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曾杰
路遥笔下的陕北,陈笔下的关中,贾平凹笔下的陕南,无不表现出乡土风情和时代特色。但要追溯陕西文学的兴起,就不得不提到著名作家刘清。
现在,一部全景式描绘新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传记电影《柳青》将于5月21日在全国上映。影片真实再现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的困难和宝贵经验。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贾平凹曾评价说:“刘清骨子里很现代。他懂外语,阅读量很大。虽然他在农村,但他的眼睛不受限制。”电影《柳青》上映前夕,贾平凹还在赞不绝口地谈论刘清。贾平凹推荐刘清是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坛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作品成为经典。希望这部电影能再现文学大师刘清的创业史。
影片讲述了青年作家刘清辞去北京市优秀干部待遇,决定参加实践,创作出反映新中国农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作。他在家里的皇甫村一座破庙里安顿下来。他深入农村建设一线,扎根基层14年,历经风雨,面对从互助组到合作社的一系列重要历史时刻,带领公社社员克服重重磨难,肩负道德责任,开创了农村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部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创业史。
《柳青》经历了六年的考证、论证、写作、拍摄和打磨,其拍摄过程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创业史。光是这部电影的剧本就有24个草稿,编辑了20个月,编辑了13版,修改的数量多达19个草稿。主创团队多次走到放弃项目的边缘,但最终在刘清精神的鼓舞下,它以令人满意的优点和美德到达了彼岸。
“如果你想写作,你必须先活着。想塑造英雄,必须先塑造自己。”这句话不仅是刘清用来鞭策自己的,也是近六年来无数次在电影创作团队中回荡的一句名言警句。电影《柳青》的创作经历和刘清自己《创业史》的写作经历,在这六年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性。
80后导演田波为第一部电影选择了最难的电影类型,挑战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主题。田波坦言,“历史是人创造的,我想通过刘清这个感人的人物来体现伟大的民族精神。他总能在历史的浪潮中坚持真理和良知。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知识分子,他无疑是民族的脊梁。”
这部电影已经雕刻了六年,遇到了很多困难。刘清曾说:“要塑造英雄,必须先塑造自己”。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深刻体会到刘清的故事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巨大启示,力求还原一个沉重的人物。
正如田波所说:“作为一段历史的叙述者,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展示事实,让后人去评判。我们的创作不是为了取悦和娱乐当代人,而是尽一切努力创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进行深刻的阐释”,这正是刘清在回顾《创业史》年写作经历时的基本态度。
5月19日下午2点,电影 《柳青》 将在影立方773IMAX影城举行超前观影活动。你想追随电影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创业年代吗?快来文末留言,表达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并且联系封面观影小助手(搜索zj86969212),就有机会获赠两张电影票。20张票,手慢无。
【如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举报。一旦被采纳,将有费用奖励。举报微信关注:ihxdsb,举报QQ: 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