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咖岛创业社群,创业者交流平台

吴晓波:两年多前,我第一次见到陈伟,当时他正在写一本关于新媒体和个人品牌运营的书。后来才知道他是和一个小团队在政和岛经营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后来,我们形成了“同志”关系。

本周,正和岛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拥有超过100万用户,成为国内首个百万级企业家社区。这不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未来,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上,创业者通过价值认同和知识分享找到彼此,形成社会进步力量,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场景。

我们期待郑和岛带给我们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和营养。

来源|政和岛(ID:政和岛)

作者|陈伟,正和岛旗下视觉科技创始人兼CEO

如果我从未见过太阳,我可以忍受黑暗。

——艾米莉狄金森

01

这一刻终于到来了,政和岛上的微信用户已经超过100万。

我们是微信大潮中最早的冲浪者。2012年底,微信订单号发布后不久,我们就注册开户了。3年多来,死磕内容,做到今天。

在微信里,我们的速度还不足以达到百万。但可以骄傲的是,列出了我们的重量级用户,而且名单会很长:柳传志、马云、郭广昌、张瑞敏、刘、周、徐小年等等。他们都是我们的读者,与我们有过或深或浅的关系。

近年来在我们影响了这个国家一部分的政商领袖和知识精英。,“政和岛”微信获得了“中国微信500强”、“人民网十大最具影响力金融账号”、“胡润报告中国金融最佳媒体表现奖”、“腾讯财经最具价值自媒体号”等荣誉。

但是,让我和团队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这样的小事:有一次我在山东出差,一位企业家告诉我,他向公司所有管理层推荐了政和岛微信,希望他们订阅;公司的一名员工去银行领工资卡。银行员工看到他填写的单位名称,说行长让他们每周固定时间讨论一下政和岛上的干货文章;还有一个朋友自己创业,说这几年从政和岛微信受益匪浅。

02

这个公号也得到了业界的褒奖和认可。

2012年,正和岛虽然入市较早,但没人料到微信会是今天这样的景观

,并没足够重视。当时用短资讯的形式做了好几个月,用户增长很慢。后来我们沉下心来,明确聚焦企业家人群的定位,找准选题和栏目方向,才渐渐进入正轨。


2013年,微信的各种规则尚未完善,属于野蛮生长时期。我们抓住机遇,广泛选取好文章,开始驶入快车道,在一众微信号中有了自己的位置。


2014年,在发力内容的同时,我们开始试水商业化。因为用户高端和内容扎实,主动寻求合作的品牌客户很多,这使我们看到了微信的商业前景和更多可能。


2015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渡期,对应微信的生态变化,我们步入转型原创内容的阶段。这一年,我们举办了一场在业界颇有影响力的企业自媒体峰会,对行业发声。


2016年初,新媒体团队从正和岛独立出来,公司化运营。在做了一系列用户调查和尝试之后,定位为面向商业决策人群的知识服务第一入口。



回头看,一路走来,我们过的坑和坎不少,也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


一是用户意识。这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也是检视传统办法与新玩法的一个分水岭。在优秀的公司,注重用户意识是一种标配,如阿里、华为、小米。对公众号来说,首先需要了解我们的用户,知道他们在哪、是谁、需要什么、如何与他们连接,这是正和岛已经开始并将一直深入的核心工作。


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说人话,做自己。我们不玩概念的游戏,语言的狂欢。清楚自己的角色,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断摸索,打造核心竞争力。你可以多花时间研究琢磨别人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但不要盲目跟风,走别人的路。


三是在内容上保持媒体人的敏感。热点并非都只能等,也可以自己开发创造,如我们做过的“全球最贵的合影诞生了”“10大佬研判中国经济:只有L没有V”“郭广昌的三个相信”都曾火爆一时。在内容上,要借势,也要造势,保持主动和自信。


四是注重团队建设。新媒体工作团队既要敏感,也要钝感。工作性质决定我们对外面的风吹草动都会有感知,但是较大的工作压力,也会带来心理波动。所以团队建设很重要,及时沟通更重要。


五是坚持价值和价值观驱动。坚持给用户提供好看、有用的内容。不作恶,不作假。敢于对一些不好的风气和潮流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坚持自己的立场。



03


在具体的商业化实践和摸索上,我们有喜有忧。


起初,基于自己商界用户为主体的用户结构,我们想搭建一个面向商界的课程超市。与10多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向用户提供课程产品。但几次尝试,效果都不如预想。


我们复盘原因,分析琢磨,后来围绕我们的自身优势和资源,推出了自己的课程,反响不错:“正和岛实战方法论”,讲述新媒体和社群运营,两期都是爆满;即将推出的“正和岛餐饮第一课”,提前半个月招满学员。之后,我们将持续推出面向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垂直领域精品课,争取做成品牌。


8月,我们推出了首个政商参考类高端内容产品《陈功看大势》,得到很多用户的鼓励和支持。我们最新推出的面向商业人群的手机报产品《正和岛微报》,目前也势头良好,订阅人数增加之快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我们研判,微信进入存量时代,用户增长普遍减缓,能帮用户节省时间、筛选高价值信息的产品和服务将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未来各种各样的内容产品会越来越多,内容变现这个市场会慢慢成型成熟。


作为媒体人出身的创业者,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也致力于让更多的知识“手艺人”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尊重。因此付费内容产品将成为我们团队未来的聚焦方向,我们很期待在商业知识服务领域有热情、有专长的个人、机构和我们建立连接。


用户过百万后,用户量的增长将不再是我们的核心目标,而把重心放在深耕现有用户,服务好现有用户上。未来,在不断提升内容品质的基础上,我们将削减一些广告业务保证用户体验,核心商业模式会逐渐转移到内容付费和品牌课程上,以及未来更多的探索。


04


美国诗人迪金森所说,“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这个时代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也给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无限的可能。吴军博士曾在《浪潮之巅》中感慨:“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这波新媒体的大潮,我们赶上了。但被浪潮托起还是湮没,终究还是要看行动。我对我自己和我的团队,都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