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暗示还钱的句子 创业负债文案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手机身份证,两者都可以借钱。简单,门槛低,没有人情债。”周友说,打开手机APP——的一个移动办公软件,在“活动福利”的菜单栏下写上“借钱”。点进去。中间红色大字体显示数字“96400”,上面写着“当前最大可贷金额(元)”,再往上就是“1天借1000元低至2毛”“低利率,无抵押”

随后,她打开一个社交软件,首页显示“某储备基金官方助理”,广告上写着“不如向某官员借钱”,后面是“查看额度”的链接,点击,也是一系列诱人的红色数字,价值越来越大。

作为“骗子联盟”的前成员,周佑对网贷引流的这些“套路”很熟悉。

“我曾经看着我的心。现在觉得心慌。借钱还钱容易!”刚工作几年的湖南姑娘问:“这有人管吗?”

《中国证券报》记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监管部门明确禁止过度营销金融产品,但点对点借贷的据点借助各种平台已经遍布互联网世界。一片“重围”悄然编织,诱惑无处不在。

进坑容易出坑难

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放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用户使用越来越频繁。各类移动应用产品百花齐放,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交流,也为点对点借贷引流提供了沃土。

据记者调查,无论是逛网店、点外卖、打车、订酒店机票、刷微博、看视频、听歌、看新闻,甚至工作锻炼,下载量较高的app基本都提供了点对点借贷的接口。

在排水方面,很多平台都非常努力。首页展示、重复推送、定时投放都是常规套路。有的用大数据精准投放,有的附上“生动案例”试图唤起“同理心”,有的干脆用各种奖励提升吸引力。

除了注重投放方式,每个家庭还在努力宣传文案。“只需要身份认证,快速审核”,“门槛低,22岁即可申请”,“快速贷款,3分钟到账”,“最高贷款20万元”,“每天1000元,最低0.2元”……总之,借钱简单,还钱简单,一切都简单!

果真这么简单?

记者注意到,很多引流广告中展示的贷款信息是日利率,而不是年利率。“网上贷款有一个潜规则,就是着重宣传日利率。年利率有时可能会标出来,但往往是小字号,不容易被人注意到。我被当时的日利率搞糊涂了。我以为和几万块相比,几块钱的利息根本不算什么。”周游说。

不仅套路满了,入坑也比出坑容易。

“一开始,我用信用卡付了半年的房租,大概一万五千元左右。后来信用卡没还,支付宝的贷款就开了。支付宝的花苞和信用卡用于日常开销。如果拿不到,可以借钱还钱。”周游告诉记者他是如何一步步滑入“深坑”的。“我一开始借的不多,但我可以还回去,借出去。后来额度不够的时候,就开始在其他平台借款,用借来的钱还其他欠款。平台借的越多,欠款越大,欠的最多的是11万本金。”

从四处旅行的角度来看,这个现在遍布互联网世界的秘密网络,仍然在诱惑像她这样的借款人一直“自投罗网”。

“掮客”引流不遗余力

在这个秘密网络上,有大大小小的借贷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私人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等。

所谓的“掮客”不遗余力地榨干地图。

“互联网平台在引流过程中可以获得实收利息的20%-30%的回报。”一位曾经在消费金融公司工作过的人告诉记者,与自己的努力和风险相比,这笔交易显然非常划算。这也是贷款管理机构推进平台营销的关键。

厦门国际银行投资银行分析师任涛表示

,对互联网平台而言,为资金方开展客户与场景引流是其实现自身流量变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可增强其与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粘性。同时,部分互联网平台旗下亦有小贷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变相放大经营杠杆。


除了平台推波助澜,放贷机构“触网”也成为一股热潮。任涛称,对于消金公司、小贷公司以及中小银行而言,借助互联网平台引流,有利于快速实现业务上量,弥补自身在场景、流量以及客户等方面的劣势,同时亦可通过广撒网的形式分散风险、突破跨区域展业限制。


据了解,中小银行由于地域、规模、品牌等限制,在发放贷款方面和大银行相比客观上存在劣势,因此更希望借助互联网的引流实现跨区域业务拓展,完成“弯道超车”。“现在机构一哄而上做个人消费金融贷款,都想赚快钱,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称。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严控跨区域经营,明确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过度借贷积聚风险


当下,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埋下的风险已经在逐渐暴露。


首先,过度贷款消费可能导致消费者陷入债务泥淖,还可能堆积多头借贷导致的共债风险。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称,应防范平台引流等合作模式诱导借款人过度举债的问题。另外,也需注意是否存在“以贷养贷”的漏洞。


其次,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过度借贷可能提高居民部门杠杆率。中国银联发布的《2020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付款账户首选使用网贷资金的群体值得关注,人数占比上升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低”群体,即低龄、低收入、低线城市。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一方面,部分负债消费主体存在非理性,未来收入与还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过自身经济能力过度借贷消费,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另一方面,企业面对债务刺激出来的消费需求,若扩大生产,当未来居民债务不断攀升、偿付能力难以为继时,又会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匹配。”报告指出。


再者,这种借贷还可能使金融体系风险不断集中。“这种模式下,互联网平台充当着个人客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中介,既是‘桥梁’,也是一道‘关口’,增加了对接的环节。金融机构往往既无法把控资产质量,亦无法实现有效客户数的积累,同时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还会放大自身经营的不稳定性。这种模式表面看是分散了风险,但由于引流的客户大多资质不稳定,特别是可能引来一些债务压力大、通过常规渠道难借到钱的客户,致使市场风险不断向金融体系集中。”任涛说。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同样担心,通过平台导流的客户,可能不符合准入标准。如果向这些客群发放贷款,金融机构既要承担更大的资产损失风险,还可能面临产品销售不合规、违反监管规定的风险。


“助贷”纳入监管大势所趋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


娄飞鹏称,目前对金融机构开展产品销售活动有严格的规定。未来也应考虑将这种“助贷”行为纳入监管,尤其对那些不符合条件的平台、不符合规定的做法,要依法依规予以取缔、制止。


然而,在现实中,要把互联网平台引流行为管起来,金融监管部门面临不少挑战。任涛说,一是引流平台大多不是金融机构。从行业上看,不在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范畴,且与引流平台合作的金融机构类别较多,需要拟定统一的监管规范文件,工作量较大。二是该行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其对助贷行为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协调监管难度。三是这一模式由于权责划分不清、相关概念不明、没有统一规范文件,造成投资者权益保护难度较大。


“目前金融监管部门可能对引流平台没有监管的权限,但可以对放款机构进行监管。比如,对消费信贷进行总量或结构性的限制。事实上,这就是对贷款中介的管理。今年金融监管部门可能会出台一些相关规定。”上述信息科技公司负责人称。


任涛表示,贷款引流相当于金融机构投放金融广告,除资管产品外,存贷款等产品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投放广告是被禁止的。在互联网存款被限制后,通过引流平台开展贷款被纳入监管也是大势所趋。同时,贷款引流本身是变相代销行为、变相从事金融活动,虽然监管部门无法对互联网平台实施行业监管,但在“金融活动要全部纳入金融监管”的政策导向下,势必会参照互联网存款的模式,对借助引流平台开展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加强监管。


“金融市场违规等行为监管类似于‘抓酒驾’,由于利益驱使,后续仍然会有违规行为,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周茂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