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汉服主题演讲 汉服创业演讲

【亿邦动力新闻】2019年最后一天,哔哩哔哩为Z世代上演了一场跨年晚会。在名为《见东方》的演出中,一群身着中国服饰或中国元素的著名UPs通过舞蹈、音乐和乐器演奏,呈现了一场潮流与传统相结合的民族表演。

哔哩哔哩是“国青”的主要聚集地,汉服成为这个群体的标配。汉服、洛丽塔、JK制服作为汉族传统服饰,在哔哩哔哩被称为“破产三姐妹”。由于这些少数民族服饰生产工艺复杂,产量有限,价格相对较高,有“一入坑就破产”的说法。

哔哩哔哩跨年晚会民族表演片段

“在如今的中国,有300万汉服爱好者,他们的平均年龄在18-24岁,而新一轮的消费者开始为传统买单。”“2019年,淘宝上有几家汉服店,销售额过亿,最多的一家一年就卖了4亿。”

在2020年的新年致辞中,吴晓波和罗振宇谈到了汉服的新消费领域。在他们看来,汉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新生代年轻人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传统买单,这可能会带来消费市场的新红利期和“第三次国货运动”的兴起。

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显示,2018年天猫“汉服”关键词搜索量已经超过“衬衫”,购买汉服的人数比2017年增长了92%。据央视财经报道,2019年,淘宝平台汉服市场规模已突破20亿元,并保持着150%左右的年增长率。2019年天猫双十一期间,汉服销售额突破1.8亿元,其中90后消费者消费超过9065万元。

天猫母婴产业运营专家华墨曾告诉亿邦动力,天猫正在孵化一批新业务,包括生产童装的汉服品牌“一念”。“我们会根据天猫的调性对这个品牌进行包装和规划,从行业端梳理它的各种资源方向,希望它从一个专注汉服品类的商家发展成为一个全品类的品牌。从行业预期来看,我们希望在2-3年内达到1亿元的梯队。”

小众文化背后的“大产业”

“我愿回到汉唐,再吹号角征宫商贾;带上我汉家的衣服,让我的礼仪之邦幸福。”在汉服圈,汉服爱好者通常搭配“同袍”,取自《诗经》《是不是不穿衣服?“同袍为子”的称号,表达了这个群体复兴汉服文化的决心。

2019四川汉服花节

看相关数据,亿邦动力发现,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约有1300个,2019年增长到2000多个,两年增长46%。2019年全国汉服爱好者人数也达到356.1万,同比增长74.4%。根据《2019-2021中国汉服产业数据调查、用户画像及前景分析报告》的统计,2019年,约55.5%的汉服爱好者拥有2-4套汉服,5套及以上的消费者约占15.3%。

在汉服圈里,魏晋的齐腰Ku裙、唐代的齐胸Ku裙、明代的袄裙、马面都成了流行品类。在汉服资讯统计的2019年淘宝汉服单品年产值排名中,排名前三的是:“兰若婷”生产的领歪长款夹克“太平有形象”,单品年交易额超3900万元;“汉商华联”出品的齐胸长裙“龙母”,年交易额近2600万元;“兰若婷”生产的裙装“如意松鼠”年营业额超过2000万元。

汉服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批汉服企业的成长。据田燕调查数据,经营范围包含汉服的企业近500家,其中2019年新注册的有300多家。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显示,淘宝上的汉服商家数量从2005年的7家飙升至2018年的815家。根据汉服资讯发布的《2019汉服产业报告》统计,汉服淘宝店有1188家。

ze:15px;">“汉服热”同样带动了众多衍生产业发展,有分析人士指出,近几年汉服衍生产业的市场规模正在以12到15倍的增速扩大。在服装品类之外,配饰是汉服产业的一大核心,广州某服装厂商就曾对外表示,“10万元的销售额,衣服应该是占到8万元左右,配饰大概有2万元左右”。


此外,由于汉服短视频内容的广泛传播,更多“圈外人”开始体验穿着汉服,线下汉服体验馆因此获益。位于成都春熙路的香槟广场是全国有名的汉服商业聚集地之一,截至2019年9月份,至少有30家汉服体验店在此聚集。据了解,除了个别直营店铺,其中大多数为代理店铺。体验店通常会提供售卖汉服、租赁体验等服务,靠近景区的体验店还会提供拍照服务。



小众汉服的“破圈”之旅

汉服的兴起可以追溯至2003年,当年一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着自制汉服在走在郑州街头,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这一新闻在后来被视为中国汉服复兴运动的起点。“汉服热”的兴起既有国家层面的文化政策推动,也有民间汉服爱好者自发组织传播,以及媒体和商业力量的推动。


在国家层面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动汉服复兴的重要推动力,共青团中央和B站就曾共同举办“中国华服日”等国风活动,引导年轻群体在彰显个性的同时,身体力行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汉服市场能够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古装影视剧、仙侠游戏等影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这一时期,汉服商家们抓住了年轻群体对古装影视剧、仙侠游戏的追捧,纷纷联合官方推出联名款汉服,推动了汉服市场的消费热情。


例如,头部汉服品牌“汉尚华莲”曾联合《知否》推出14款联名款汉服,上线三周销售额突破百万;汉服品牌“花朝记”和《长安十二时辰》联合推出的大袖儒裙,几个月里销量增涨12倍;淘宝店铺“流烟昔泠”推出影视剧《陈情令》联名款汉服,连续3个月霸榜消费者最爱的汉服前五位。“十三余 小豆蔻儿国风”天猫店和知名手游《王者荣耀》推出的联名汉服成功拿下2019“双十一”汉服联名款销量TOP1。


十三余&王者荣耀联名款汉服


另一方面,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也成为汉服流行的加速器。从2006年起,关于汉服的讨论就开始出现在汉网、百度汉服贴吧等网络社区中,随后又逐渐转移到QQ、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如今,伴随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汉服的相关内容创作和传播力进一步增强。从兴趣小组、社群到大众化的短视频平台,“汉服”话题不断突破人群的圈层,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热议的话题。


据亿邦动力了解,抖音话题#汉服#汇集了92万个投稿视频,获得了257亿次播放;快手标签#汉服#汇聚了36.1万个投稿视频,播放量也有23.3亿次;2019年3月,B站和国风相关的投稿件数增长率331%,UP主人数增长率304%。截至目前,以汉服内容创作为主的UP主规模超过200人,单条汉服短视频播放量近300万次。


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与汉服相关的视频内容放下了“端庄”的姿态,以更加时尚、通俗、搞笑的形式出现,这种内容传播策略不仅可以贴上“汉服”标签,还可以有“剧情”、“搞笑”、“时尚”等多种标签,更容易被平台的个性化算法推荐机制分发给更多圈层的用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服的“破圈”传播。


当汉服成功“破圈”进入大众视野后,汉服商家再一次抓住拓客机会,联合各平台知名汉服博主把汉服推向了更广泛的社交圈层。例如,抖音博主“佛系少女”日常以创作汉服穿搭作品为主,目前已积累超过100万的粉丝,商品橱窗里的合作商家包括钟灵记、山海记、摸鱼儿、洛竹等汉服品牌,其中定价在250-300元价位的汉服最高销售量可以达到两三千件。


UP主“十音shiyin”开箱测评汉服


知名汉服UP主“十音shiyin”在B站拥有113万的粉丝,她曾穿着明华堂妆花织金明制汉服接受央视CGTN节目采访,向海外观众介绍汉服。从2019年6月开始,“十音shiyin”创作了一系列“汉服开箱测评”视频,详细品鉴并试穿当季新款汉服,目前合作汉服商家就涵盖了明华堂、织羽集、日暮溪亭、明镜、菩提雪、瞳莞等汉服圈知名品牌。



汉服品牌离“大生意”还有多远?

亿邦动力调研发现,相比大众化的服装品牌,相对小众的汉服品牌想要做大市场,还面临不少现实挑战。


一位汉服供应商告诉亿邦动力,当前,国内能走通大批量汉服生产的品牌商不足10家,大多数还是以工作室或小公司的形式通过小批量定制销售,即使是头部汉服品牌也面临产能不足的情况。


“2018年从事汉服加工的厂家才100多家,2019年已经增加到至少500家,很多头部品牌也在和这些厂家合作贴牌生产。”他说。


据了解,与大众化的服装生产相比,汉服制式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花费的工期也更长,这导致整体产能不足。汉服头部品牌“梦回大唐”此前对2018-2019年销量的预计是翻一倍,实际情况却翻了五六倍。国内知名汉服品牌“明华堂”主要走高端定制化生产路线,目前的生产排期已经排到了2021年7月。


其次,虽然“汉服热”已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是从认知到消费决策仍有很长一段距离。B站知名up主“一夜北风吹”认为,目前,大部分汉服确实和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相去甚远,虽然已经出现不少“汉服日常党”,但是想要在短期内走向全面大众化还是不太现实。


据了解,在汉服圈有形制派、中立派、改良派等多个不同派别。形制派强调要严遵史料,改良派认为汉服应该走向日常化穿着,不同派别之间形成的“鄙视链”关系给初尝汉服的用户也带来一定的舆论压力。


此外,汉服产业中的山寨问题也在阻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山正”(山寨和正品)之争是汉服圈的热议话题,所谓山寨,是指那些抄袭、模仿原创款式的商家店铺出品的汉服。


天猫汉服商家申请原创保护


有汉服爱好者告诉亿邦动力,目前在汉服圈的“山正问题”争论比较多,很多人“知山穿山”,还有人会混淆概念,认为正品价格太高,价格亲民的山寨货比较适合初级玩家。


“但问题在于,正版是设计师的心血,山寨涉嫌抄袭他人劳动成果,如果助长这种风气,汉服文化传承也不可能长久,只能沦为追求廉价、追赶潮流的生意。”她说。


另一位汉服爱好者也表示担忧:“一些原创汉服制式一经推出就被其他店抄袭,然后以低于原价的售价卖出,在这种情况下,原创吃力不讨好,抄袭却赚得盆满钵满,如果再缺乏有力的原创保护机制,耐心做原创的人会越来越少。”


除了产能不足、大众化难、山寨抄袭问题,汉服还面临来自市场炒作的问题。有从业者向亿邦动力透露,比如,有些商家设计“饥饿营销”玩法,导致很多样式的汉服成为圈里的绝版。“由于汉服市场供需失衡,加之炒作卖家的加入,逐渐让汉服成为一种奢侈品的存在,在这种趋势下,那些想要尝试消费汉服的新人群只会‘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