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节能灯组装 外发加工 led灯创业

城市快车

作者:首席记者梁英杰编辑童伟

“这首歌简直太棒了。它的词曲作者是谁?”

"作曲家的名字叫冼星海,他是中国的贝多芬."

"他的作品令人兴奋。"

“是的,就像是中国制造。”

这一对话发生在刚刚结束的汉诺威消费电子展上。对话双方分别是涂鸦智能市场与战略副总裁纳单晶和德国记者。这个《黄河大合唱》是那单晶特别挑选的。激昂的旋律与智能灯阵闪烁的灯光相匹配,成为展览的一个场景。

涂鸦智能展台顶部的灯阵列成为汉诺威消费电子展上的一个场景

《黄河大合唱》用一段短短的旋律俘获了德国人的心,而涂鸦智能前后用了近三年时间才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智能平台。

也是在2015年前后,杭州一批智能家居企业开始涌现。他们有的是从传统制造业转型而来的,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站在万物互联的风口浪尖,即使全球贸易形势紧张,也无法阻止他们参与全球智能商业版图的重构,为中国制造插上智能翅膀,飞向价值链更高的地方。

杭州诞生了一代“牛插”

在淮居照明的办公室里,灯泡是最常见的东西。创始人马与它打交道已有20多年,从白炽灯到LED灯,再到现在的智能灯。无数灯泡通过他的手销往国外。他们还参与了在展会上大放异彩的灯阵的研发。

然而,三年前的这个时候,马就有了提前退休的打算,因为传统照明出口竞争太激烈,看起来是没办法了。当时一个美国客户上门想要一个带Wi-Fi功能的灯泡,这让他想起了一家叫涂鸦智能的创业公司。

2014年底,阿里巴巴云首任总经理王离职创业。考察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智能硬件生态后,他决定打造一个智能硬件一站式服务平台,名为“涂鸦”。他们找到了一个居住的地方,希望在照明领域创造一个样本。

当时照明行业已经开始智能化探索。2014年初,飞利浦发布了一款名为Hue的智能灯泡,可以通过手机智能控制。一个网关加三灯区泡泡要200美元,只有狂热爱好者愿意尝试。

再次见到涂鸦团队后不久,马决定与他们联手,拉起一家熟悉的工厂来制作智能灯泡。这个相当于“第二次创业”的选择,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迎来了大转机。

涂鸦创立的那一年,同样在杭的唐珂科技更名,其小K智能插头在当年成为中国智能硬件众筹领域的现象级产品。第二年,第三代小K首次亮相淘宝众筹,众筹金额迅速突破2100万元。一代“牛插队”在杭州诞生的说法不胫而走。

也是因为智能插电众筹在业内名气大,才有了位于滨江的Broadlink(博联)

),他们的起步时间更早,并很快对外输出智能模组和解决方案。


智能灯泡卖进了沃尔玛


在控客创始人林立眼里,2013-2015年是国内智能硬件的躁动期,智能家居更是被视为下一个风口,只不过高潮来得快退得也快。“现在,国内智能家居的头部公司大多在杭州”。


他的这种感觉产生于2017年初。当时,三星、谷歌、亚马逊、华为等公司在国内寻找智能家居的合作伙伴,杭州已是必经之地,生产单品找控客和lifesmart,寻求平台化合作找涂鸦智能和博联,还有一批各具特色的智能家居公司,像是主攻智能面板的鸿雁电器,比谷歌更早做智能音箱的Rokid等。


林立也分析过其中原因:“深圳虽然背靠华强北,有比较成熟的硬件产业链,但智能家居不光涉及硬件,还需要软件和云服务的配合,这点杭州更有优势。另外,深圳团队更喜欢‘短频快’,而智能家居是条长赛道。”


怀居的这展灯被软银看中,卖到了日本市场。


2016年初,怀居和涂鸦合作的智能灯泡销往美国。马越波也开始在网络推广时加入“智能”相关的字眼,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得好。“许多是行业里知名度非常高的公司,原先想都不敢想。”美国上市公司CREE在照明芯片领域占绝对主导地位,收到他们的邮件时,马越波整个人都是蒙的。


与2014年飞利浦智能灯泡曲高和寡不同,2016年以来,包括苹果、亚马逊、谷歌等在内的科技巨头,都加大了在智能家居领域的投入。在没被看好的情况下,亚马逊的智能音箱成为爆款,语音控制技术的成熟也使得智能家居有了更简洁的体验。


去年底,通过进口商,马越波的智能灯泡在沃尔玛超市上架,到目前为止销量突破了50万个,一举打开北美市场。控客在最新打造的智能家庭体验区,专门开辟了面向海外采购商的展示区。目前,他们旗下的各类智能单品在亚马逊海外平台上广受欢迎,每个单品年销量稳定在70万-80万台,并已和亚马逊、谷歌等巨头合作,产生了数千万元的订单。


控客在最新打造的展厅,专门为外商设置了体验区。


在国外进口商身上,涂鸦智能联合创始人杨懿看到了积极的变化。“去年这个时候,进口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拿一些样品看看。今年,他们已经非常急迫,对产品的需求也更明确,谁能做就要谁的”。


更别说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科技巨头,他们急需各种各样的智能家居产品加入到生态里,扩充使用场景。而生产和研发的任务,不出意外地落在了中国企业身上。


主导全球物联网浪潮


事实上,正因为中国制造的加入,才使得智能硬件的价格和使用门槛逐步降低。虽然马越波认为,随着国内越来越多厂商加入到智能灯泡生产领域,先行者的红利会慢慢减少,但就眼下而言,智能化对于产品价格的提升十分明显。“原先的LED灯泡售价可能只要1美元,智能灯泡的售价可以达到10美元”。


从涂鸦智能的实践来看,和怀居的合作可以复制到众多领域,只要相关制造企业能够找到用户的痛点,想办法用智能化解决。比如咖啡机,智能化能根据不同咖啡所需要的冲泡工艺,调节水温和水流大小,让普通家庭也能用简单的方式做更好的咖啡。微波炉可以根据相关菜色调节输出的功率和加热时间。


杨懿介绍,目前,涂鸦已经在照明、安防、电工、白家电等8个主流领域积累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相关工厂可以自行挑选进行合作,免去了自我研发需要的昂贵成本。“像咖啡机这个案例,如果企业自己研发,从软件做到云服务,投入至少百万以上,几乎需要孤注一掷。而现在,只需要几万块钱,代价很低。”


除了涂鸦,控客科技和博联也在向外输出智能化解决方案。今年年内,博联会实现3000万台的智能模块出货量,智能单品出货量也将突破500万台。中国更复杂的用户需求,更实用的软件人才,以及不断提升的云计算技术,让这些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团队比国外同行跑得更快,而他们积累的经验和技术正在赋能大量传统制造,抹平其产品智能化升级过程中出现的鸿沟。


“这轮全球物联网浪潮,毫无疑问将由中国制造主导。”这是涂鸦智能得出的结论。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林立的支持。控客计划在年底向美国输出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涉足家装市场,获取更高利润。除了智能化目前可见的红利,林立还强调了数据的重要性:这可能是手机之外,中国制造能够收集全球用户的数据,就像苹果和谷歌一样,虽然不如他们集中,但已足够能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工厂按上天眼
新技术加速走进车间赋能浙江制造


每次看到微信运动排名靠前的人,杨兴都会想起一年多前,自己瘦小的身子在浙江万马高分子偌大厂区穿梭的情景。那时,身为收发组的工作人员,她每天要在办公室和仓库间跑上至少20-30趟,“如果显示在微信运动上,每天两三万步是没有问题的”。


这并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特别是夏天,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入库会让整个收发组疲惫不堪。直到浙江万马对这一流程完成数字化改造,在产量提升50%的背景下,杨兴往来仓库和办公室间的次数缩减到6-7趟,整个收发组还精简了一些人。


这样的变化正在浙江万马位于青山湖的高分子厂区里不断上演,也成为浙江制造拥抱数字化浪潮的缩影。在阿里,这样的聚合被称为“新制造”。在腾讯,它是下个20年的主导战略“产业互联网”。


刚过去的云栖大会,智能制造专场座无虚席。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最新报告,在中端高科技产业,中国的全球份额在过去十年间几乎增长了两倍,占比超越美国和欧盟。但显然,这不是中国制造的所有潜能。至少在浙江,随着贸易摩擦的加剧,制造业对新技术渴求度正在上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面孔正在加快下车间的步伐。


工厂安上“天眼”


万马高分子的总控室里,有一面超大的屏幕墙,上面滚动显示各项和厂区运营有关的数据。具体到每辆车的进出、每条生产线的能耗、每个车间的运行效率等,几乎任何生产数据都能通过点点鼠标得到。


这套被称为MES的系统可以看作企业版的“天眼”,通过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帮助企业管理者及时了解企业动向,做出合理决策。


以当中的车辆管理系统为例,去年10月,万马在厂区出入口安装了地泵,车辆进出都会称重。不久前,有一辆送货车通过地泵时发出异常警告,后来发现这辆车少装了1吨货。


2015年,周骏宇和同事被万马从信息中心调出来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把日常生产用的数据收集起来,再加以利用,目标是将现有的特种电缆厂区改造成为智能工厂,“MES系统只是一块内容,其余的还有设备物联、工业自动化等”。


从建是硅烷车间里的班长,按照之前的规定,他需要在流水线上安排专门的工艺监控人员,每1小时记录生产线的温度、转速、电流、电压等数据,以免机器突然出现异常。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监控人员由于太忙或者疏忽,经常会漏记数据,对机器的维护没带来多大帮助。在进行设备物联的改造后,流水线设备的信息会实时同步到维修部,数据比之前人工记录的更及时还更准确。


详实的数据也让维修部更能掌握机器的运作情况,减少停机检修的时间。2015年,高分子流水线总停机时间为299小时,今年他们的目标是181小时以内。


年轻工人不比游戏排名比收入


硅烷车间原先在招人时有个特殊的小测验,让工人站在地上搬起近50斤重的原料往码垛上扔,测试工人的身体素质。“在日常工作时,我们最高要向上扔1.8米,太瘦弱根本不行。”从建说。


因为对身体有要求,车间招来的大多是有力气、身体好的年轻人,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2016年,硅烷车间配备了数台先进的码垛机,码垛的事交给机器来处理,工人只要对着一排按键操作,轻松又不会出差错。配置码垛机后,这一岗位开始招收中年人,人员流动率大幅降低。


码垛机减轻了工人的体力活


在高分子车间随便逛一逛就能看到类似的“机器换人”案例。比如他们自己设计研发的上料机,只要一按按钮,机器就会自动配好需要用的化工材料送到工人手里,原先这一步骤还得靠有经验的工人控制开关的松紧,保证分量的准确。


另外,还有包装自动计量器、原材料计量秤等设备,把工人从原先重复的工作中抽离出来,进行培训再到新添加的流水线上工作。


机器换人的同时,万马对工人的生产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现在,每个拿计件工资的一线工人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做了多少活,拿了多少工资,随之而来的是工作积极性的改变。


“原先,年轻人意识不到停机维修对他们收入的影响,现在只要停机就会有人跑来问什么时候修好。”从建还发现,年轻的工人现在不比游戏排名,改比每天的收入,“排在前面的人对后面的人刺激很大,他们的你追我赶让生产效率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准”。浙江经验赋能中国制造早在2013年,浙江省就提出了“智能制造”的概念,如今浙江也是全国唯一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在万马负责软件开发的周骏宇看来,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工业4.0,或者是新制造,都是从海量的生产数据中挖掘价值。


关于这点,中策橡胶有深刻的体验。原材料性质上的微小差别会给橡胶的良品率带来很大影响,原先中策的做法就是反复加工调试,直到良品率合格。在与阿里云工业大脑合作后,借助人工智能,通过对一系列加工环节的数据分析,仅优化提升密炼工艺中一个参数,就将混炼胶良品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直接带来上千万利润。


现在,中策改变了原先的全球平价采购模式,将产地和制造环节数据打通,更好地优化布局。


这些数字化解决方案,也并不只是大型制造企业的专利。杭州乔司一家服装公司将600方的车间做了智能化改造,20个摄像头和一台服务器,每天处理上亿个数据,能够在同一时间处理不同款式的打样和裁剪。


目前,这家公司设置了一个做快返小单的小组,30个工人做25个款式,平均一人做一款。这些订单量少的几十件,多的也只有一两百件,几乎每款都必须在一周左右时间交货,在一般的服装企业里几乎不可能完成。


在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就表示,目前阿里云在工业互联网平台有15个解决方案,光在浙江已有200家制造企业调用这些能力。他还强调,这些都是集合中国特征为中国制造提供智能升级的服务和样板。


阿里云的工业互联网方案已被用于浙江200多家制造业。


相比阿里云,万马的优势在于对制造业的了解,相关技术和经验可以更快复制到相近的行业。像是浙江的一家拉链厂,原本生产拉链容易打结,需要专门派一个人盯着。后来,万马在他们老旧的设备上加入一批传感器,拉链厂可以实时获取100台设备的工作信息,不良率大幅下降。目前,万马智能工厂的部分技术已经被三花控股、农夫山泉等浙江企业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