师、“龙川工匠”、扬州大工匠、江苏省第五期“333人才工程”技术带头人。谁能想到,“首席”的起点,其实很低。


1991年,顾春勇高中毕业进厂,负责烧锅炉。上班的时候,他经常观察锅炉开关控制、气体进出的规律。不久,他就注意到,因为自动化程度太低,锅炉在鼓风时经常出现火苗外溢的情况。揣摩了两天,顾春勇大胆向厂里提出了锅炉启动电路的改良方案。烧炉工的建议被公司采纳,迅速在厂里炸开了锅。


1992年,顾春勇参加成人高考,顺利考入了江苏化工学院,学习化工机械设备自动化。“第一年是一边上班一边上学,领导看我学习专心,决定由公司出资让我在学校全日制学习两年。”说起自己的求学路,顾春勇很自豪:“我是由公司出资去深造的第一人!”


“对人才怎么看?不问出身,问贡献;不问学历,问能力;不问资历,问思想。”江苏华伦化工董事长吴义彪说,我们做企业的,不能让人才引进中的“陈规陋习”成为限制或束缚创新的“紧箍咒”。对一个企业主而言,慧眼识才,必须不唯年龄、文凭、论文、职称、资历,“有用即是人才”。


【纵深】 在一般人的思维中,人才与学历、技能、名校等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几天的采访中,江都人的人才观刷新了记者的认知。


“以前,我们追求的是‘但为所用,不求所有’的柔性引才政策。后来发现这种模式落伍了,人才与江都的黏性不强。现在我们追求‘既要所用,更要所有’。”盛维林告诉记者,一个人到底是不是人才,我们问“东家”(企业主)、问“高薪”(薪酬待遇)、问“专家”(业界专业人士)、问“大家”(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不问学历、不问出身,“有用即人才”。


“你说,企业家肯开出50万元年薪,即使这个人学历不高,能不算人才吗?一个匠人、一位技师,在乡野里培育出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能不算人才吗?”盛维林深有感触,江都区要重振“江北第一县”辉煌,既需要院士、博士、硕士,也需要更多的企业家、专业技师、乡土人才,在江都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大放光芒。


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落户,江都区放眼全球,先后在伦敦、法兰克福成立海外人才工作站,招引国际顶尖人才。目前,江都区引进的全职外籍专家有近50人。在西安、哈尔滨设立人才工作站,紧盯西北、东北工科类名校,挖掘本地产业和企业需要的实用高端人才。


江都区还通过评选“龙川工匠”、打造江都名师工作室,让车间一线工人成为人才,把本科生培养成人才,把能工巧匠锻炼成人才,给补贴、给平台、给政策,为各类人才竞相涌现铺设了一条成长的天梯。


责任编辑:刘燕


本文来自【扬州日报-扬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