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怎么进入养老行业工作 养老创业

《人民政协报-民意周刊》年6月17日发布了《养老好政策落实是关键——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伊丽苏娅为养老事业持续呼吁》的新闻报道。报道发表后,很多人在Elisua的朋友圈留言,称赞她,纷纷转发。转发文章后,有朋友收到这样一条信息:希望能请Ilisuya姐姐尽快来万寿阳光老年公寓,听听我们的心声。

继此消息后,6月29日,伊力素雅和本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长安街的万寿阳光老年公寓,聆听这里的“管家”严庆华讲述自己在从事养老行业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花家老人的“创业”之路

6月29日,住在北京万寿阳光老年公寓的一位91岁老人和她的四个孩子举行了一场热烈而隆重的遗嘱公证仪式。除了公证员和律师,万寿阳光老年公寓的董事长严庆华也是老人遗嘱的见证人。

严庆华看到老人能在自己创办的老年公寓里幸福地实现晚年愿望,既感动又欣慰。那一刻,他觉得成立这个老年公寓,参与养老,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虽然有困难和无奈,但是值得。

64岁开始创业

出生于1949年10月的严庆华是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同行”。他出生时,参加红军的父亲给他取名“清华”,以纪念新中国的诞生。颜庆华也继承了革命家庭的优良传统。初中毕业后,他去山西插队,然后去海南岛当兵16年。退休后,严庆华选择下海经商。2013年初,在国外有亲戚的严庆华准备移居海外,甚至找到了房子。但是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的战友在饭桌上开了一个玩笑,“你也走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关心我们这些老人了”,这让他犹豫了。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和军人子女,严庆华对部队、对战斗英雄、对为部队牺牲的老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很多在军人家庭中失去独立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往往得不到很好的照顾,更何况是普通家庭的老人。一旦祖国需要指战员奔赴战场,最让他们担心的就是年迈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那么,为什么不设立一个养老场所,让为共和国努力的老人有尊严地安享晚年呢?有了这个想法,严庆华咨询了90多岁的父亲。没想到,老父亲不仅很支持我,还告诉严庆华:你现在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养老事业是替国分忧、代代孝顺的好事。你应该有勇气去创业,去面对困难。因此,严庆华在64岁开始了新的事业,那时她的儿孙应该围着她的膝盖转。

虽然经商多年,但面对养老行业,颜庆华完全是个门外汉。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是找到合适的场地。60岁时,严庆华因突发脑出血被送往医院。事后医生告诉他:“幸好你家离得近,送得及时,不然可能会丢了性命。”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颜庆华给养老院的选址定下了一个“底线”:必须靠近大医院,交通便利。否则,即使地方更大,环境更好,也不会考虑。

为了找到心中合适的地方,严庆华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各大医院转悠,却发现没有合适的地方可以做养老机构。直到几个月后,他晚上路过西长安街,突然在万寿路地铁站西北出口发现了一栋9层的空置楼房,灯光昏暗。这让严庆华眼前一亮:地铁站离这栋楼不到10米,周边还有很多权威三甲医院。难道这不是他要找的理想地点吗?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严庆华通过各种努力与该房屋产权单位取得了联系。2014年1月,海淀区政府将拟建的万寿阳光养老公寓纳入当年万寿路片区第一个实操项目,该项目由街道办事处与颜庆华的公司以《委托经营管理合同》签约方式共同设立。根据合同,严庆华“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将万寿阳光老年公寓改造为二星级或三星级老年公寓”。

走上一条适合建设宜老宜居之地的漫长改造之路

对于严庆华来说,有场地只是他漫长养老之旅的第一步。

这所用作养老机构的房子建于20世纪90年代初。房屋图纸资料缺失,楼内无消防设施,无燃气连接。同时,由于产权单位只提供整栋楼的一半作为项目用房,需要进行大量的改造,才能使这个地方成为一个合格合法的养老机构。

rge/pgc-image/RWQpuEB4HhQ0P9" />

百岁老红军王定国为万寿阳光老年公寓题词


更令闫庆华头疼的是,由于该房屋原本并非作为养老场所设计建造,因此完全不具备养老服务功能硬件的基本要求,多项基础设施不符合《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比如:原建筑5-9层外跨走廊净宽仅1.3米,两个轮椅无法对行避让;没有医用电梯和电梯前室;最大房间面积仅16平方米,不具备设立老年人辅助用房、生活服务用房、文化活动室的条件;没有对应的消防楼梯,发生火灾无法安全疏散等等。为了建设一所真正适老且宜居的养老机构,闫庆华决定对原建筑物进行必不可少的改扩建施工。


此后,根据《委托经营管理合同》和上级主管单位的指示,闫庆华开始了漫漫改造路。一年多的时间里,按照消防、安监、食药、卫生、环保、民政和老龄委的要求,闫庆华委托专业设计、招标、施工、监理企业,在建筑物北侧新建了消防水池、厨房操作间、燃气表室;增设了医用电梯、老人活动室、消防逃生通道等设施。除了改扩建外,闫庆华还尽量提升建筑物的适老宜居环境,安装了新风系统、环保静音门窗、净水设备、防滑地板、助浴设施。


由于项目基础条件差,随着工程体量的不断增加,预算资金也不得不大量加大。除了初始投资的1000多万元,闫庆华被迫卖掉了自己的一处学区房,并将唯一的一处老宅进行了抵押,借款300万元。不仅自己拼命干,闫庆华还让儿子辞掉了安稳的工作,和他一起艰苦“创业”。虽然投入巨大,但在闫庆华看来,养老事业不是一个冰冷的行业,需要创办者真心实意俯下身,扎扎实实用感情去温暖,因此,他必须用心做到最好,无愧于入住的老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4月,在消防、环评、食药等验收合格后,闫庆华终于取得了北京市民政局核发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以及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有着100余张初始床位的北京市海淀区万寿阳光老年公寓暨万寿路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正式成立了。


梁家河张卫庞、张瑞莲夫妇和老知青今年“七一”专程来万寿阳光养老公寓看望老八路后在十层活动室合影


万寿阳光老年公寓开业后,吸引了不少附近老人,尤其是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前来居住。家住后勤学院的开国将军肖应棠的女儿肖春华的丈夫、开国将军刘斌之子因病不能自理,打听了多个养老机构都不接收。入住万寿阳光3年多来,肖阿姨的老伴得到了很好的照护,她很是感激。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李一氓的大儿媳、离休老教授曲阿姨,90岁的次子、航天专家李叔叔,彭帅的机要秘书、副部级离休干部梁立秋,叶帅的亲家母离休老干部丁阿姨,《林海雪原》作者曲波的老伴、94岁老八路(书中“小白鸽”的原形)刘阿姨;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90岁总工陈延显夫妇;90岁的著名化学博导彭安阿姨;301医院离休老军医孙国范大夫;毛主席题词“切实朴素,大公无私”的开国将军何维忠之女何大姐,入住3年多的中科院电子所原党委书记92岁的离休老八路田阿姨(罗援将军的岳母);仅入住半年,就对万寿阳光感激不尽的94岁老八路、兵器部离休老干部王奶奶的众多儿女们------都已经把万寿阳光当成自己温馨的家园。对于长期入住北京医院的百岁老红军王定国妈妈,万寿阳光真正做到了招之即来无偿照护。


除了地理环境和专业护理有优势,对辖区内“三无”老人无偿安置、特困老人低价接收,认真做到养老兜底保障外,万寿阳光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这里居住的老人多为参加过抗战的老军人和革命军烈属后代,“红色基因”传承氛围相当浓厚。对于这些为共和国做出过贡献的老人,公寓坚持尽可能地在价格上予以优惠和照顾。


据统计,开业4年来,老年公寓已收住长期照护老人92人,短期照护老人100余人次。除了照顾好入住的老人,万寿阳光还持续为周边社区的居家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上门送餐、维修、照护等服务3000多次,受到广泛好评,获得锦旗无数。


闫庆华说,做养老这些年,他日以继夜忘记节假日,精疲力竭超负荷付出,经济上早已入不敷出,但凭借着对这项事业的热情、对老人们的感情和对年已97岁老父亲的承诺,以及感恩海淀区民政局和街道办事处这些年的帮助,现在无论有多艰难,他都义无反顾的甘愿继续坚持下去。唯独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深入基层倾听老人及其子女的呼声,尽量在政策上“开绿灯”,多些“人情味”,少些“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这就是对痴心养老的人们在政治上的最大支持了!


图为人民政协报相关报道


投资者要有信心 政府部门要多支持


听完闫庆华讲述自己从事养老行业的经历,同为长期热心养老事业的伊丽苏娅非常感慨。她称赞闫庆华有担当,是社会力量投身养老行业的典范。当伊丽苏娅走进几位老人的房间,看到精心改造后的公寓环境整洁优美,养老设施先进齐备,服务人员专业体贴,老人们在这里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时,她更是连连点头,赞赏闫庆华对老人们无微不至的照顾。


伊丽苏娅说,这些年来,国家对养老服务行业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但是,只有作为养老投资者真正参与其中,才能切实体会到从有政策,到政策落地,这之间有着多长的路要走。这期间,有的人坚持住了,有的人望而却步,更多的人无奈放弃。而闫庆华能这样倾尽全力、倾情投入、执着坚持,实属不易。


在伊丽苏娅看来,其实每一个养老好项目的落地,除了参与者的坚持,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具体落实上提供的帮助。在这一点上,她要为给老年公寓提供极大支持和帮助的基层政府以及职能部门“点赞”。未来,老年公寓在发展中也会遇到新的问题,但只要投资者有信心,政府部门多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养老事业做好。


肖雪 整理


来源:消费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