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亲哥创业要不要去上班,养猪创业哥

在华宁县宁州街道典韦居民组,有一个叫曹天庆的荒山,有点像一个大圈,离县城大概2公里。因此,当地人称之为“大圈”。“大圈地”土壤贫瘠,缺水少树,种地靠天气吃饭。村民们称村里的田地为“雷祥田”。在过去,常常没有望向天空的希望,也没有耕种的收获。2008年,来自村的24岁青年朱离开了工作的公司,结束了8年的打工者生活,踏入了“大圈子”,开启了养猪创业的航程,踏上了穷山沟变富地的探索之路。

2012年,朱加入“大圈”10余家养猪大户,注册成立“大圈生猪养殖合作社”,大家推选他为合作社社长。如今的“大圈子”里,猪舍藏在果树里,过去贫瘠的山坡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2013年,朱的养殖场被列入华宁县生猪标准化养殖建设项目。在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农场进行了重建和扩建。猪舍增加到3栋,面积3000多平方米,存栏400余头,年出栏1100余头。2015年,朱的农场销售收入达到250多万元,利润达到20多万元。在他的领导和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圈猪养殖合作社”的猪场规模达3万多平方米,从业人员50余人,存栏生猪1000余头,每年出栏生猪3500余头,实现养殖收入900多万元。

家贫早打工勇闯致富路

20世纪70年代初,华宁县修建白龙河水库,库区朱家冲村整村搬迁,朱的父母安置在村。朱出生在一个水库移民家庭,成为“第二代移民”。2000年6月,刚满15岁的朱初中毕业。毕业典礼那天,校长在主席台上讲话,他静静地坐在凳子上,满脑子都是打工挣钱的想法。由于家庭基础差,经济困难,年轻的朱早就知道打工可以赚钱养家。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一直在等待这一天,他没有心思听校长的毕业演讲。离校后的第一个星期,他就在华宁县华竹园绿化公司当了一名临时工,用自己甜美的嘴巴和辛勤的劳动,加入了农民工的行列。从此,他拿起锄头挖树塘,撑起小肩膀扛竹子,种上树苗,浇水施肥.已经八年了。八年的打工生活,虽然收入不多,但对于这个有脱贫梦想的农村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这个过程中的一点一滴,逐渐丰富和改变了一个年轻农民工的内心,创业致富的想法正在萌芽。

2008年,朱结婚生子,婚后家庭生计依然困难。看到城里人实现了住房和汽车的梦想,这个农民工的想法终于破土而出。他带着妻子和两岁的孩子毅然搬到“大圈”的山坡上,住上了简易的石棉瓦房,开始了养猪生涯。从规划、借贷、接水、架设电力到搭建猪舍,朱亲力亲为。几个简单的猪舍很快建成,饲养了50多头大大小小的猪。就这样,朱带着“为所欲为”的精神走上了养猪的曲折道路。

从此,朱起了个大早,住在猪圈里,白天想着如何防治猪,晚上梦见猪价上涨。他被猪牢牢地“束缚”着。孩子们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他在养猪场,孩子们第一次喊“爸爸”的时候,他也在养猪场。妻子不仅理解,而且支持。虽然朱的妻子又瘦又漂亮,但她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修理坏了的水管,坏了换灯泡,没了打饲料。有一年,为了多砸点红薯藤和菜叶当青饲料,他的妻子匆匆忙忙被粉碎机扎下来,至今留下一个残疾。每当朱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妻子当时的痛苦还是会浮现在她的眼前,她总是为妻子感到非常愧疚和惋惜。他说:“我当时不想提,但是我老婆说我贷不了款,最后我提了,别瞎说,然后就做了。”就这样,他们咬紧牙关,又坚持了八年。他先后投资80多万元,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圈舍从100多平方米增加到3000多平方米,生猪数量从50多头增加到400多头,每年出栏1100多头。华宁县将其列为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朱也实现了自己的“汽车梦”。他接连买了一辆微型汽车和一辆小汽车,迅速跑上了养猪致富的道路。

朱的养猪场

养猪曲折路信息和技术是出路

朱总结说,养猪有两个怕:一是怕猪死;另一种是害怕价格下跌。他被15头大猪和50多头小猪同时死亡吓坏了。他还遭受了10多万元的猪价损失,他的妻子也同样抱怨。朱对的恐惧、痛苦和抱怨摇摆不定,不断反思。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辗转反侧后,朱没有退缩,而是坚定了信念,勇往直前,走上了自己的养猪之路。

养猪过程中,有没有技术的时候

失败的教训,有一次次生猪市场低迷的打击,也有学得养猪技术、把猪养得膘肥体壮的愉悦,更有坚守之后生猪市场回暖的欢喜。朱正红逐步认识到科学的饲养技术和精心的管理方式是养猪的首要条件。2011年,朱正红参加了农广校的短期养殖技术培训班,点燃了他学习养殖技术的热情。他主动报名到县职业中学系统学习养殖技术,成了职业中学里的“特殊”学生。从此,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检查猪舍、观察猪的活动情况、准备饲料,然后,忙着去学校学习,晚上他又回到猪场干活。


两年的求学与养殖生活,朱正红忙碌地奔走在猪场和学校的路上。上课学知识,下课搞生产,课堂学理论,猪场搞实践,边养边学,边学边用,边用边总结,朱正红的养殖技术和理论水平迅速提升,猪的死亡率降低了,养殖成本降低了,效益提升了。学习的收获让他更加刻苦地学习,认真钻研技术,坚持科学饲养。慢慢地,学习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培训成了他提高技术的一条捷径。他在猪场的小厨房里摆上电脑,通过网络搜索养猪技术成了他每天的习惯,连吃饭时他都要把手机摆在桌子上,上网、看手机,主要是查看猪的行情信息。每次外出,他去得最多的地方是猪市场,因为他懂得: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的变化,是养猪能否赚钱的关键。


朱正红的养殖场成为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后,他精心管理,严守疾病防控这个环节,定期给猪打疫苗,加强养殖场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工作。他说:“防猪病不能懒散,要随时监控,就算是要出栏的大猪都不能疏忽。”如今,他的猪场已经扩建,猪舍已经改造升级,并配置了控温设备,猪场内外环境大为改观。另外,他还把猪粪用做猪场周边的果树肥料,进行合理的利用,将猪场污物变废为宝,减轻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走上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之路。


8年养猪路,曲曲折折,苦乐相伴。正是这8年的青春时光、创业生活,给了这个有致富梦想和创业勇气的农村青年历练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了他坚毅的性格,培养了他精明的经营头脑,练就了他高强的养殖本领,形成了一个现代农民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观念。回顾8年的养猪历程,朱正红简洁地说:“养猪人,要耐得住脏、苦、累,挺得住亏本,还要有技术、有信息,遇到猪价下跌时有苦恼但不气馁,遇到猪价上涨时有高兴但不昏头。”面对生猪养殖产业的机遇和挑战,朱正红满怀信心地坚守“大围圈”,耕耘那块属于自己的致富天地,在生猪标准化和规模化的道路上,走着自己的致富路。2016年,猪价上涨,朱正红赚啦,他们的合作社养殖户也赚啦,他高兴地说:“现在政府对农民工创业的扶持力度很大,我对在大围圈养猪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