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著名的企业失败案例 创业失败案例

预制蔬菜成为新的出路,三餐、美味梅园等品牌相继融资。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眉州东坡旗下食品公司王家渡已于2023年启动上市计划。

预制蔬菜是指以农、畜、禽、水产品为原料,配以各种辅料,经预加工(如切割、搅拌、腌制、碾压、成型、调味)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根据深加工程度和食用方便程度,制备的蔬菜分为方便食品、方便食品、方便熟食和方便制备食品。

预制菜真正的红利期是在去年,在疫情之家培养了做饭的习惯,这对预制菜和速冻产品是一个利好。Tik Tok和小红书的短视频内容,让预制蔬菜的概念和相关生活方式更受普通消费者欢迎。此外,厨房产业化的推进、年轻人对更健康饮食的追求等一系列因素,推动了预制成对的进一步崛起。

天空调查显示,中国有超过6.9万家预制蔬菜相关企业。整体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约10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约2600亿元。以日本60%的渗透率为参照,中国预制蔬菜产业现在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5年后市场规模可能会超过1万亿,长期来看有望超过3万。

预制菜赛道又火了

预制食品不是新产品,几年前就广泛使用了,多卖给B端,主要是热腾腾的即食食品。今年以来,预制菜的重新流行,来自于各种餐饮、生鲜零售的头部玩家的动作,以及对C端用户的直销。

比如推出的“贾功夫料理”,已经开了200多家店。上市前夕,丁咚杂货店购物宣布,预制菜将是今年的一个重要类别。希望预制菜承担10%的销售规模,预制菜的投入没有上限。

B端工业化厨房降本增效的要求,C端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疫情期间居家烹饪习惯的养成,都推动了预制菜的兴起。

在资本市场上,今年具有预制蔬菜概念的创业公司备受关注。创新工场投资总监周佳俊告诉烈云。com认为,这与新上市的a股公司韦志祥有关。伟志祥市值一度超过100亿元。虽然去年营业收入只有6.22亿,但净利率还是不错的。

迅威视近日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天使轮融资,其投资人源码资本表示,预制食品是一条正在经历快速发展的万亿赛道。从供给侧看,食品冷冻保鲜技术、冷链运输等基础设施已全面建成;在需求端,消费者对新品类、新品牌的接受度,以及对便利性、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释放,看好这一市场空间。

周佳俊认为,供应链能力和产品实力是所有新公司取胜的首要基础。在电商渠道,需要重新定义供应,提供年轻客户喜欢的预制菜种类,考虑单一经济,而不是把线下的东西照搬到线上,增加RTD产品的比重。在盒马、大润发等线下渠道,电商的爆款逻辑不可复制,服务对象可能是家庭烹饪的决策者。

以创新工场投资的美味小美园为例,其电商主要产品相对较少,从爆款产品的逻辑出发,以预制菜为代表:小龙虾面、手工鸡柳、腌鱼;说到线下渠道,主要产品是RTC产品,比如水晶荷叶鸡、免糊猪肝、蒜蓉排骨。这些大菜是显而易见的

节约做饭者的时间。


来源:猎云网


行业玩家越来越多,资本也争相入局。三餐有料在一年内获得三轮融资,珍味小梅园在半年时间里先后两次获得资本押注。去年9月,珍味小梅园获得来自零一创投的百万美元天使轮融资。3个月后,又获得来自创新工场的数百万美元Pre-A轮融资。


周家俊表示,如果新锐品牌的视角与运营只能在电商解决问题的话,那运营效率在不长时间内就会遇到瓶颈。预制菜的决胜,很大程度上会在线下渠道。线下渠道的竞争力,不仅仅是看一个品牌覆盖了多少终端网点数,在每一个目标线下渠道的动销率(PSD)是拉开差距的核心关键。


峰瑞资本认为,在外卖、堂食、在家做饭、吃方便食品这些与吃相关的场景里,一个场景发生频率的增加就意味着其他场景发生频率的减少。往长远看,这个品类很有可能变成阿里和美团的新战场。


这四家企业倒在黎明之前


回溯过往,其实早在生鲜电商崛起之时,许多企业以提供半成品净菜形式进行突围,尤以青年菜君、我厨等为代表的“明星”企业,受困于供应链、配送等难题,最后倒闭,令外界唏嘘不已。


猎云网梳理了早期探索预制菜失败的案例,他们出现了哪些问题?对当下火爆的预制菜赛道又有哪些启示?


青年菜君:供应链之困


2014年,双创热潮下,青年菜君应运而生,彼时生鲜和O2O是两大风口,青年菜君的商业模式正好集两大风口于一身。


起初,青年菜君以售卖半成品净菜为主,定位用户群体为都市白领,在线下地铁站外建立实体店面,线上自营电商平台,用户可以在线上进行订购以后,在线下自提。


创业不久,踩中风口青年菜君便获得了创业工场数百万的天使轮融资,一年内,青年菜君更是连续完成三轮上千万融资,其中不乏真格基金、梅花创投等明星投资机构。三轮融资后,青年菜君估值达2亿人民币。


一时间,青年菜君成为了星光熠熠的明星项目,双创热潮下,青年菜君上过《新闻联播》、《对话》等央视新闻,成为了“双创”的典范案例。


但转折却也马上发生。狂热的资本市场逐渐冷静下来,但奔跑中的项目却不能立刻停下。


为了提升消费者体验,青年菜君不断优化自提模式。


2014年初至2014年11月,青年菜君采用地铁站自提模式;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由地铁站自提转向社区自提;2015年7月,自提模式再次调整,从社区自提转向宅配。


自提模式不断优化的背后,是青年菜君物流成本的不断投入。


为了实现“保鲜”,青年菜君布局了大量的前置仓和冷藏设备。重资金链的布局让青年菜君很快资金告急。


2016年3月,青年菜君团队原以为可以花10个月的钱,花了8个月就见底了。融资没有到账之前,青年菜君只好先找老股东借债。


但哪怕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年菜君仍然没有意识到问题,自提模式还在准备进行T+1向T+0的升级,即当天预定两小时内配送。这意味着需要在原先业务基础上,升级改造前置仓、重构物流组织结构、优化供应链弹性,对资金要求极高。


最终,一直困在供应链升级的青年菜君资金链断裂,宣告破产清算。


天使投资人张玮在复盘这个项目时表示:“对于吃,中国人的一餐比西方会更复杂,中国不仅有选择多样的餐馆还有极其便利的外卖。归根到底,没有真正把懒人经济做到极致。”


对于青年菜君而言,不断升级的供应链和配送,最终还是倒在了资本告急的面前。


我厨:重模式与人事动荡


与青年菜君定位相同,我厨2015年脱胎于望湘园,切入“在家做饭”的场景,主打净菜配送服务,直接免去了消费者洗、择、切、配等食材加工步骤,让消费者的做菜效率变得更高。


虽然有母公司的资金加持,但我厨的商业模式采用了“中央厨房”+“冷链物流”,做法比其他竞品更大胆。


根据此前的报道,我厨在上海拥有一座2万平米的中央厨房,物流则采取同城冷链、无前置仓的“两段式物流”。产品从中央厨房发货,通过全城冷链物流进行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骑手直接从冷链车进行配送。


尽管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品质,并降低采购、仓储、开发和物流等行业成本,但也意味着从供应端到消费者端都要我厨自身承担。


过重的商业模式,难掩亏损的加剧,出于财务考虑,望湘园将其进行剥离。独立融资不久后,我厨再次卖身,2017年11月,易果生鲜宣布收购我厨。彼时,生鲜行业正进入下半场,我厨则正在巅峰时期,其净菜品类SKU100+,日平均订单1万+,年流水3亿+。


原本易果生鲜主打水果品类,两者可以互相扩展品类,但收购后的融合却并不顺畅。我厨创始团队在收购前离职,易果多次派高管进驻到我厨进行管理,遭到我厨内部质疑。


动荡的我厨,业务不断萎缩,订单从上万单下降到3000单,跑通的履约成本也从12元升到20多元。


与此同时,易果生鲜在阿里生鲜体系内被边缘化。2018年12月24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易果将此前负责的天猫超市生鲜运营转交给盒马,这意味着易果生鲜的独家运营权被收回,主营业务让位盒马,转型B端业务。


母公司的“坠落”很快影响到了我厨。2019年12月11日,我厨官网和App暂停服务。


“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的重模式运营,加上被收购后的高层动荡,都加速了我厨的死亡命运。


鲜菜来了:高客单价与复购率


鲜菜来了的商业模式是根据时令、热量、场景等不同维度的需求,以自营的方式、按照菜谱提供半成品净菜配送。


这基于创始人李显才观察到的两个现象——在家做饭整个流程耗时过长,而且去菜市场往往不知道买什么。如果提供的菜品,都已经买、洗、摘、配好了,用户只需花上20分钟,就能做出几道菜,能够节省很多时间。


2015年,鲜菜来了正式成立。后台一共有198道菜,每周一进行更新,提供6种4道菜的食谱、3种6道菜的食谱和1种8道菜的食谱,用户每次下单都能按照固定搭配组成完整菜谱,客单价在85元左右,毛利20%。


李显才认为,做半成品菜需满足3个条件——高客单价、高频率和独特的卖点。


鲜菜来了通过微信公众号和第三方平台,采取预售机制,将订单分为中午11:30之前配送和晚上5:30之前配送两个时间段。如果是中午送到,团队就在凌晨3点左右采购,大概5~6点加工完,6点~11点进行配送。如果下午17点送到,团队会在约中午10点采购。一周送三次,分别根据用户需求时间配送,每次送两天的菜量。


为了保证用户不在家菜品也能配送到,鲜菜来了在用户家门口免费安装了菜箱。“菜箱可把配送时间提前2个小时。”例如,下午16:00~17:30,“鲜菜来了”就会把菜挨家挨户送到菜箱内。用户回家便可取出新鲜的蔬菜。


由此造成的一个问题便是要求用户必须有极强复购率。因为箱子成本为60~70元,用户首次下单,平台会免费送一个菜箱,如果用户忠诚度不足,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


李显才曾表示,“鲜菜来了”前期的任务重心是提升用户量,对于这个模式到底会成为一个生意,还是快速规模化?不好判断。


按照鲜菜来了过往披露的数据,上线6个月后,在无推广、无补贴的情况下,鲜菜来了有付费用户超过5000,日订单60左右,其中微信和第三方平台各占50%,一般用户周复购1-2次。


李显才曾算过一笔账,假如每周能有200订单,平均单价120元,一个月销售额为10万元,毛利40%,即可做到盈亏平衡,日订单500时就能实现盈利。


但自2016年开始,鲜菜来了再没有声音,天眼查信息显示,鲜菜来了品牌于2021年1月5日进行注销。而李显才于2018年在武汉成立喜菜猫品牌,定位于中国领先的生鲜新零售服务商,致力于使老百姓方便、健康的、幸福的在家吃饭。关于喜菜猫而其他具体的信息,再未披露过。


鲜菜来了是对预制菜的一次很有特色的尝试,但在商业模式却透露着诸多不成熟。面临着高客单价、配送问题等难题。


卡卡鲜:死于物流成本


卡卡鲜的商业模式依旧是把采购来的食材洗好、切好,配好作料,加上菜谱,冷藏包装,配送到客户手中直接下锅烹饪。不同于鲜菜来了,卡卡鲜的菜品是2人份。


创始人唐勇认为,做生鲜电商无法与大电商平台进行PK,就主打他们暂时还做不到的“便利”。


卡卡鲜的团队主要集中在切配和物流环节,约30人。虽然销量也不断增长,但他仍有种如履薄冰的感觉。


首先是因为,卡卡鲜做的是配菜,客户等着下锅,对菜品配送时间的要求很高,“如果你晚半个小时送达,他们肯定会更急。”


这类高要求的配送在物流行业叫做“定时件”,唐勇称之为“等米下锅件”。于是他通过增加配送人员,将配送货的误差控制在半小时之内。


在唐勇看来,做半成品的生鲜电商最关键的地方是在配送上。在目前用户还未形成规模的情况下,卡卡鲜想到的办法是控制单量,一般一位配送员一天只送20-30单。而在体验保证的情况下,卡卡鲜也将30%-40%的物流交给信任的第三方手中。


在确保“鲜”的问题上,卡卡鲜坚持的原则就是当天采购,加之年轻的客户在吃饭的问题上随机性很大,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卡卡鲜还推出当天订、当天送。


卡卡鲜根据以往销量选择存货,卖不出去的便当做损耗。唐勇曾表示,此举也是为了冲量,增加融资的可能性。


在配送方面,卡卡鲜曾考虑过和超市、连锁店合作,但和用户沟通后,他们发现顾客虽然有愿意顺路经过做自提的,但要是需要多走200-300米,顾客就不愿买账了。除非用户已经非常密集,自提服务还是要小心翼翼,卡卡鲜最终也放弃这个计划。


获客则是另一个难题,卡卡鲜新用户主要来自口碑传播,以30-35岁的妈妈为固定群体,另一个比较稳定的用户群则是小夫妻或情侣。


反思这样的用户数据,唐勇认为这可能和卡卡鲜目前的模式有关,因为很多年轻白领没办法在头天晚上确定第二天晚上有没有饭局。


出于这样的考虑,卡卡鲜在做了一些新的尝试:采购时那些受欢迎、易处理的食材多买一些,让上午10点前还有下单意愿的用户可以加10%的费用(降低食材剩余的损失)买到当天晚上的新鲜食材。


虽然不断根据用户反馈做了诸多调整,但作为初创企业,在这样一个烧钱的行业里,唐勇未能等来融资,最终于2014年成为生鲜电商倒闭潮中的一员。(TechWeb)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