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第1版)
在梁平县镇万年村,一台联合收割机谢和当地另外两位农民一起,以每亩每年250公斤大米的价格,流转了700多亩稻田,用于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全过程。现在他正忙着采购农业机械设备,整理田地,育苗。在礼让镇川西村,10多户当地大户刚刚与村民签订了500亩土地流转合同,准备进行鱼藕混合生态种植。
永川区也是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在“三权分立”改革中创新了二次流通机制。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村集体以集体反租赁方式将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到低效林、缺陷林和当前质量较差的土地,配合土地开发整理企业,利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等农业投资项目,支持实施土地连片整治,完善道路、沟渠、水池、池塘、埝等基础设施,再将农民土地经营权再次流转。土地经营权二次流转后,每亩土地租金大幅提高,增加的收益在土地承包方(农户)、集体经济组织(村、组)和土地开发整理企业之间进行分配,提高了土地效益。
“实行集体所有制,稳定农民承包权,放开土地经营权,是破解农业超小规模发展的制度基础。”市农委主任夏祖相说,当然,无论经营权如何流转,管理模式如何演绎,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都不能动摇。在探索实践中,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违背承包农户意愿,损害农户权益,改变土地用途,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要注重提高土地管理规模,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和公平。
新的商业实体有他们自己的魔力
最近,刚从Xi安拉回来8吨马铃薯种子的胡华迫不及待地开始在地里播种。“我种植的不是普通土豆,而是黑金刚、红宝石等富含原花青素的新品种。去年市场价卖到了4元/斤,3万多斤卖完了。”
31岁的胡华是巫山县当阳乡红草村的一名金刚家庭农民。他外出打工12年,最终选择在家乡务农。村民们很困惑。
但在胡华眼里,农业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地方!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出台的补贴政策也不小;家乡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具备规模化生产条件。此外,他头脑灵活,利用自己的QQ、微信、微博,图文并茂地介绍推广产品,吸引了不少客户,产品也不缺。
像胡华一样,在我市,越来越多有头脑、有技术、有管理技能的年轻人回归农村,成立家庭农场,率先成立农民合作社,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农村经济发展主战场,成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力军。
“没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没有承载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的主体。很难与新的农业发展方式相匹配,也很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夏祖相说。
市农委表示,今年,我市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支持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的指导标准,探索适宜的种养业配套发展模式。建立适当规模的农户台账,将
社会化服务优化资源配置
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就是让土地“种”起来;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要通过专业化、机械化的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中等规模农户的养殖规模和效益。
去年,33岁的蔡平回到永川区临江镇高滩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种粮。第一次“交易”这么大面积的土地,却不太了解。结果有将近20%的苗烂死了,我着急了。调整后我几乎没种够苗。
今年
,永川区试点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吃过“亏”的蔡萍把包括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在内的全套技术活儿都交给了黄杨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当起了“甩手掌柜”。“享受全套服务每亩只需要480元,财政还要分别补贴普通农户、种粮大户。平时我只需要找人施肥、管水,既省事、又省心。”蔡萍感慨,“如果没有‘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我可没办法打理这么多土地。”永川区临江镇农业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认为,实行全程社会化服务,不仅可以保证水稻产量,还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有效解决关键农时“抢人”、“枪机”难题,减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购机的资金压力。
市农委表示,今年,我市将在优化公益性服务,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创新经营性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有资质的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性服务。探索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