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妹说:在首届以太坊行业论坛——Up你的生活消费升级行业论坛上,关于舌尖上的创业分会场,我们邀请到了手工酸奶品牌CEO刘达尼、以太坊CEO、辣味诱惑CEO、豆果美食CEO王玉祥、饺子CEO、新天创投合伙人姜玉洁。从投资和创业者的角度,大家对传统餐饮和互联网餐饮各抒己见,判断未来趋势。
薛梅悄悄告诉你,这是消费升级、衣、食、住、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之后每天都会有一篇文章分享。一定要注意~
(图:乐纯CEO刘丹妮在以太消费升级产业论坛上致辞)
互联网美食品牌的崛起
一、行业因素
1. 线下成本大幅攀升
人工成本占比已经从12%上升到22%,未来可能会上升到30%甚至更高。中国餐饮的深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工成本。与此同时,线下店铺的租金不断上涨。线下成本高削弱了整个传统餐饮规模的优势。
2. 互联网品牌接受度提高
目前餐饮的主要消费群体已经从60后、70后转移到80后、90后。在很多情况下,这个群体追求产品的时效性和参与感。消费模式为低价高频,具有较强的分享意愿和习惯,使得互联网餐饮品牌能够在当下主流消费者中快速传播。
3. IT系统提升产业效率
前端有预约、排队、共享、组织,增强商户与用户的互动和沟通,后端有ERP、采购、收银系统,使得食品和资金的动态管理非常简单。
二、个体因素
1. 高质量餐饮消费需求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餐饮。很多人不仅对食品安全吹毛求疵,还对食品调性吹毛求疵。吃代表一种生活态度,表现为对品味的追求和对品牌的依赖。
2. 场景化餐饮消费需求增加
对于线下餐饮,人们专门去“外面吃饭”,这主要是出于社交需求和场景需求。重点不是食物,而是氛围。80后主导的消费价值取向是多元化和个性化。根据不同的消费场景,诞生了许多不同的需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品牌的诞生。
怎样看待互联网餐饮与传统餐饮?
蒋宇捷:
传统餐饮的互联网化主要体现在四点:智能化、注重用户体验、改变品牌推广运营方式、改变经营理念。用户体验是近年来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改造最明显的变化之一。比如你可以用手机或者PAD支付点菜,等30分钟以上,菜品可以打九折。
然而,互联网美食品牌层出不穷,其本质来自创新,一是众多消费品的创新,二是模式创新。互联网美食品牌拥有流量和营销优势,天生就有互联网基因,所以崛起迅速。但最重要的是回归到吃饭的本质。要脚踏实地打磨食品研发或核心竞争力。好的产品,好的营销,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品牌。
那么你认为未来的美食品牌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模式?我觉得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它属于解决吃饭问题的餐饮行业,但它也有很多互联网的特点。我认为两种模式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李恒:
互联网餐饮和传统餐饮的本质区别就是传播,本质共同点是还是餐饮。对小恒水饺来说,如果传统餐饮是1.0版本,互联网餐饮就是2.0版本,只是升级了一下,两者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韩东:
互联网和餐饮的结合,餐饮本质没有变化,但互联网把餐饮的信息流、产品流、货币流和人流四要素重新排序。我们关注互联网发展的方向,考虑如何摆脱店面经营带来的巨大物理局限性,希望用互联网升一个维度。
目前大多数O2O平台更像家乐福、沃尔玛,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整合。麻辣诱惑要做中国餐饮O2O的ZARA,发挥我们十几年来积累的供应链优势,以最好的产品、最有竞争力的价格、最快速的产品研发和更新迭代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麻小”就是在这个思路下做的,有了互联网的推动,这条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之路会加速。互联网有它非常有优势的地方,但可能在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结合的时候,它是多形态、多生态的组合,需要企业自己去抉择。
王宇翔:
豆果作为美食社区,怎样和其他互联网美食品牌合作?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如何去思考品牌自身的调性和豆果覆盖的用户,是豆果和品牌双赢的基础。讲个例子,如果豆果美食和大娘水饺合作,年轻用户觉得太Low,如果和小恒水饺合作大家就觉得有逼格。这是特别不正常的现象,餐饮业脱离脱离了品质、品牌和供应链这些能力,变成大家一味追求调性和所谓的情怀。
第二,豆果怎么和品牌合作?要基于用户本身。比如豆果美食一直做家庭厨房场景式的分享,用户在单身时做饭次数很少,只有女生结婚成家有了孩子,才会在厨房这个空间里使用。如果今天绝大多数90后或00后都成家了,我认为在厨房消费主力是就他们,如果不是,在厨房这个场景一味强调消费主力是85后或90后是有问题的,用户失准了。
刘丹尼:
互联网并没有颠覆什么,互联网只是加速暴露了存在问题的品牌,并使有价值的品牌快速浮上来。
(图:舌尖上的创业圆桌讨论)
资本对餐饮业的改造及投资逻辑
蒋宇捷:
资本对餐饮行业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用金融手段解决餐厅供应链账期问题,加快资金流动利用效率,并通过众筹或借贷的模式,让规模较小的餐厅在资本作用下迅速扩大规模。
第二是资本的直接投资,在资本帮助下,创新的消费品像小恒水饺等品牌得到迅速成长的机会。
第三,资本带动整个餐饮链条基础设施的完善,例如开放式的中央厨房、美食孵化器、标准的第三方配送服务和非常专业的FA机构。
在餐饮这个几万亿级的大市场里,无论经济下滑还是上行,中国人在餐饮方面的投入在整体收入中的比重是非常高的,而且还在持续不断增长。大体量增长的同时,一些老的落后的企业会被颠覆和淘汰,而新的品牌、迎合年轻人喜好的品牌和模式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做的好规模不会小于一些优秀的纯互联网企业。
Kelin:
资本青睐餐饮业背后是有投资逻辑的,首先关于吃的市场是有万亿级;其次餐饮业可复制性强,具有快速扩张的能力。
VC一般从四个方面对餐饮项目进行评估:第一是项目本身的盈利能力,比如要求项目净利率高于12%、投资回报期一般在18个月以上、商铺坪效一般在100以上等。
第二,考虑受众市场的规模,客户生命周期价值包括客单价、消费频次,因此我们看到成功的案例里有做高端市场的冰淇淋,还有做大众市场黄焖鸡米饭。
第三是可复制性。随着餐饮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一些单品类、具有地方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餐饮品类开始崛起,比如小面、麻辣香锅等等。
第四是团队,几乎所有VC在投项目时都是在投团队,团队成员有成功创业经验、团队稳定性好、团队成员的经历跟行业比较相关都是加分项。比如在餐饮供应链相关的领域会考察团队对供应链的理解和资源,对纯互联网品牌的项目而言,VC希望团队里有做市场做得特别好的人。
(图:舌尖上的创业圆桌讨论)
未来的吃货公司该走向何方?
刘丹尼:
所谓的消费升级,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对产品认知越来越多,同时消费者需求变得越来越感性。所以,未来吃货公司的运作会越来越像时尚公司,公司要像ZARA可以快速调整,换句话说,你的公司是否具备适应力去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当你在思考公司“如何持续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时,你要问自己更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打造柔性供应链”,而后你要再退一步,思考更加深层次的问题——“如何搭建一个真正由消费者驱动的组织架构”。换句话说,你的公司是否具备这个组织能力,去适应一整套需要由用户需求来驱动的运营和供应链体系。
一款好的产品是怎么研发出来的?以我们的榴莲酸奶为例,第一点,我们找了全中国最在乎榴莲的用户群体参与研发,一起死磕这款产品起码有三个月,这其中有知乎上回答榴莲问题最多的人,还有人在下厨房上写过榴莲菜谱,六万多人浏览过,还有人吃过全北京38家有榴莲食物的餐厅;还有两个百万级的美食博主。
第二点,就是尽快发布、尽早发布,比平时快两倍的发布,不断发布。未来的吃货公司,可能在产品研发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开始满足用户需求了。
第三点:我们给到了远超过竞品的BOM(原材料)预算。市面上大部分酸奶零售价在五块钱左右,BOM成本一块钱左右。每一盒乐纯的BOM预算要五块钱,我们还采用了马来西亚的D24榴莲,喜欢吃的人,一口能吃出来差别。
韩东:
小龙虾和啤酒这种独特的产品类别,很多时候就是为了给消费者释放压力的,是为了过瘾。这其中,我们有20%多订单来自酒店,四星级、五星级酒店的订单,也有如家的订单,,前年第一单是海底捞的订单,很有意思,可能是多人嗨的场景。
我们在不断造思考,这个场景下,如何把消费者体验做得更好一些,因为这款产品能给消费者能够带来一定的解压作用,未来有可能在场景多样性研究上再做探索。
Kelin:
未来互联网和美食会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第一,扩张模式会从加盟或特许经营模式向直营+收敛式扩张模式转变,在主品牌的基础上,建立副品牌。比如外婆家的副品牌“炉鱼”,呷哺呷哺的高端产品“凑凑”。
第二,供应链体系会发生变革。目前餐饮企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主要在于利用互联网作为重要的营销渠道。未来互联网对餐饮的改造将会往供应链上走。也许会出来一个平台,由平台去提供整条供应链,包括食材配送、食品生产、成品配送,甚至营销数据分析,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它就可以更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把产品和品牌做得深入人心,甚至做成一个IP。
第三,互联网+食品会两极分化。目前外卖O2O和其他互联网餐饮模式加起来有1300多亿市场,离美食的万亿市场还有很大距离,这个市场是不饱和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餐饮市场最后会呈现沙漏的状态。一端是由互联网技术支撑的标准化、规模化的外送餐饮,另一端是能够抓住用户的心、精耕细作、精准营销的线下餐饮品牌。
关于消费升级,你想知道的都在以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