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营造良好环境释放强大动能——践行两协会精神推进创新创业
新华社记者胡伟、岳薇、刘宇轩
“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的动力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全社会创新创业动能,在世界大变局中不断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两会落下帷幕,全国上下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脱颖而出。
为创新松绑:“向改革开放要动力”
两会期间,长征三号乙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中星6C卫星,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刷新至“300次”。
经过300次发射,“长征”号到达了新的起点,中国航天成为享誉全球的靓丽名片。
“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动能,无疑需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国政协委员、长三家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蒋捷院士感慨万千。
蒋捷认为,从“大众创业创新”到“创新创业创造”,说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市场主体进入“一亿户”时代,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8.5%.发展新动能快速增长,创新正在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塑造中国发展新优势。
——坚持问题导向,大力简化消除烦恼。
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坚决打破一切不合理的“繁文缛节”……得益于创新生态的大力优化,各种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不断生成。
“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认为,攻关核心技术、加强原始创新是决定中国创新未来方向的“关键行动”。
——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强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狠抓国家实验室布局,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支持企业率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世界上的事情并不新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采取务实举措,通过改革扫清堵点、缓解痛点、克服困难,让“创新”在这个春天有了更生动的注脚。
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中国基础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色彩。——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何福初院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重磅论文5篇,涉及肝癌、乳腺癌等多种重大疾病的诊治新进展。
科学家的创新成果得益于团队的不懈探索和国家近年来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何福初说,“牢牢抓住创新的‘牛鼻子’,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强、自由度更大、获得感更强。”
为创业加油:“心无旁骛地做主业”
从一个小小的乡镇工厂,到市值过千亿元的体育用品集团公司,安踏始终坚持“单一聚焦”战略,心无旁骛,在“一双鞋”上精益求精。
在荷叶防水中捕捉灵感,借鉴古代银器设计创意,高水平R&D投资,626项国家专利.一双运动鞋诠释了安踏永无止境的创新动能。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
style="font-size:15px;">“民营经济要走向高端创造,根本出路在创新。”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丁世忠感慨万千。他表示,要牢记总书记嘱托,一要把好产品质量关,二要创立自主品牌,这是企业创新始终要瞄准的靶心。“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发挥双创示范基地带动作用、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发行双创金融债券、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发展创业投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们看到了不少支持创业的“大礼包”。
从仅有几名女工的刺绣作坊,到如今年产值3亿元的刺绣基地……谈起江苏扬州宝应县鲁垛镇的创业变化,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宝应县国凤刺绣厂技术总监莫元花信心满怀:“创业大潮激发每个人的梦想,村妇也能变绣娘。”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表示,把面向市场需求和弘扬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中国一定能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为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为创造助力:“让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
科研管理中表格多、报销繁、牌子乱、检查多……这些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烦心事”仍是不少创造活动的“拦路虎”。
如何更好地为创造助力?今年全国两会,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不少目光都聚焦到“人”的创造性上。
——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
——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
——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
——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认为,只有激活“人”这个生产力当中的关键因素,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科技创新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董事长高红卫认为,要培育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必须聚焦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普遍反映的问题,为创新松绑、为创业加油、为创造助力。
聚焦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四部门近日联合召开“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推进会,集中整治清理并固化形成制度成果,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云南昆明西山区海口尖山,云南大学古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和同事正在寻找化石点,这里埋藏着不少寒武纪时期的珍贵古生物。
“现在每周可以出三天野外科考,开会时间缩短了、报销流程精简了、经费使用更方便了。”刘煜说。
全国两会刚过,黄浦江畔的科改“25条”立马行动了起来。上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旨在做好“人”的大文章。
“放权”科研经费管理,破解“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等科研经费管理计划性过强的问题……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说,不让科学家的精力过多消耗在琐事上,让他们做出更多真正的原始创造。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就一定能够迎来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