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海口残疾学校,海口残疾爱心创业亭

海口市灵山镇坡上村关公寺,曾为“琼山县私立坡上小学”。海南日报记者郭翠诗

清代嘉庆年间,泊上村关公庙的“古今意”牌匾。海南日报记者陈雨雪

关公寺的精美木雕。陈郁

清代嘉庆年间关公庙的“祭祀会”牌匾。陈郁

编辑评论/说明

今年春天,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海口传来好消息:海口市19处入选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海南周刊》从本期开始,一些鲜为人知的文物古迹将陆续出版,希望读者对海口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遗存有更深的了解。

本期《海南周刊》为您介绍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位于南渡河东岸灵山镇坡上村的关公寺。

宫庙作为一个村庄的“地标”,常常见证着一个村庄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许多村民的乡愁。

从海口市出发,右拐过琼州大桥,左拐几百米后进入乡间小路,就到了美兰区灵山镇新琼村委会坡上村。南渡河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村口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关公庙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从村民祭祀的场所,到作为小学使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关公寺的功能在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文底蕴,以及数百名村民守护它的期待和信心。

200余年历史沧桑

海南日报记者看到,关公寺外墙斑驳,墙壁上“点缀”着青苔和一些植物,寺顶房梁上雕刻着精美的木刻图案。

关公寺有两个入口,中间有一个礼拜亭。第一个入口,即外殿,由四根木柱支撑,左右两侧各放置一排石凳;中间拜亭南北两侧各挂有两块匾额,分别是“祭祀会”和“古今意通”。东西两侧各有两块石碑,记载了外殿和拜亭的建造历史。

村民吴崇福告诉记者,宫庙、白亭寺和外庙是不同时期修建的,其中以宫庙最为古老。遗憾的是,记录宫庙的石碑已经丢失,具体时间尚未核实。“根据口口相传,这座寺庙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可以证明的是刻有‘祭祀社’的木匾。”

只见这块牌匾上,红底金字,写着“嘉庆二十一岁三子李奇”。也许是因为历史悠久,牌匾已经斑驳。

“据说李奇是当时的县官。这座牌匾自寺庙建成以来就一直悬挂着。这座寺庙应该比牌匾的历史(1816年)还要长。”吴崇福推测。

“修建拜亭碑的碑文时间是民国六年。按照时间推算,应该是1917年。朝拜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外殿建于清朝四年,即1865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解放后,修建了东西交叉走廊

。” 外庙衍架和拜亭两旁的木作结构都是采用艺术雕刻制成。古庙三进相连,形成一间整体的庙宇。


张岳崧送匾至村庙


“公庙里曾挂有一块道光年间的张岳崧题写的牌匾,可惜在1958年被毁坏了。”吴崇福惋惜地说道,牌匾上刻有“灵佑桑梓”的字样,是张岳崧赠给坡上村关公庙的。


张岳崧为何将牌匾送到坡上村庙?村中的老人们认为,张岳崧祖辈原是坡上村人,其祖母去世后就葬在坡上村附近,村里还有村民为其打理田地。祖母死后不久全家从坡上村迁徙定安高林村,当时张岳崧的父亲张基伟年仅7岁左右。


“坡上村建公庙时,张岳崧将牌匾送到村庙,应是送回故里,是对村里的挂念。”


村中老人告诉记者,由于这块匾已不复存在,公庙与探花张岳崧的联系只能靠历史资料来佐证。


公庙融入村民生活


69岁的村民梁学坦每天早上都会来到公庙前的空地,坐在庙前的百年榄仁树下,看着空地上嬉戏奔跑着的小孩,梁学坦对这样的生活非常满意,深深觉得,这就是他一生的归宿。


“小时候每逢节日,全村人都会在这里祈福,如今,我们这一辈的人则喜欢坐在这里聊聊天。”从出生到现在,这座公庙已经融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解放初期,庙宇还曾是乡政府、农业合作社的办公地点,也是坡上村建村以来的公共议事场所。“它不只是庙宇,还是学堂,是我们村前辈父老注重文化教育的历史印证。我们希望它能更好地被保护起来,延续下去。”吴崇福说。


如今,庙宇因年久失修,部分墙壁塌裂,屋顶、屋檐败落,木雕也已破损,“现在一下雨房屋就会漏水,再不维修将会倒塌。”吴崇福表示,“村民盼能将庙宇正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让它得到更好的修缮和保护。”吴崇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