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王之康
日前,自称“土豆”的江西邮政电商扶贫项目组一名成员,给南开大学“农业梦想成真”公益创业团队写了一封感谢信,真诚地回报了团队满满的“橙色”意味。
一个多月前,江西省安源县的果农还在为脐橙怎么卖发愁,但当“农民梦想成真”的队伍进入赣南后,困扰大家的难题迎刃而解。年轻的“制造者”利用“通过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思路,开启了线上销售模式,帮他们把脐橙全卖了。
事实上,有很多团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农业梦想成真”。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有33,354个创意空间。
自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创新”以来,“大众创造空间”应运而生: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支持制定“大众创造空间”措施,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从那以后,创业创新的趋势蓬勃发展。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打造创新空间、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方面也更加积极。
那么,近两年高校创意空间的发展状况如何?有预期的那么好吗?
失败率远大于成功率
如文章开头所述,高校的创意空间里有很多成功的创业项目,都是服务于社会的。以南开大学为例,像公益辅导的“火箭计划”、解决制约外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安捷快递”等“农业梦想成真”这样的团队还很多.
“我们学校的创作空间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团队,他们在不断探索。”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张玉丽表示,创业项目并不局限于技术本身。一些学习纯文科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模式和本地资源,对文化大做文章。比如“手绘南开”逐渐扩展到整个天津,现在进展不错。
这是就成功案例而言,但总的来说,高校航天创业项目的失败率远远大于成功率。教育部大学生创业项目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解鹏指出,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考核,没有专项资金,没有专门的具体名额,这是目前我国所有高校都在创造空间的现状。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创业学院院长张也表示:“几乎90%都是失败,成功率只有10%。”
据了解,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一般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可行性相对较差,消费者的“痛点”尚未找到;其次,没有盈利点,难以吸引投资者;第三,一些企业家把创业当成一个锻炼过程,没有坚持下去。
张玉丽认为,只要是创业活动,失败率就会比较高,要不断尝试,不断犯错。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如何降低试错成本是高校应该探索的。“现在,创造空间更多的是一种空间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整合一个更现实、更支持、更服务的试错平台,检验大学生的想法是否符合客户的需求,能否为客户带来价值。”他说,在商业理念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和科研资源,比如在一定程度上向企业家开放实验室。
组织机制还有待完善
涉及到利用学校学术科研资源,向企业家开放实验室,涉及到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创作空间设置在团委之下,而学术科研资源和实验室基本分散在科技厅和各个学院
。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该校众创空间指导老师孙娟表示,创业创新渗透到各个环节:教务处开设课程后,管理学院从事创业创新教学工作;科技处也做创业创新,主要是做教师的成果转化;创客空间则由团委来做,每年5月和10月定期招募企业入驻。不过,各个部门之间是彼此分立的,比如上级要求学校汇报众创空间的资料时,指标是一体化的,其中包括开了多少课、园区有多少企业等,这就涉及了教务处、管理学院。
对此,解鹏深有同感,他曾多次担任“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评委,但这两个与高校相关的最重要赛事,却分属于两个部门:前者是以教育部为主导的,对应的高校部门是教务处或招就办;后者是以团中央为主导的,对应的是高校部门是团委。
同样的工作,却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这对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来说并无益处。所以孙娟提出,如果学校能够成立一个更高级别的专门机构,用于统筹、管理众创空间,那么,学校的各种与大学生创业创新有关的资源将会更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这对于推动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创业导师应明确定位
对于推动高校众创空间更好地发展,解鹏曾经问过一些做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的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几乎所有人给他的答案都是“项目”。
他表示,如果着眼点在项目上,眼光就只会盯着资金。可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他们虽然缺资金,但更缺乏经验。相对于社会上的众创空间,高校众创空间不存在运营压力,因为有房子,这方面成本比较低。所以,帮助和指导他们创业的“创业导师”才是关键力量。“有了优秀的、综合的、立体全面的创业导师之后,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创业,另一方面,资金、经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过来了”。
在解鹏看来,目前全国对创业导师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创业导师队伍也是良莠不齐,一些没有任何创业经历的政府官员、大学老师和职业经理人等都成为了创业导师,很多人在指导创业的过程中也是想当然,而大学生创业者往往对创业导师顶礼膜拜、盲目信任,这样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创业事业的发展。
他认为,指导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业导师应当分为五类,明确定位,分类管理:一是创业咨询师,由熟悉国家政府创业管理、指导、服务职责的政府官员、资深律师和会计师或经学习达到相关要求的人员担任,负责提供创业相关知识咨询;二是创业辅导师,由在与创业有关的机构中从事创业工作的人员担任,提供创业相关辅助和引导;三是创业指导师,由在与创业有关的机构中多年从事创业教学和科研的人员等,或有五年以上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担任,指点和引导创业人员;四是创业教导师,他们是真正的“创业导师”,应有六年以上自主创业经历,熟悉相关政策和法规,有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有敏锐的眼光和较强的沟通能力,不以营利为目的,教育和指导创业者从创立到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五是创业评审师,由熟悉创业大赛、孵化器入驻和创业投资等相关程序和规则,多年从事或指导创业工作的人士担任,主要提供评审依据。
“相信通过创业导师的明确定位,才能调动起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从而推动高校众创空间和创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解鹏说。
做足创业教育是关键
在张耀辉看来,很多人对高校众创空间仍然存在误解,以为只要有空间、投资,就可以成功创业。“贫穷的时候,需要资金投入去推动,但是现在中等收入水平已经有了存量,再往前推动,就要靠创新。如果没有创意,创业就不会成功。所以众创空间不只是空间,更是教育”。
做了十六年创业教育的张耀辉发现,训练到位的学生创业能力才更强。他说,暨南大学共有八个单位做创新专业教育,创业学院则坚决做内容,只是做教育、教学、微孵化。学校建立了“港澳台侨众创空间”,其中百分之九十的项目都是创业学院孵化出去的。“如果不做内容,只有空间是不行的”。
对此,张玉利颇有同感。为了助力创业创新,在传统的创业创新课之外,南开大学商学院于2014年10月开设了“创业班”,面向社会开放,每期招收五六十人,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邀请从事不同领域的创业和融资的校友来到学校,利用周六日,结合创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教学。
到目前为止,南开大学创业班一共开设了三期。从第三期学员来看,50%是社会上的创业者,20%是南开自己的学生,30%是南开兄弟院校的学生。
张玉利表示,创业班是一个跨学科的平台,我们所做的就是跨学科,打破边界。多样化是创新的前提,它不能保证创业创新成功,但有利于创业创新,是一个必要条件。“高校众创空间要想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交叉学科的创业教育必须要跟上”。
《中国科学报》 (2017-01-10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