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上海百强洗涤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振兴洗涤公司

CFIC导读:

2018年8月24日,由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上海市经济组织联合会联合主办的“2018上海百强企业大会”在锦江大礼堂隆重举行。2018年上海百强企业上海市浙江商会共有14家所属会员企业上榜,在会上发布。这份榜单既是企业实力的比拼,也是判断经济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晴雨表,充分展现了浙商在沪的实力和风采。

获得“2018上海企业100强”的上海市浙江商会会员企业包括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上海中梁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玉龙燃料有限公司和龙盛集团控股(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三盛鸿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志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光威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祁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胜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欧普照明有限公司

在2018年上海百强企业名单中,以2017年企业营业收入作为入围标准。数据显示,今年百强企业的进入门槛从去年的45.5亿元提高到49.9亿元。总体来看,上海百强企业经营规模处于扩张阶段,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R&D费用、从业人数等7项指标均呈现增长趋势。通过这份榜单可以发现,上海百强企业在经济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多主体发展等方面的表现成为亮点。

与此同时,2018年上海制造业百强企业、上海服务业百强企业、上海民营企业百强企业、上海民营制造业百强企业、上海民营服务业百强企业、上海50强成长型企业出现在上海百强榜单中。该系列榜单由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上海市经济组织联合会联合发布。

会议地点

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今年上海百强企业营业总收入达60427亿元,同比增长7341亿元,增速13.83%,各企业平均营业收入达604.3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企业有16家,营业收入在10-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51家,营业收入在10-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33家,在49元。排名前三的是SAIC、宝武钢铁和交通银行,其中SAIC营收8706亿元,中国宝武钢铁营收4005亿元,交通银行营收3897亿元。据统计,20强企业营业总收入43695亿元,占上海百强企业的72.37%,同比增长14.62%,这也说明大企业仍然是拉动上海百强企业营收规模的主要因素。

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上海百强总资产279847亿元,同比增长23437亿元,增速9.14%,平均每个企业2798亿元。其中,26家企业总资产在1000-90383亿元之间,42家企业在10-100亿元之间,32家企业在100亿元以下。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30871707538702" mention-index="0">上海银行以90383亿元、61372亿元、18078亿元分列前三甲,三家银行的资产增速虽然明显放缓,但增加额依然庞大,三家银行增加额达到9600多亿元。前20名企业资产总额合计254033亿元,占上海百强的比例达到90.80%。


数据还显示,2018年上海百强净利润和利税总额增幅较高,净利润增幅明显高于纳税总额增幅。上海百强的净利润合计4387亿元,增长593亿元,增长率15.62%,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43.87亿元,企业盈利水平强劲上升。其中,94家企业盈利,6家亏损,亏损合计53.96亿元,造船业企业亏损额较大,显示航运业不景气对造船业的影响甚大。上海百强纳税总额合计为4630亿元,比上年增长343亿元,增长率7.97%,平均每家企业46.30亿元。上汽集团、上海烟草、绿地集团分列前三甲。其中,上汽集团达到998亿元,增长率9.36%;烟草集团达到860亿元比去年略有下降;绿地集团达到305亿元,增长率达到36.66%。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蕴懿表示,2018上海百强总体经营规模和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的趋势较为显著,较之2014年,上海百强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入围门槛从30.7亿元显著上升到49.9亿元。与此同时,百强企业总体经营规模及净利润分别从不到4万亿和2355亿元,提升至超6万亿和438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超9%与13%,均显著高于8.7%的GDP名义年复合增长率。这充分反映出百强企业在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中,已经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制造服务双轮驱动,产业升级再进一步


制造业正重新成为城市经济的脊梁。从今年百强榜反映的数据看,在去产能、去杠杆和防范金融风险、振兴实体经济背景下,上海百强企业中服务业和制造业对经济拉动力的贡献势均力敌。


上海市企业联合会咨询研究部主任张培荣表示,培育上海先进制造业新优势,既需要在新技术领域攻坚克难,也需要在传统领域创新突破,其中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往往是决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2017年,上海百强企业在传统的汽车、医药、航空、电力等行业经营发展稳步上升的前提基础上,以钢铁、化工等为代表的周期性行业,在去产能等政策的推动下,经营业绩出现大幅提升,营业收入、净利润等经营性指标增长幅度或比例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大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加强。


另据统计,2018上海制造业企业百强营业收入总额达到27215.95亿元,增长3293.73亿元,增长率13.77%;服务业百强的营业收入总额达到31496.54亿元,增长4125.77亿元,增长率15.07%。总体上看,制造业百强与服务业百强双双实现良好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营业收入、净利润和利税总额等产出增长率指标明显高于资产、从业人数等投入指标增长率,显示拉动百强企业经营规模增长的不再是依赖资源投入和消耗推动企业规模增长。


汤蕴懿表示,国际大都市都基本上遵循了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从制造业中心到服务业中心的演进趋势。全球国际大都市在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演进过程中,都先后经历了制造业回落过程,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后果,特别是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发达城市造成了严重冲击,各地区均制定了“制造业回归”计划,制造业回归成为区域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


从城市经济演进阶段看,上海正处在从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的转型后期,前期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2018年的百强榜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劳动效率趋势性提高,创新力度更需提高


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更要重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不变情况下经济增长的程度,是衡量经济效率的最重要指标。决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三:增加科技投入以提高经济内生力、提升人力资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通过制度变革来保障运行环境。


透过百强榜可以发现,科技投入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引擎。2018百强榜企业去年平均每家企业研发费用7.24亿元,总体增长率达到20.27%。其中,大制造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更集中,引领作用更强。前20名企业研发费用合计448.9亿元,占上海百强的比例达到85.02%,增幅达到21.77%;上汽集团、宝武集团、上海建工分别以110.63亿元、58.34亿元、46.02亿元分列前三甲。前20名企业合计专利数66848个,占上海百强的比例达到89.94%,宝武集团、上汽集团、中芯国际分别以14192个、13654个、47729个分列前三甲。上汽集团和宝武集团作为上海企业的标杆,又一次跻身世界500强,并为上海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个可喜的数据是,2018上海百强不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幅度比去年增长达到两位数,而且这些产出指标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资产、从业人数这些投入指标的增长,其中,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幅比员工人数增长的幅度高200%以上。


其实,纵观近年来上海百强的经营业绩数据,主要依靠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企业净利润的现象已经连续数年出现,这一趋势反映了上海百强正在逐步摆脱依靠资产规模高速增长推动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的传统模式,更加重视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营业绩的增长。


在汤蕴懿看来,这种依靠发掘人力资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企业经营发展,既是企业自身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上海近年来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企业通过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将员工素质、劳动技能的提高和经营管理、技术、装备的进步作为提升企业发展的着力点,这对提高上海百强发展质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智能设备大量涌现,智能制造技术和无人操纵系统有了质的进步,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打开了新的更大的空间。专家建议,政府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引导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推广和应用无人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努力提高企业智力密集度,减少简单重复劳动,以更少的劳动投入获得更多的价值产出。


上海企业100强 榜单



延伸


阅读一



浙江人为什么特别会赚钱?

多元环境下的交换


浙江商业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山水对人的塑造。


浙江最精华的地区,是浙北的平原地带。受到富春江灌溉的浙北平原,河道稳定,土壤肥沃,在古代有着很高的农业潜力。远古时期在南方自主进化出文明的良渚人,在来到富春江附近后就对这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社会。


良渚文化遗址在吴越之地的分布


但富春江沿海有两个严重的问题,造成了这里的农业文明进步比太湖附近要慢一些。


第一个问题,是富春江沿线的平地不够多,中上游基本是被密集的江南丘陵所包围。古代真正握在越人手里的大片平原,也只有今天的杭州附近。再往北边去,在今天的湖州嘉兴一线,就是越人和吴人相接的地区,经常爆发争端,农业积累无从谈起。


相比狭窄的宁绍平原


地跨苏锡常与杭嘉湖的吴显然发展空间大得多


第二个问题,是富春江下游,也就是著名的钱塘江,受到海洋的影响,河道经常摆动,让两岸的农民不堪其扰。这个问题一直到唐宋两代才通过石质的堤岸勉强解决,解救了萧山和海宁的一方群众。


钱塘江大潮


现在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在古代就是一个祸害


而从富春江入海口向东去的宁绍平原,虽然今天看来是一大片可用的平原,但在古代受到的海侵比钱塘沿岸更甚,也不是适合农耕生产的地区。


受苦的不止浙江人


可堪一用的平原地区,向上游去就是复杂的山地,向下游去则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古代浙江人想要繁衍生息难免要往这两个本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去拓展。事实上,越文明最早就是发源于浙江复杂的山地中,并在与涨落不断的大潮的搏斗中掌握了海洋的知识。他们对农耕的认识,反而是在和坐拥太湖平原的吴人接触之后才形成的。


地处浙江省温州市乐清东北部的雁荡山


在浙江这类大山并不少见


平原、山地、海洋,三种不同的文明形态在浙江神奇地共存了。


当然,早年浙人的聚居地还有另四个:其一是瓯江流域的温州,其二是衢江流域的衢州,其三是椒江下游的台州,其四是夹在温州和浙北之间的舟山。但只要仔细观察,会发现温州和台州其实是缩小版的浙北;衢州金华强调了山地文明的部分;舟山象山则强调了海洋的部分。综合来看整个浙江,就是由这三种地形交汇而成的。


宁波、台州、温州这样的地形


遍布整个东南沿海


但浙北平原和钱塘江河谷的土地


则要比福建省宽阔平坦得多


不同的地形,带来的也就是不同的物产。农田种有果腹作物、山区里有野生动植物和矿产、海里有海鲜,一旦有一方发现自己的产品为别处的居民所需要,小区域内的商业贸易也就开始了。


事实上,根据王心喜等的研究,早在良渚时期,浙江就开始出现专业的商业贸易了。拥有富春江下游肥沃农田的良渚人经过多年耕耘,有了大量余粮,就可以和山中产玉区的山民交换玉石。这些从良渚遗址中被发现的玉石器具数量巨大。而良渚文明核心区本身是没有玉矿的,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商人负责玉石进口的工作。


良渚遗址中的玉器


以古人的标准来说


已经相当精美圆润了


复杂而多元的地形与物产,催生了浙江最早期的商业氛围。


第一个历史契机


但仅仅是小范围的内部交易还无法成为浙江后来成为商业骄子的理由。由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最早成为巨商的是位于黄河下游,而且和浙江一样拥有多元地形的山东,也就是以商业繁华闻名的齐国。


齐国虽坐拥盐海之利,经济繁荣


却无心于天下,只得坐以待毙


让浙江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厚的,是后世的一些历史机缘。


从东晋到南朝,北方战乱不断,大量北方汉人南逃。进入闽越群山中的只是一部分,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在长江下游定居。这大大加快了长江下游的开发速度,过去被密林和沼泽统治的南方,很快就被清理成了连片的农田。


吴国开启的六朝时代


是长江流域开发的关键时期


但由于政治惯性,中央王朝还是倾向于定都北方。一方面,北方的基础设施更完善,有利于帝国政令的实施;另一方面,北方也是面对少数民族的前线,只要把自身做强,北方王朝就能在前线维持双方的战略均势。


看这张图就能了解


为什么南北大运河的修建是必然


但政经中心分开的局面并不是长久之计,从越来越富饶的南方通过漕运向北方供应生存资源是必须的。于是大运河就出现了。最早的京杭大运河是从杭州修到的洛阳,而且通过广通渠还能勉强进入关中,为两都提供物资。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的景像


这是浙江商人的第一个历史契机。


同样作为税赋重镇的江浙两地,在南方向北方输血的过程中其实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苏南拥有太湖平原,水资源及其丰沛,而且平地面积大,事实上是作为中央的粮食中心,一如今天和平时期的河南在中国扮演的角色一样。


而耕地面积小一些的浙江,尤其是浙北,背靠丘陵,更适合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浙江的不好种稻谷,却能生长茶树、桑蚕和药材,这让茶叶、丝绸和草药成为了浙江主要的贸易货物。在供应京城使用之外,剩余的经济产品就进入了更广阔的贸易市场。


例如龙井


由于不是能就地消费的产品,浙江当地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商人负责远距离运输和交易。浙江的商人阶级从社会生产当中分化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而在北方急需南方物资税赋的情况下,这些商人还不会受到中央政府的打压,甚至在南宋迁都之后和中央政府玩到一块去了。


海洋时代的浙江人


中国历史上的大商帮有很多,陕商、晋商、徽商、扬州盐商都在其列。但这些商业巨子往往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因为一些特殊的货物需求而崛起的。比如晋商和扬州盐商,都是因为中国古代盐受严格管制,且交通不便而崛起的。等盐的战略性下降,交通方式改变以后,这些商人的盈利空间被压缩,很快就衰败了。


但浙江的原始产业结构并不那么单一。由丘陵地带贡献的茶叶、丝织物、药材等名产,都是中国人优质生活的刚需。虽说南边的福建也有不少类似的产品,但福建的交通实在太过封闭,还是绕不开在地理位置上占便宜的浙江商人。


台州市出土的对襟双蝶串枝菊花纹绫衫


类似这样的产品


是浙江对外输出的主力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中国,浙江人还仅仅只用上了自己的山地开发经验和内陆运河,他们对海洋的知识还完全没有出场呢。一直是近代的浙江,才迎来了第二个重要的历史契机。


近代中国被强制开埠,上海成为了重要的的对外港口,浙江人对海洋的知识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一时期涌入上海的宁波商帮,和他们带着的绍兴参谋,有了大展拳脚的空间。


大上海 大风潮 大机会


这一时期和宁波人在上海滩共同开发商业的,是苏州商人。但两者其实更像是在互补,而不是竞争。苏州商人对内陆市场有更丰富的知识,掌握了政治资源和原始财富;而宁波商帮更倾向于外贸,尤其是西方列强重视的海洋贸易。最好的例子是宁波人虞洽卿创办的三北轮埠公司,至三十年代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航业集团,一家公司就拥有全国16%的货轮。


三北轮埠公司一时盛极


一直把员工宿舍盖到了武汉


实体产业方面,以在上海开埠后的“进口货物第一大宗”洋布业为例,全市的投资额中有超过60%是浙籍商人提供的。其他重要的出口行业,如丝绸、茶叶,也都是由浙江商人所把持,来自湖州的丝商掌握了上海80%的生丝出口量。在工业方面,浙江商人则“完全把持了上海的五金行业”。


上海滩的洋行遍地走


在和拥有原始资源的苏州商帮的竞争中,浙商集团还略微占了上风。比如被称为“中国第一商会”的上海总商会,由在沪经营的所有商人共同组织,但这个商会的创办人就是浙江人严信厚,最后商会对外发声的实权,也掌握在了浙商的手里。浙江人此时成了上海滩商业界的风流人物。


上海总商会的巅峰样貌


今天在北苏州路470号大院还能看到


由于在实体商业上做得风声水起,浙商集团在金融方面的进展也很顺利。在1911年上海的7家大银行中,除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外,其余的中国通商银行、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浙江银行上海分行、四明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信诚银行,或是由浙江人创办,或是由浙商任经理,把控着当时中国最大的热钱走向。


这一时期的浙商,终于把上天赐予的平原、丘陵、海洋资源合而为一,用到了极致,也成就了浙江商业在近代的神话。


其实浙商的传奇到这里还没有完。


在经历了战乱和几十年严格的商业管制之后,浙江商人在改革开放之后又一次苏醒了过来。温州人在经历了长期的贫困之后,穷则思变,将小打小闹的商业变成了遍布全国的商业帝国。只是他们的成功模式,更像是隔壁的福建商人。


网红城市·杭州


而在浙江传统的富裕熟地浙北平原,则在过往的工商业基础上诞生了改开后的轻工业王国,乃至当上互联网信息化浪潮的弄潮儿。


不过,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本文作者:冬之阵


本文来源:地球知识局



延伸


阅读二



上海百强企业出炉 均瑶位列民企第七


跟着小编来看看2017年度均瑶集团的成绩单。


270


亿元


营业收入


同比增长15.4%


21.5


亿元


利润


同比增长4.9%


25.2


亿元


纳税


同比增长43.2%


凭借这样的成绩


均瑶集团位列:


上海企业100强 第 39 名


较去年上升5名


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第 7 名


较去年上升2名


上海服务业企业100强 第 22 名


较去年上升3名


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第 5 名


较去年上升2名


2018上海百强企业榜以2017年企业营业收入为入围标准,由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联合发布。数据显示,今年百强企业的入围门槛由上年的45.5亿元提高到49.9亿元。从整体看,上海百强企业经营规模持续处于扩张阶段,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从业人员数等七大指标都呈现增长态势。透过这张榜单可以发现,上海百强企业在经济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和多元主体发展上的表现成为亮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发布会上,上海市企业家协会专门通报了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金荣获“2017-2018年度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一事。


本文来源:均瑶集团


本文来源:上海市浙江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