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日报
地图集
主持人南羽:从8月24日到11月24日,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实施已经三个月了。市场看到,深交所把“创新引领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优化发行上市标准,增强制度包容性和覆盖面,引导各类创新资源集聚。今天,本报开始对此进行报道。
从8月24日第一批企业在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下上市交易至今已有三个月。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创业板作为支撑国家自主创新核心战略的重要平台,正在为创业创新型企业“背书”。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1月24日记者发稿前,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上市审核信息披露网站数据显示,创业板注册制共受理企业IPO申请445家,其中142家企业已获上海市委批准。目前,59家企业获得上海市委会议批准,25家企业提交注册,58家企业有效注册。
上述142家企业中,从所属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8家;特种设备制造业第二,分布企业14家;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并列第三,分布企业10家。注册地方面,广东、浙江、江苏企业数量最多,其中广东企业37家,浙江企业21家,江苏企业19家。
6月12日发布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明确表示,创业板定位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发展更加依赖创新、创造、创造的大趋势,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暂行规定》提到在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 年修订)》中属于“农林牧渔业”;采矿业;葡萄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纺织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行业;居民服务、维修等服务业,原则上不支持其申请在创业板上市,但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企业除外。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在上述142家企业中,虽然有部分企业属于农业、纺织工业、酿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等行业,但其业务经营几乎都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注册制维度下的创业板很好地落实了新定位,为创新经济和传统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AVIC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从行业分布来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行业的兴起,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产业,也从不同角度对传统产业进行了深度赋能和改造,提升了传统产业的运营效率,甚至改变了其商业模式或产品形态。对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能简单理解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取舍。也是传统产业实现与新技术融合升级、焕发活力的重要内涵。
“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是为了加快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更直接的融资渠道,支持发展壮大
董忠云认为,未来,提高新兴产业在资本市场的比重和用新技术升级传统产业是两个相对确定的方向。前者体现在资本市场产业结构的变化,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及新零售、新制造等数字经济概念。有望成为创业板的主流,还有很大的进一步提升空间。后者体现在传统行业内部分化明显,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转型的传统行业上市公司有望脱颖而出。由于传统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巨大想象空间,传统产业内部结构性变化将逐渐模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边界。
值得一提的是,创业板注册制下,还有大量“后备部队”在排队等待审核。其中受理企业27家,查询企业182家,暂停企业85家。
/>在上述294家企业中,从所属行业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布的企业数量最多,达到33家;专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并列第二,分布企业数量均为26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排名第三,分布企业数量为24家。从注册地来看,广东、江苏、浙江3个省份的企业最多,其中广东共有58家企业,江苏、浙江分别有47家、43家企业。记者 昌校宇
责任编辑: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