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的方斌不仅外表看起来更年轻,他的创业热情也不亚于年轻人。他的创业故事值得学习。去年,他在北京定居多年,做工程生意。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武汉做起汉服生意,成为江城第一个在这一领域吃螃蟹的人。
如今,在他的影响下,他创办的汉服文化集团近两年吸引了2000名汉服爱好者。“在武汉,你看到的穿汉服的活动都是我们做的。”方斌非常自豪地谈到这一点。
年过五旬回汉创业
方斌,1962年出生,武汉人。从五六岁开始,受家庭的影响,接触到《老子》 《论语》这样的古籍教育。上学时沉迷于《杨家将》、《薛仁贵》等历史文化世界。
1984年,路桥专业毕业后,他当了三年老师,然后搬到北京成为一名专门从事路桥工程的小老板。虽然他从事工程业务,但他更像一个学者。“穿衣不喜欢赶潮流,拒绝社交。业余时间我更喜欢舞剑看书。”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他已经在首都定居了。然而,就在普通人准备退休,养活自己的时候,他却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事情。去年年初,他决定在武汉创业。
即使做了老本行,他还是选择了——汉服,这是当时武汉还没有出现的新事物。“我平时学习古籍和历史,我向往古人的生活方式。古人提倡礼仪文化,我想用文化做点事。”
但是怎么办呢?方斌决定找一艘航母。
其实早在10年前,他就已经将汉服确定为一种呈现形式。因为别人看得见,很容易普及。“人靠衣马靠鞍”,“穿汉服后,在行为礼仪方面对自己有要求。从汉服开始,然后推广汉服背后的古代文化,要容易得多。
吸引2000爱好者进群
“汉服可以分为礼服和制服。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制(古代上衣指下裙)、深衣制(连接上衣缝)、裙制(短上衣)等类型。”一见到方斌,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向记者学习科普知识。
为了表现,他穿了一套长袖斜开襟的西装,并立即庄重地换上了更庄重的“笔挺”。
换完衣服后,他不停地整理裙子和袖口,调整帽顶和帽子,在镜子前呆了七八分钟。"请帮我看看哪里没有平衣服."只有当记者确认时,他才站直了。
这种对服装的郑重态度,让他从去年正式注册武汉韩佳服装有限公司开始,就不急于推销了。“每逢传统节日,我们都会举办活动。此外,在景区和繁华的商业区,我们还会不定期地举办成人仪式和中式婚礼。”
通过一个月一两次的活动,方斌慢慢进入了当地的汉服爱好者圈子,吸引了2000多人加入他创办的汉服文化集团。因为衣服质量高,做工精细,大学生的中国服装爱好者举行仪式,喜欢来他家租衣服。他还培养了1000多人成为汉服志愿者。除了卖、租汉服,他的业务还扩展到汉服摄影、传统礼仪培训、古乐器培训、文化讲座等。他的创业故事激励着所有想创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