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草莓致富,草莓创业文章

12月初,已是草莓成熟的季节,此时的草莓个个硕大、饱满、鲜红。说起草莓,被誉为“中国草莓第一镇”的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有它自己的致富经。

近日, 《群众》 发表了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一位同志的民情手记,在感叹家乡黄川的变化之余,也给我们展现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南京向南行驶350多公里后,你会到达被称为“中国第一草莓之乡”的连云港市东海县黄川镇。黄川镇种植草莓3万多亩,年产鲜草莓5万多吨,产值4亿多元。小时候和爸爸一起住在这里,对这里的山、水、草、树都有特殊的感情。这一次,我回到了家乡,再次踏上了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亲身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农民致富了

在新310国道与267省道交汇处的西南侧,一座高达数十米的巨大草莓雕塑矗立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浆果”美好世界的草莓主题公园。潢川土壤肥沃,草莓种植已有近40年的历史。小时候,村里人在屋前、屋后、地里种点粮食,可以补贴家用,帮助孩子满足渴望。

后来,该镇从省农科院引进“凤翔”等优质品种,为草莓生产注入了发展潜力。此外,在政府和致富带头人的号召下,草莓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形成了万亩草莓产业带。2016年,“潢川”牌草莓成功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目前,“贝瑞好世界草莓主题公园”已建成大棚400多个,带动员工近6000人,户均纯收入1.5万元。

走进棚子,一块地块上的绿苗向四面八方的客人打招呼。鲜红的草莓,半披着绿叶,害羞地探出头来,蜜蜂在棚里嗡嗡叫,翩翩起舞,孩子们惊喜万分,棚主面带微笑。

近年来,黄川镇加大生产技术、市场信息、渠道开发等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全面推广和统一应用。常态化、集中化的新型农民培训计划,帮助种植户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种植理念,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为提高草莓生产的科技含量,镇政府推广了大棚立体栽培模式。"在同样的土地上,产量是传统耕作的三倍."科技展示棚里的技术人员兴奋不已。“过去,乡镇干部都去上门宣传。现在秧苗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高,种植户尝到了甜头,主动跟着政府走。”钱包鼓鼓的,日子好了,种植大户都在笑。

黄川热闹了

逛完草莓主题公园已经是中午了,我开车回镇上。记忆中,黄川街只有一家百货商店。如今,镇政府的门前不再是一条歪歪扭扭的乱石路,而是一条平坦的柏油路贯穿东西,沿街的店铺装饰着灯光,苏果超市的外墙上挂着明星海报。

阿姨和爷爷坐在超市前的摇椅上,小孙子裹得紧紧的,还裹着一件罩衫。我循着肉香找到了一家羊肉馆,大铁锅里热气腾腾,于是赶紧让老板弄了一碗不够热的热羊肉汤,放了一大勺辣椒油。太好吃了,只有我的家乡才能吃到。

环顾四周,酒店虽小但很干净。黄川成功创建省级卫生乡镇,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处理。全乡有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车和专门的保洁人员。由乡镇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定期到村里、农村调查健康危害,与人民群众一起,举一反三

,共同建设山青水绿、文明和谐的美丽小镇。


兴许是肉汤太香,店里的人逐渐多了,隔壁坐下一家三口,男主人操着外地口音,“老板,来两碗羊肉汤”。小女儿拎着装满草莓的小红桶舍不得放下,估摸着也是从“莓”好世界那边过来的。一问,他们是从盐城来这边玩儿的。三口之家围坐在一起,对照着主题园提供的旅游路线图,正商量着下午的行程安排,小女儿兴奋地喊着:“泡温泉!泡温泉!”温泉是东海县“三宝”之一,但不在黄川地界。


为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黄川加大与市县旅游部门沟通协作,推出了“采草莓—赏水晶—泡温泉”的旅游线路,打造了七里沟生态园、“莓”好农家等集采摘、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场所。没想到,一颗小小的草莓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把方圆百里外的客人都吸引过来,带动了县域旅游的发展。看来,黄川早已不是苏鲁边界处无人问津的小地方了。




人才引来了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黄川今日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农村艰苦,年轻干部少,青壮年也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为了解决人才缺口问题,黄川镇坚持育才、引才“两手抓”。


育才,即突出农村实用性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致富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奔跑在振兴之路上的黄川,这个车头就是镇上的致富带头人,是掌握实用性技术的种植户、养殖户、经营户。黄川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实用性人才扶持力度,支持他们创业兴业,带头致富。


引才,即紧跟县委县政府人才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双创人才”“双招双引”等人才招引工程,广开进贤之路,广纳有志之士。为充实基层干部队伍,2019年,县政府面向东海籍优秀大学生和退役军人公开招聘专职村干部85名,引导大学生和退役军人回到家乡,投身家乡建设。


“事业兴衰,惟在得人”,县里近期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会有更多英才来到这片广阔的乡村天地,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让乡村发展“莓”力无限。


黄川草莓旅游产业的兴旺是惊喜但不意外,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方便快捷的交通优势,加上镇政府大胆尝试,让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地展开。


沿着新310国道、267省道,黄川先后建起千亩草莓生态园和千亩草莓采摘园,配套完善道路、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形成“十里草莓经济观光带”。成立全市首家“乡村旅游协会”,举办草莓文化节、旅游节,并利用网络新媒体发布旅游资讯,提高黄川旅游知名度。


现在,全镇每年接待省内外游客达10万余人次,直接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黄川小镇不仅吸引了游客,也吸引了草莓果脯、果酒、醋饮等深加工企业,带动了全镇餐饮、运输等配套产业的发展。现在镇上已引进年产3000吨的草莓酒庄,草莓深加工项目也陆续开工。落户企业纷纷对接旅游项目,入驻草莓文化节,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就这样,一产搭上二产,再连上三产,黄川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摘编自《群众》2019年第22期,原标题为《“莓”好世界里 黄川变“金川”》


作者:徐媛媛(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