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心智源培训学校靠谱吗,心智图学校

最近的一起自杀事件让我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时候感到非常难过。

12月15日,四川泸州某社区一小学生跳楼。小学生黄从楼顶上跳下来,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只留下一张遗书:

我不得不说,我活得太累了。

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现在,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

现在,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

图片来源观察快报

黄《绝命毒师》中的每一个字,都深刻地揭示了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绝望,读来让人潸然泪下。

图片来源观察快报

无独有偶,早在今年上半年,深圳就发生了多起未成年人自杀事件:

3月27日,深圳市龙岗区的两名初中女生相约自杀,双双坠楼身亡。

4月7日,深圳民治一名小学女生身穿校服跳楼身亡。

le="font-size:15px;">· 7月6日,深圳杨美中学一名初一男生,因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并没收试卷,一怒之下从教学楼六楼跳楼身亡。




更不用说,全中国、全世界每年都在发生的无数起未成年人自杀事件。






作为成年人,我们自认为所背负的压力与责任远远大于未成年人,同时媒体报道的自杀案例大多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因此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自杀是成年人才有的问题。




殊不知在未成年人的世界里,自杀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据2019年《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数据显示:




· 在我国,每年有近十万的未成年人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人失去生命,8人自杀未遂。




·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 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占15.23%;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孩子的自杀年龄,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这是值得所有家长警惕的。






什么原因会导致未成年人自杀?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迪尔凯姆)在研究人类自杀的心理动机上,将自杀分为四种模式:




1. 利己性自杀(对生活感到痛苦、无意义,认为活着不如死去般快乐、无牵无挂,因而将自杀作为自我解脱的一个做法,例如抑郁症患者自杀




2. 利他性自杀(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或群体压力下,为追求某种改变集体的目标而自杀,例如邪教信徒集体自焚、屈原投江自尽以唤醒群众等等)




3. 失范性自杀(社会变故、衰败导致个人的无所适从、对美好生活的幻灭导致的自杀行为,例如疫情、金融危机期间大量失业、破产的人自杀




4. 宿命性自杀(社会对某一部分人的过度压抑与管制,导致个人失去生活希望而造成的自杀,例如囚犯或奴隶的自杀




涂尔干(1858-1917),法国社会学家,著有《自杀论》一书




从过去的案例来看,未成年人选择最多的是利己性自杀。




对应试教育的逃避、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压力而导致的自杀,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应试教育氛围浓厚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最为常见。






就像文章开头的黄同学,其遗书提到“活得太累了,希望能多睡一会儿”就是一种典型的利己性自杀的行为。




当然除了应试教育之外,导致未成年人自杀的原因还有很多。




第一种情况是受到冤枉,例如被老师、家长或同学误会偷东西、干坏事。




由于未成年人的想法比大人要单纯得多,被冤枉、受批评后个别性格偏激的学生就会想到通过自杀来自证清白,向别人证明自己不是坏孩子。






就像前文提到的被老师没收试卷后愤然跳楼的深圳中学生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利他性自杀行为。




第二种情况是生活遭遇变故。例如最爱的亲人或宠物离世;搬家、转学后适应不了新环境;还有因为早恋感情受挫的,这些变故都有可能导致孩子产生轻生念头,属于失范性自杀的行为。






至于宿命性自杀,也存在于未成年人群体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寄宿学校的学生。




毕竟孩子在寄宿学校面临的考验比一般的学校残酷得多。除了学业问题以外,在寄宿学校还要面对生活自理问题、宿舍人际矛盾、严苛的宿管纪律制度等问题,如果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心理素质不够强大,便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走向轻生。






而除了上述四种自杀模式以外,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导致自杀变得越来越低龄化。




例如不少孩子有盲从的心理,看到科幻片、玄幻剧、动画片、电子游戏里不少角色都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便去模仿寻死,想看看自己是否也能起死回生。




又例如俄罗斯曾有一款臭名昭著的网络自杀游戏“蓝鲸”,洗脑式诱导玩家参与自杀游戏,当中就不乏大量的未成年人,甚至还在中国出现了模仿“蓝鲸”成立的自杀分享网站与QQ自杀群。




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上呼吁青少年网友不要参加“蓝鲸”自杀游戏的海报/图源法制日报




还有越来越泛滥的各种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现象,也正在一步步地把未成年人受害者推向自杀的深渊。




未成年人更容易选择自杀?




1. 当代未成年人承受的压力不比成年人小




孩子面临的学业压力,其实一点也不比大人的工作压力轻松。光是各种拼排名、拼分班、拼升学就已经让孩子们心力交瘁,何况现在的孩子下课后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玩耍和休息时间更少,孩子也更容易抑郁、厌世。






另外孩子还可能面对校园欺凌和老师的针对,成年人不喜欢领导和同事还可以随时换工作,但孩子却要忍受一两年甚至整个学业生涯,所以说孩子的心理压力远比想象的严重。




2. 死亡教育缺失,孩子正在失去对死亡的敬畏感




中国文化讲究好生恶死,然而对死亡的忌讳、回避并不能让孩子活得更好。




由于死亡教育的缺失,不少年幼的孩子甚至对死亡没有概念,以为和睡一觉差不多。




至于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因为游戏、动漫世界里的角色死后是可以复活的,这也造成孩子对游戏、动漫中的生死概念信以为真,自杀对他们而言只是去了另一个更美好世界,反而就没那么可怕了。




图源爱奇艺




3. 心智发育未成熟,孩子容易因小事而自寻短见




大人与小孩自杀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大人选择自杀很多时候还是因为无法解决的大事情,例如对社会、生活感到绝望,或者因为忍受不了长期患病的痛苦而寻求安乐死等。




然而小孩子往往会因为很小的事情而选择自杀。




上海就曾发生过一个案例,一名母亲在车上因为琐事责骂了16岁的儿子,随后儿子为了赌气便走出车外从高架桥上跳下身亡,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8秒。




图源潇湘晨报网




请记住孩子的价值观与大人不一样,未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大事,在大人眼里再小的事也会成为孩子眼里的大事,孩子也因此比大人更易于做出鲁莽的自毁行为。




未成年人自杀问题该如何预防?




1. 贯彻死亡教育,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




中国家长一定不要忌讳和孩子谈论死亡,而是应该向孩子解释万物有始有终,地上的落叶、死去的动物、墓碑上的名字……有生就有死,死亡并不可怕。






但现实与游戏世界不同,我们一旦死去便不能复活,所以要好好珍惜我们活着的生命。




2. 当孩子有自杀想法时,一定要冷静沟通




万一孩子有轻生念头时,千万不要责骂他们,而是应该找机会和他们谈谈,听一听他们内心的想法,是看了什么书、什么动画片,引起对自杀的思考?还是受到了委屈?想要摆脱什么?爸爸妈妈能给到什么帮助?有没有比自杀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以通过持续性的安抚、沟通来拖延时间,从而慢慢淡化孩子的自杀念头。






3. 不要用打击性的、负面的话语来回应孩子




这点小事都受不了,长大后的苦日子还多着呢!”、“我养你这么大,你居然想死?太没良心了!”、“就你这心理素质,将来能有什么用呢?”当知道孩子想要自杀后,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说这些话。




孩子的理解角度和大人不一样,他们可能会从这些话中得出结论“原来长大后的日子会那么苦呀,那我不如就此了结吧”、“我那么没用,如果我死了会不会为爸爸妈妈减轻负担?




天下父母的心都是爱子女的,然而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家长更应该学会使用正面的、激励性的话语来消除孩子的自我否定情绪。




4. 阻断孩子自杀途径




如果担心孩子会自杀,请让孩子远离那些可能用来自杀的事物,例如把可能致命的药物或刀具锁起来,为阳台窗户装上防盗网等等。




5. 如有必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如果发现孩子不对劲,一定要马上寻求帮助。可以拨打120或者去最近的急诊室,或者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有办法协助孩子走出自杀的阴霾。






最后敏敏老师想说,对自杀避之不谈,并不会让我们过得更好,即使孩子也不例外。




家长们除了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品德教育以外,更应该重视的是生命教育。




爱世界、爱生命、爱自己,才是孩子最应该学到的东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