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青年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行为准则,它就像一个警钟,提醒你在做任何决定时都要考虑隐藏的成本。
工作以来,我越来越认同这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我即将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个好朋友主修体育。他觉得自己的本科文凭想竞争一个好的教师职位,希望可能渺茫。如果是找工作,他的专业不占优势,于是决定去最后一站,考一个985/211的研究生。
这是他告诉我的:
“普通本科生平均月薪只有4000左右,而硕士平均6000左右。985/211毕业后,平均月薪能达到8000左右,起点很高。”
这个说法我听过很多次了,我觉得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是平均工资的规律。表面看来,研究生的工资起点确实比本科生高。
但是我不同意这个事实。
因为这里存在了对比错误。
研究生要比本科生多学2-3年。假设月入4500的本科生毕业后,工作3年左右,工资涨到6000左右,也不过分。
硕士研究生的起点薪资,我觉得不能够单纯和刚刚毕业的本科生作对比,而是要和一个工作了3年的本科生来进行对比。
如果你是一个男孩,可能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是女生,可能这个现实对你并不是那么友好。
说实话,公司的HR跟我说,就算来应聘的女生毕业了,一般也是以她为最后考虑,宁愿选择本科。
因为女性的生育能力一直是所有雇主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即使每个公司都说“不会歧视女员工”,但现实总是站在利益的一边。况且你的年龄在那边,还是新人。
x;">相比之下,你的文凭可能并不能为你带来多大的利益效应。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学霸,那这个问题又可以另当别论。如果你读研究生这期间的收益大于这几年工作的收益,那么继续深造一定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个时代,能够真正改变自己命运的,读书一定是条最轻松的路。
但毕业之后,你的竞争同样会更激烈,因为你所处的层面不同,那些没有你优秀的人,你不屑与他们竞争;可和你同层面竞争的人,自然不会差过你,这样你的就业机会也就越少。
任何选择都有我们所说的“潜在成本”,任何选择也都有我们所说的“潜在损失”。
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勒说过,经济学的本质就是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但很多人都只是注意了这句话的最后两个字—午餐。

很多人在注意利益的时候,通常都会忽略了机会成本。
所谓的机会成本,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放弃的最大值。
打个比方,你现在不存钱,每个月到手的工资都花的精光,可能你会觉得每个月都很潇洒。可未来你会遇到无数想要拥有的东西,想要买车、想要买房、可能遭遇到重大灾难需要用钱解决......
可你之前挥霍的太尽兴,已经把未来的机会都用完了,那些机遇就和你擦肩而过,那些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就会将你吞噬。
这一点在职场上,也是如此。
我一个从事纸媒的同行朋友,30出头时终于做到了主编。临近35岁,他创业一年多的同学业务上了正轨,打算拉他一起。
他陷入前所未有的纠结中。
跳过去呢,意味着放弃辛苦多年得到的一切。不过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估计没几次这种机会。”
犹豫了大半年,最终一咬牙跳去创业公司。
其实,我挺佩服这位朋友,他有勇气去跨出这一步。因为随着我们的能力、经验、时间的积累,我们开始往人生的金字塔塔顶走去,我们所能选择的范围也更广,眼界也不同了。
但这背后,隐藏的是更高的风险,选择的机会越多,选择的成本也就越大,我们只会更加保守去做出选择。

就像我这位朋友,放弃了月入大几万的工作、不错的福利、熟悉的公司,从而去换来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创业机会,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我们做出的每个选择,背后都有它相应的成本。
网络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比尔盖茨看到地上有100美金,他一定不会弯腰去捡。因为在他弯腰去捡钱的那瞬间,创造出的价值就不止100美金。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同样如此。
- 大公司福利好,但小公司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能力,你只能选择其一;
- 传统业务抗周期性强,但新兴行业有更多的红利,你只能选择其一;
- 面对晋升时,高职位=高薪资、大压力,放弃晋升=低薪资、压力小,你只能选择其一。
人生的答卷大部分给到你的都是单选题,你有得,就必须有舍。

假如我们所有人都懂得从成本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其实很多问题你就不会钻牛角尖。
我记得我舅舅以前常和我说,人的每一分钟,都有隐形价值。
因为他开车都比较快,做事情雷厉风行,有次我就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呢?舅舅回答我说,假如别人做一件事需要50分钟,我只需要30分钟,那么我就比别人多出20分钟的时间。
这20分钟,可能我就可以敲定下一笔生意,可能就能给公司带来几百万的收益。
我相信很多人都喜欢贪点小便宜,往往就浪费了自己的隐形价值。
网络上不是有很多课程免费分享,又是要关注,又是要转发,很多人为了能够拿到这个免费课程包,折腾了几个小时,既消耗了人情,又浪费时间。
先不说他们浪费了自己几个小时,还消耗了自己和朋友的情分,这类课程可能质量都未必好,毕竟一分钱一分货。万一你自己学完,发现没有任何作用,白白浪费了自己十多个小时。
你觉得亏不亏?
就好像很多人喜欢去玩什么“砍一刀”的砍价活动,同样是浪费10分钟,你用来看一篇文章,哪怕用来躺着休息都能让你回血。

而你花时间去分享一堆人,让他们帮你点击拼团,既打扰了别人,而且最后可能还不成功。
也有人会说,10分钟能干什么?上个厕所,做暖马桶都需要5分钟。
网络上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过不好清晨,就过不好一天。
如果你无法正视这10分钟背后存在的价值,那你也打理不好10个小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时间就会像沙漏中的沙一点点流逝,悄悄地成吨流走。

之前听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做:步吕丹之驴。
说的是假如有两堆一样的干草,距离一头驴是相同的距离,驴就会因为不知道选择去吃哪一堆干草而活生生被饿死。
听起来很蠢,可我们人类面对多项选择的时候,也会像驴一样。
但是我们最坏的结局不是A也不选,B也不选,而是迟迟做不出选择,不知道该选择哪一种。

在患得患失中,失去了原本唾手可得的东西,这就是“机会成本”。
通常造成这个局面的,有两点原因:
1、不愿意付出代价
在后台收到很多读者的留言,都问我“现在什么职业赚钱?”“今年xx领域还有没有红利期?”
一般看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不太想去理会。
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事情来举例,你说现在开始写公众号,有没有可能赚钱?觉得自己太晚入场,感觉是没有机会。
可我身边有一个朋友,去年才刚刚创办公众号,现在已经累积出接近50w粉丝,创造了十多篇全网爆款的文章,今年很多品牌商找他推广。
与其你想知道某个职业、领土赚不赚钱,不如先去做,给自己一个最低试错成本,付出一些时间精力来换取可能存在的变现渠道。
你不去做,就一定没有机会赚钱。

雷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试错的成本真的不高,但是错过的成本真的很高。
因为当年马云想找雷军来投资阿里巴巴,可那时候雷军并不看好,觉得马云的想法不可行,就没有理会。结果,现在阿里巴巴成为全球知名企业。
2、不舍得损失
有些人错过什么好事的时候,常常都会说:“早知道我就......”
可人生哪里有那么多早知道,越是年轻,你就越应该主动去选择,而不是整天摇摆不定。
哪怕你试错失败了,你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因为你的机会成本低,而且你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东西。要知道,35岁和25岁跳槽,要付出的代价就不可同日而语。
既然你觉得这件事可以去做,就不要考虑它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不是好的。
商业史研究者张潇雨曾经聊到一个做事的方法,就是你面临两个差不多的选项,两个看起来都没有任何优势,你该怎么选?
随便选择一个,然后将其变成最好的选择。

因为你不努力之前,你根本不知道哪个好,既然都差不多,那就把自己选择的那一项变成最好。
学霸他不管是哪个学校出来的,都是学霸;大公司不管你选择哪一家,都会给你匹配的薪水和资源。
所以说,当你深思熟虑做出了决定之后,别懊恼,直接干就完事了。
每件事都有它的成本,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有做好选择的能力,而是有提升自己的选择,将其变得更好的能力。

小青年,一个混迹职场的自媒体人。
现代人“机不离手”,长期沉迷于短视频,刷朋友圈,接受无效信息轰炸,会让我们的成长停滞。
关注我,每天与你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