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考公务员考什么科目,创业者可以考公务员吗

很多人都知道李永新是因为公务员考试,他创办的中公教育集团在公务员考试培训领域享有很好的声誉。

作为国内较早一批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群体,1999年以来,李永新在自主创业的道路上奋力拼搏,获得“自主创业优秀代表”等荣誉,也经历过失败。

面对这一波创业创新,作为一个“走过来的人”,李永新可以说是有着一颗坚强的心。“我老实说,创业是九死一生的决定,真的很难成功。”

他经常出现在北大创业训练营,劝创业者放弃捷径。“多走弯路,多经历失败和挫折往往是上天的眷顾,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捷径。”

我的创业基因

李永新将他的企业家精神归功于他的“折腾”基因。

他的父亲是一个特别麻烦的人。在李永新的记忆中,他的父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业。1983年,他借了1万元创业,亏得一塌糊涂。最后,他和母亲还了那一万元。

五年前,父亲78岁,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开了一家油压机店,做了各种项目。

我父亲以前到处骑电动三轮车,但他不小心被摩托车撞了,腿断了。“我还以为这会儿能不折腾呢。结果他改变了投资,投资了当地几家电动车销售公司,问我得给多少钱,不然会怎么样。”

李永新认为自己继承了父亲的“折腾”基因,但母亲在创业过程中给了他更多。他们家有四个孩子,妈妈一直教育他们要努力。“母亲的教育是我的座右铭。她说,奋斗是有前途的。”

母亲还教他们先为别人着想。“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后来我对这一点有了深刻的认识。”李永新说。

李永新的创业之路始于“考虑他人”。

大学毕业时,李永新原本想送去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正好有个同学想走路去读研。他担心我整天在宿舍里走来走去,走来走去。那时候,我面临着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去竞争?其实没有竞争。最后还是要分数,但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好的心理感受,能够在没有任何负担和障碍的情况下学习,我放弃了。”

在此之前,李永新已经放弃了在政府部门和企业工作的机会,放弃保险研究后,他只能选择创业。

弯路才是一种捷径

创业后,李永新发现,一旦他选择创业,他就选择了失败。

1999年6月28日,李永新成立新兴叶巍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就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

李永新记得当时央视《东方时空》有个栏目想把他们树立成毕业后创业的典型。

但一个月后,公司面临重大失败。投资者和创业团队按资本比例拥有股权,投资者占90%,李永新和创业团队占10%。

双方吵得很厉害。虽然当时公司还处于平衡状态,但是已经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

"这种安排意味着失败是肯定的。"李永新说他创业非常成功

变成了失败典型。


“我很多同学去了美国的知名大学读书,而那年8月份我在一棵大树下接受采访。记者问,你创业失败了有什么感想?我说还能有什么感想,非常尴尬,非常丢人,这是我第一次失败。”


紧接着是一次又一次失败。没有资金,没有项目,不知道要做什么,李永新完全是误打误撞状态。


从1999年到2002年,他基本上处于无米下锅状态,最惨的时候连1块6毛钱的炒饼都吃不起。


“一个创业者决心创业的时候要想清楚,你的未来一定有诸多失败,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并且在失败的过程中努力反思,那么,你干脆就放弃创业。”李永新说。


在创业中,最开始他觉得有捷径,就努力寻找捷径,结果发现根本没有捷径,如果能让我们走平常的路已经是捷径了。


“我觉得弯路才是一种捷径。多走点弯路,多点失败和挫折往往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这才是成功真正的捷径。”


最重要的是自己


很多人认为,创业要选择一个大的行业,一个大的市场,李永新从来没有这种设置。


2001年,他刚开始做公务员考试辅导的时候,还没有看到多大的市场,只是机缘到了就去做。


李永新回忆,当时做公务员考试项目是因为自己的导师。导师是北京大学政治管理学院的党委书记,那时公务员考试已经如火如荼,很多人找到他,认为他应该更懂公务员考试。但其实,他是教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对公务员考试并不了解。


“他说,永新你也别折腾了,教教学生吧,我在这种状况下辅导了几个学生,他们通过考试了,我觉得还行,应该做这个。”


其实李永新在大学期间就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属于最早参加考试的一批人。


“做这个行业本身和我有很大的正相关。”李永新说。


后来他意识到,所谓的创业模式和项目,一定是和自身历史有很大的联系,跟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


现在,李永新的大学同学中有10多人在他的公司任职。事实上,在创业初期,同学来来走走,没有一个人从头到尾跟随他。


但他没有埋怨过任何人,他认为,创业企业不用一开始就追求完美的团队,正确的事就是做好自己。


“在创业初期别想有什么团队,最重要的是自己,你自己能够把创业项目从零做到一,有人就会投资给你把这个一做到一百,你把一百扩大到一万才能成为伟大的公司。”李永新说。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